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蘇軾曾夜宿濰縣(濰坊)石佛寺

作者:陳正寬


石佛寺,俗稱南寺,老濰縣古寺名剎大伽藍之一。初建於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999年)。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重修,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增修。本寺大雄寶殿內,供奉偌大石佛一尊。殿內西壁間,嵌有布袋和尚造像石刻,出自宋畫院大家崔白之手,並有蘇軾親筆題記。

此所謂“布袋和尚”,又是誰人?布袋和尚(?——916),明州奉化縣(今浙江奉化市)人,系五代梁時一個禪宗遊方僧。本名契此,時號長汀子布袋師。此僧相貌猥瑣,蹙著眉頭,腆著肚子,出語一蒙一蒙的,叫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而寢臥隨處。好以禪杖挑個布袋,內裝隨身用具,四處化緣,乞求佈施,因有“布袋和尚”之稱。

此僧於後梁貞明三年(公元916年),在嶽林寺圓寂。辭世之時念偈雲:“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此後凡杭州寺廟,多塑布袋佛像,撫膝袒胸,開口而笑,荷布袋於身旁。相傳,布袋和尚是天上彌勒菩薩下凡,爾後,以布袋和尚為原型的彌勒笑佛,遍佈中國南北大伽藍。如布袋和尚彌留時所唱的:“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形成一種實打實的“人間彌勒文化”。

傳說蘇軾曾夜宿濰縣(濰坊)石佛寺

濰縣石佛寺神聖高古,一是建時之“古”,二是石佛之“聖”,三是布袋之“尊”。石佛寺是如何得到由宋院畫師崔白手畫、由宋代大文豪蘇軾親書的布袋真儀的呢?此事則由“密州居官二載”與“濰州投宿一宵”綴結的緣。傳說,宋神宗熙寧年間,蘇軾任密州太守兩年,在熙寧九年殘臘,奉調改知河中府,行色匆匆趕到濰州時,已是年除,邂逅大雪,不得不石佛寺借宿一宵,大年初一雪霽,又行上路。

在投宿濰州十二年後,蘇軾已經五十三歲,當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一日翻檢文夾,翻出畫家崔白贈他的一幅布袋造像。不禁憶起十二年前,於濰州石佛寺投宿情景。作為回謝,不如以此相贈吧。正巧有濰客北歸,託之帶回。在畫尾,蘇軾還執為寫了題記:“熙寧間,畫工崔白示餘布袋真儀,其筆清而尤古妙,乃過吳矣!元佑三年七月一日,眉山蘇軾記。”

傳說蘇軾曾夜宿濰縣(濰坊)石佛寺

古今連脈,世事多緣。在文壇巨星蘇軾向石佛寺書贈畫稿九百年之後,布袋和尚,早衍為人間彌勒。

無巧不成書。我市日向友好學校高級教師國慶良君(藝名獨一怪),潛心精研佛學文化,埋頭佛像藝術創作,漸得佛法三昧。所繪佛像,嫻筆鐵線,氣韻生動。新近,中國佛教界生大喜事。原在布袋和尚的故鄉浙江奉化,布袋僧的真身笑佛彌勒,已經在奉化市雪竇山上,鑄為頂天立地的巍巍金佛。而雪竇山佛光,也緊隨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臺山之後,成為中國第五座佛教名山。無限開心歡愉的人間彌勒文化,洋洋灑灑,林林總總,正在華夏神州,如日升起。近讀到浙江奉化市出版的一畫刊:《人間彌勒》,上頭刊出我市佛像畫家國慶良君的多幅彌勒作品,為彌勒文化增光添彩。

傳說蘇軾曾夜宿濰縣(濰坊)石佛寺

濰坊——奉化,石佛寺——雪竇山,布袋僧——彌勒佛,崔白——蘇軾,兩兩相形,魅力無窮。料不到,一幅布袋和尚石刻造像,早在十一世紀,種下浮煙山和雪竇山連為一體的“因”;偶然中隱了必然,而由濰坊佛像畫家國慶良君,把對布袋和尚的至誠虔心敬獻奉化,讓前因結下二十一世紀山東濰坊同浙江奉化南北連袂的後“果”。正是:南禪北寺布袋僧,濰坊奉化佛緣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