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方戰爭:俄國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瑞典從此退出強國之列

大北方戰爭,又稱為第二次北方戰爭,是俄國彼得大帝和瑞典爆發的一場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的戰爭。這場戰爭位於三十年戰爭之後,七年戰爭之前,在歐洲爭霸舞臺中有不可小覷的作用。這場戰爭具體是如何爆發和進展的,通過本文簡單瞭解下。

一,俄國的出海口問題

在中世紀,歐洲出現了兩大繁榮的貿易圈,一個是地中海貿易圈,包括意大利、拜占庭等地,第二個是波羅的海貿易圈,包括北歐國家、英國、法國和德意志等。處於這兩大商圈之間的地區,就會成為貿易的中轉站。法國、德意志就是通過發展中轉貿易而逐漸強大起來的。

如果我們仔細觀測俄羅斯的地理,我們就會發現東歐平原是波羅的海通往拜占庭的西部通道,古代的北歐人(瓦良格人)要去拜占庭貿易必須經過東歐平原的河流,人們將這條貿易路線稱為“瓦希之路”(瓦良格到希臘之路)。斯拉夫文明也是因為這條商業路線而發展起來的,這裡的基輔、莫斯科、諾夫哥羅德都處於這條線路上。

大北方戰爭:俄國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瑞典從此退出強國之列

基輔羅斯的主要商路

在10世紀中期後,基輔羅斯分裂了,周邊的國家不斷入侵羅斯的土地。黑海沿岸被土耳其佔據,第聶伯河一帶被立陶宛—波蘭佔據,而西北通往波羅的海的地區也被芬蘭、瑞典、波蘭、立沃尼亞騎士團等佔據。羅斯國家失去了傳統的出海口。

在1533年,俄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國家的統一,面積達到了280萬平方公里。到了伊凡四世時代,俄國又不斷向金帳系的各汗國發動戰爭,將疆域擴張到了西伯利亞。但是直到17世紀,俄國一直沒有一個合適的出海口。當時俄國唯一的港口位於白海,這裡一年有9個月都是冰凍狀態。

大北方戰爭:俄國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瑞典從此退出強國之列

17世紀的波羅的海局勢

為了打通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伊凡四世曾發動長達25年的立沃尼亞戰爭。但是因為波羅的海周邊各國的聯合反對,俄國只是佔據了芬蘭灣沿岸涅瓦河口不大的一塊土地,奪取波羅的海的目的並未實現。伊凡四世之後,俄國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混亂,直到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俄國才穩定了下來。可是時過境遷,經歷“三十年戰爭”,瑞典成為了北歐霸主,壟斷了波羅的海的貿易。俄羅斯想得道出海口,就必然要和瑞典發生戰爭,兩國兵戎相見也就成為必然的事情了。

二,戰爭第一階段:俄國遠交近攻擊敗瑞典

1682年,彼得成為了沙皇,他就是著名的彼得大帝。但是當時他只有10歲,朝政掌握在索菲亞手中。彼得被迫放棄權威,退隱在皇村。索菲亞執政期間,俄國無法和瑞典爭鋒,於是選擇發動俄土戰爭,奪取黑海的出海口。但是她兩次出兵克里木,都遭到了失敗。

大北方戰爭:俄國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瑞典從此退出強國之列

1689年,彼得奪取了實權,開始帶來俄國崛起。最初,他也是繼承索菲亞的思路,打通黑海的出海口。他在繼位初期不斷對土耳其發動戰爭,佔領了黑海北岸的一部分地區,並且打造了黑海艦隊。但是,黑海出海口依然是被土耳其帝國所控制,俄國的艦隊無法通過狹窄的土耳其海峽。要徹底奪取黑海出海口,只能滅土耳其,佔據拜占庭。

大北方戰爭:俄國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瑞典從此退出強國之列

土耳其帝國


為了實現滅土耳其的計劃,彼得一世試圖組建新的反土聯盟,以瓜分土耳其。1697年,他帶領一支使團訪問歐洲各國,一方面是為了考察歐洲各國的發展狀態,一方面是為了聯合歐洲各國對付土耳其。此次出行可謂是“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歐洲各國並不希望俄國強大,因此都不想加入反土聯盟。但是彼得在歐洲瞭解到了波蘭、丹麥和瑞典之間的矛盾。於是彼得決定改變方向,在歐洲秘密組建了“北方同盟”,以圖在波羅的海打開出海口。

大北方戰爭:俄國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瑞典從此退出強國之列

受到西方文明薰陶的彼得一世回國後,一方面大規模進行了西方化的軍事改革,建立一支強大的常備軍。另外一方面,開始挑起和瑞典的戰爭,試圖將波羅的海作為學習西方文明的窗口。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彼得一世和土耳其先簽訂了30年的和平條約。1700年,以俄國為首的北方同盟向瑞典宣戰,大北方戰爭正式爆發。

作為北歐的霸主的瑞典也是好欺負的。當時瑞典的國王是查理十二,他在國內實現了集權統治,建立一支龐大的常規軍。另外,瑞典和英國、法國、荷蘭在“三十年戰爭”中形成的同盟關係依然還存在。因此,戰爭剛剛一爆發,薩克森、丹麥的軍隊擊敗,很快就退出了戰爭,剩下俄國孤軍奮戰。在納爾瓦會戰中,俄國落後的軍隊被瑞典打的落花流水。

