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內控減風險,致力創新增效益——重慶銀行2019年報解讀

在A股上市公司年報季,重慶銀行引起關注。據該行年報披露,2019年重慶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17.91億元,同比增長10.9%,同比提高4.8個百分點;實現淨利潤43.21億元,同比增長13.1%,較2018年提高10.4個百分點。平均總資產回報率(ROA)0.91%,較2018年提高0.03個百分點。歸屬於本行股東的平均權益回報率(ROE)13.0%,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

強化內控減風險,致力創新增效益——重慶銀行2019年報解讀

築牢風控“防護網”

2019年,該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強化了風險管理。

一是完善管理架構。強化集中統一管控,貸後管理、不良資產清收處置職能分別歸集整合。加強對關聯風險、重點領域的監測和排查,將貸後管理、重點管理授信、資產質量計劃管理等工作有機結合,及早應對處理,不良貸款生成率處於近5年來低位。發揮專營部門作用,對全行不良貸款進行集中清收處置,提高化解效率。

二是提升風控技術。全面梳理現有信貸流程,推進貸後管理線上化,實現貸後報告模板標準化、貸後任務發起自動化、貸後全流程作業與監控線上化。利用大數據平臺與風險決策引擎,對客戶及其重要關聯方實現信貸全流程風險預警,提升風險管控的及時性、精準性與針對性。利用大數據雲評估平臺,開展押品批量自動化重估,適時採取增信措施。

三是嚴把評審關口。

深入推進評審機制改革,實現組織架構、授信業務流程、議事規則“三個統一”,健全全覆蓋、標準化的評審體系,完成分支機構評審部門設置。穩步實施資料傳送“無紙化”、審批作業“線上化”,提高評審工作的便捷度和時效性。繼續保持2018年以來總行審批項目“零風險”目標。

四是化解風險存量。進一步優化問題授信集中管理機制,靈活運用訴訟清收、債權轉讓、以物抵債等清收處置手段,實行“一企一策”“一企多策”,推進問題資產合規處置、精準化解,全年實現淨現金清收合計20餘億元。

統攬全局抓內控

對銀行業來講,在經濟波動中控制風險很重要,建立強大的內控體系更重要。2019年,重慶銀行用統攬全局“一盤棋”的思路,對內控體系也進行了“升級”。

一是優化考核機制。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進一步統籌成本與收入、風險與收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價值,走資本集約、價值創造之路。優化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下的經濟增加值考核、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經濟資本考核等政策,降低民營企業、普惠金融、支農支小資本調整係數,引導業務發展符合高質量、可持續的價值導向。

二是優化運營機制。深化實施集中授權、集中處理匯兌和同城票據交換業務、集中清算本外幣業務、集中管理自助機具。優化運營內控平臺,建成賬戶管理平臺,增強反欺詐、企業快速開戶能力。以星級網點創建帶動文明優質服務水平持續提升,新增15家“星級網點”。

三是優化內控機制。深化培育合規文化,持續加強辦公營業場所、證照、印章、員工行為等重點領域管理,夯實人防、物防、技防基礎。突出重點,統籌全面,發揮協同監督合力,抓好內控評價,在等級行評定、經營授權等方面強化內控評價結果運用。

把創新融入每個業務環節

解讀2019年重慶銀行年報,還有一個給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該行把創新融入了幾乎每一個關鍵的業務環節。

一是強化業務賦能。深入推進大數據智能化創新與產品研發、風險管控、信貸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14個重點項目均成功上線,有5項入選市級重點項目庫。線上小微信貸產品“好企貸”全面迭代,2019年投放43億元,新增餘額13億元。推廣移動展業平臺,在移動終端便捷提供賬戶管理、信貸等服務。櫃面業務、信貸全流程等方面推進無紙化,升級線上消費貸款智能化風控體系,建成和優化生物認證、信貸審批等10餘個系統,運用智能模型技術,實現“千人千面”用戶精準畫像。

二是強化數據治理。建立健全數據治理架構,組建專業團隊,制定三年大數據應用規劃,實施內外部數據歸口管理,形成統一數據服務窗口,強化對數據的分析應用,建成大數據支撐的反欺詐、風險預警等系統,為升級小微、零售信貸產品提供數據支持。應用推廣“領行者APP”,為分支機構負責人提供及時準確的數據參考。

三是強化渠道拓展。積極踐行“以客戶為中心”服務理念,以交叉營銷、聯動營銷、精準營銷提升客戶信任度和體驗感。上線新一代現金管理系統,更新小微金融2.0,升級手機銀行4.0,打造企業網銀4.0,推出手機號支付功能,打造可靠、方便、快捷的服務體系,電子渠道客戶超過203萬戶,手機銀行月活客戶35萬戶,在線交易量超過5100億元。

四是強化基礎支撐。持續優化新一代核心系統,推進同城雙活中心應用部署和萬州災備中心落地。有序實施智能運維一體化,強化信息科技安全防護,積極探索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新場景應用。全方位夯實科技基礎設施,科技對高質量發展的承載能力、響應能力、保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