楊建華:留住歲月裡的浦城風格

東南網訊 日前,在浦城縣九牧鎮吳墩村,福建省宏文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建華帶領著他的團隊,剛剛完成紅色舊址——九牧上山板橋戰鬥舊址的修復。“上山板橋是一座清代石拱橋,1933年革命先輩曾在此戰鬥,因此該橋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和教育意義。”楊建華告訴筆者,去年“7·9”洪災中,該橋受到了不小的損傷,修復的重點在於恢復橋體的壘石質感和曾經戰鬥過的痕跡,留住這一份紅色記憶。

修復古建築,看似是對一磚一瓦的雕琢,更多的則是對那些遠去歲月痕跡的追尋。“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村裡的那些老房子非常感興趣,特別是其中精巧的榫卯結構,每一處都讓人驚歎。”楊建華對古建築的興趣,最終使他走上了這一行。2009年前後,他放棄了自己擅長並一直從事的燈飾行業,和幾個朋友一起開始進行古建築的修復和仿古建築的設計。“最早我是從一些仿古建築開始著手,比如萬安村村頭的仿古涼亭、富嶺鎮雙坑村的新建廊橋等,一方面是積累經驗,一方面也是磨合我們木工、設計人員的默契。”楊建華認為,建築是一種無聲的表達,它可以流傳百年,述說歲月的痕跡,是留住記憶鄉愁的最佳載體。“無論是仿古建築和修復古建築,我都希望能融入我們本地的特色,保護好文物本體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傳承建築和工藝的內涵。”

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楊建華開始有了經驗和名氣,開始從事一些縣內重要古建築的修復。“這些年我們設計了10餘個仿古建築,包括比較大型的仙樓山牌樓設計建設,還有來自武夷山、沙縣的項目。”楊建華說,仿古建築重在設計和傳承,而古建築則重在修復。“浦城是個文物大縣,古建築、古遺蹟也多,近年來,我們也修復了三山會館、宋賢真夫子祠等14處古建築。”修復古建築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工匠精神,特別是木結構建築,要對榫卯結構進行研究恢復,還要對許多建築構建進行“慢工出細活”的手工打磨。“比如我們在修復宋賢真夫子祠時,對其中一個被損壞的斗拱進行了很久的研究,它由三個榫卯的構件組成,並且要和另一側的斗拱對應。在恢復建築原樣的同時,我們也要保證它結構的延續性,所以花了不少時間在這些小細節的打磨上。”“浦城的古建築有一些自己獨特的風格,比如斗拱的形制、馬頭牆的風格等,我們希望在修復過程中加強學習,並在我們自己的仿古建築中,融入這種‘浦城風格’。”楊建華說,把古建築修復好,總會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和成就感。也許,這就是歲月迴響的痕跡。(袁野 黃娜)來源:東南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