大北方戰爭:俄國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瑞典從此退出強國之列

當時的瑞典軍隊


納爾瓦會戰的失敗深深刺激了彼得大帝,使他進一步認識到了俄國的落後。於是俄國的戰略開始轉變。在外交上,彼得讓波蘭加入北方同盟,並且用金錢維持著和薩克森的同盟關係。此後,瑞典的大部分軍隊就陷入了波蘭戰場,俄軍也不斷派遣軍隊支援波蘭。在內政上,彼得一世利用這一段時間加緊軍事改革,發展軍工業、製造先進的武器。在瑞典軍隊無法脫身的時候,俄軍乘機攻陷了波羅的海的一些堡壘,建立了著名的聖彼得堡城。

大北方戰爭:俄國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瑞典從此退出強國之列

為了擊垮俄國的主力軍隊,瑞典查理十二決定遠征俄國。1708年,10多萬瑞典大軍開始向莫斯科出發。俄國選擇堅壁清野的政策,不留給瑞典軍隊任何糧食。而俄軍又不斷襲擊瑞典的軍隊,導致其疲憊不堪。同時,同時,彼得的軍事改革已經基本完成,俄國擁有了20萬的軍隊。於是,第二年,雙方在波爾塔瓦進行了決戰。這次決戰,查理十二慘敗,逃亡土耳其,他的一世英名就此結束。查理十二低估了俄國的戰略縱深,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犯這種錯誤的人,後來還有拿破崙和希特勒。

三,戰爭的第二階段:遷都聖彼得堡,向歐洲霸權進發

波爾塔瓦戰役之後,瑞典便已經衰落,俄國乘機恢復了北方同盟,並且繼續擴張。可是,歐洲各國看到了俄國的崛起,擔心俄國染指歐洲爭霸戰爭,於是開始形成更加強大的反俄同盟。這個同盟包括土耳其、英國、法國、英國和荷蘭等,可以說當時歐洲的所有強國都成為了俄國的對手。但是好的是大部分國家並未真正派遣軍隊。

大北方戰爭:俄國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瑞典從此退出強國之列

查理十二


1711年,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彼得大帝決定遠征土耳其,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讓查理十二投降,另外順便奪取黑海出海口。然而驕兵必敗,俄國遠征軍被土耳其軍隊圍困,彼得最終只好歸還過去佔據的黑海沿岸土地,並且答應讓查理十二回國。遠征土耳其的失敗讓彼得認識到兩線作戰是不可取的,於是他之後又開始專心進攻瑞典。

大北方戰爭:俄國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瑞典從此退出強國之列

聖彼得堡

1712年,俄國佔據了瑞典的芬蘭等地。1713年,彼得大帝做了一件讓全世界都震驚的事情,他直接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新佔領的聖彼得堡。馬克思曾經意味深長地評論這件事:“僅僅対波羅的海諸省的征服並沒有把彼得大帝的政策與其祖先的政策區別開,都城的遷移才顯示出他征服波羅的海諸省的意義。彼得堡與莫斯科公國不同,它不是一個種族的中心……而是一個為進行世界性陰謀而精心選中的巢穴。”

遷都彼得堡,表面上是為了鞏固新佔據的地區,實際上是想稱霸歐洲甚至全球。另外,彼得一世也希望俄國能夠脫離莫斯科的傳統,將彼得堡作為向西方文明學習的窗口。遷都彼得堡之後,俄國開始了全面的西方化改革,彼得堡迅速發展成為了俄國最大的現代化城市

彼得在波羅的海打造了一支強大海軍,它在之後的戰爭中就用上了用場。1714年,兩國的海軍在漢沽特展開了第一次海上決戰,瑞典的海軍失敗。漢沽特海戰的意義在於瑞典的海軍從此衰落,而俄羅斯的海軍則開始稱霸北歐。

大北方戰爭:俄國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瑞典從此退出強國之列

漢沽特海戰

1720年,俄國軍隊進入了瑞典本土,不斷攻陷瑞典的城市。瑞典無力抵抗,最終在1721年和俄國簽訂《尼什塔條約》。根據改條約,俄國得到了覬覦已久的立沃尼亞、愛沙尼亞、英格利亞、芬蘭東部等地。條約簽訂後,俄國各界欣喜若狂,載歌載舞。1721年10月,參政院為了表彰彼得一世的功績,將他冊封為“祖國之父”“全俄羅斯大帝”等。從此,沙俄成為了被歐洲各國承認的俄羅斯帝國


結語

我們常常說“俄羅斯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一座橋樑”。在基輔羅斯時代,它連接著北歐和拜占庭,在沙皇時代,它又連接著大西洋和太平洋。俄國對出海口的渴望,是這種文明賦予本身的追求。只有擁有了出海口,俄國才能夠成為了文明交流的通道。

當利益在東方時,俄羅斯就走向東方;當霸業在西方史,俄羅斯又試圖迴歸西方。彼得大帝對瑞典的戰爭,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更多反映了俄國對融入西方的渴望,對參與歐洲事務的渴望。我們應該將北方戰爭和彼得改革放在一起看,他們都是彼得試圖拉近俄國和西方文明的距離而做出的努力。

大北方戰爭:俄國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瑞典從此退出強國之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