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視聽」唐詩可證,詩仙李白夢遊的天姥山歸屬天台!

本文蒐集有關天姥山的唐詩

對天姥山作了全方位的求證

最後發現唐詩中有

天姥山歸屬天台的客觀結論

可正視聽

「以正視聽」唐詩可證,詩仙李白夢遊的天姥山歸屬天台!


安祖朝

天姥山為天台境內眾山之一。由於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的宣揚,使得本自眾山同一色的天姥山,突然變得高大上起來,變得身價百倍,讓人仰望側目。近些年,天姥山的歸屬被炒得沸沸揚揚。筆者有感於此,從唐詩這一獨特的視覺,展示天姥山的前世今生,唐詩見證天台天姥山。

天姥山的知名度

在唐代,天姥山名氣大,歌頌的不僅是李白,詩人們寫詩喜歡比擬天姥山寫景狀物。這些詩任意對舉,一般不涉及方位,只是信手拈來的神來之筆,表示作者一片寄思天姥之情。如:

孫逖《夜宿浙江》1詩:“富春渚上潮未還,天姥岑邊月初落。”寫天姥月落的景象。

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2詩:“悄然坐我天姥下,耳邊已似聞清猿。”詩人想象中已置身於天姥山中,聽見悽清的猿鳴。

賈島《夕思》3詩:“洞庭風落木,天姥月離雲。”寫的是天姥山雲月詭譎變幻。

陳陶《贈別離》4詩:“天姥剪霞鋪曉空,漴漴大帝開明宮。”寫天姥的彩霞。

張為《秋醉歌》5:“金風颯已起,還是招漁翁。攜酒天姥岑,自彈嶧陽桐。”寫秋風送爽之時日,招引漁翁,一壺酒一張琴怡然自樂的逍遙天姥的意境。詩中寫的金風指秋風。嶧陽桐,嶧山陽坡之桐。嶧山,在山東鄒縣東南。嶧陽,嶧山的南坡。山的南面叫陽。《尚書·禹貢》:“嶧陽孤桐。”傳:“孤,特也。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後因以嶧陽作琴的別名。

唐代有許多文人,嚮往隱居生活。他們把隱身修煉看作是人生的一種品位和境界,一種符合當時文人進退心理的時尚。有的詩人把天姥山作為自己心中嚮往的隱居地,歌之詠之。如:

李洞《贈宋校書》6:“長言買天姥,高臥謝人群。” 買天姥,意謂買山隱居。古人的買山指歸隱。《世說新語·排調》:“支道林(遁)因人就深公買印山。深公答曰:‘未聞巢、由買山而隱。’”後以買山喻歸隱。

儲光羲《酬綦毋校書夢耶溪見贈之作》7:“以我采薇意,傳之天姥岑。” 綦毋校書,即綦毋潛(691-756),時任校書,終著作郎。校書,官名,即校書郎。

比起上述這些詩,下面這首詩似乎把天姥定格在古越王管轄的範圍內。李賀《聽穎師琴歌》8:“芙蓉葉落秋鸞離,越王夜起遊天姥。”詩人李賀突發奇想,想像已經逝去的越王生前夜起遊天姥。

東漢以前天台屬會稽郡,因此,唐代詩人寫剡中,往往會連帶寫到天台的華頂、石樑、天姥、赤城等,但這並不代表這些景點就屬於剡縣。如:

李德裕《比聞龍門敬善寺有紅桂樹獨秀伊川嘗於江南諸山訪之莫致陳侍御知予所好因訪剡溪樵客偶得數株植郊園眾芳色沮乃知敬善所有是蜀道菵草徒得嘉名因賦是詩兼贈陳侍御》9:“來自天姥岑,長疑翠嵐色。”

詩中描述的紅桂樹採自天台的天姥山。剡溪在剡縣,曹娥江上游,發源於天台山。本詩作於開成四年(839),李德裕時在揚州任淮南節度使。陳侍御,應是李德裕節度使府中幕僚。龍門,指詩題中提到的龍門敬善寺。剡縣民來天台採藥、採集珍稀苗木花卉是常事,如東漢劉晨、阮肇來天台山採藥,近年嵊州、新昌縣民大批來天台山採集蘭花、木本盆栽苗木等就是例證。

陳端《以剡箋贈陳待詔》10:“雲母光籠玉杵溫,得來原自剡溪濆。清含天姥嶺頭雪,潤帶金庭谷口雲。九萬未充王內史,百番聊贈杜參軍。從知醉裡縱橫墨,不到羊欣練白裙。”

剡箋,用剡溪藤造的箋紙。待詔,原為待皇帝之命以言事之意,並非正式官名。漢代常令文學之士待詔於金馬門,稱之為金馬門待詔。唐代有翰林待詔。詩的首句說剡箋色澤溫潤如雲母,產自剡溪邊。第二句是說剡箋白如天姥嶺頭之雪,潤滑如金庭谷口之雲。天姥,在今浙江省天台縣白鶴鎮山頭姜村地界。金庭,在浙江天台桐柏山中。一說剡縣亦有金庭。“九萬”、“百番”指紙的數量雖不少,但還是不能滿足需要。王內史,即王羲之(303—361),晉琅琊臨沂人,居會稽山陰,字逸少。司徒王導從子,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習慣稱王右軍,曾拜天台山高道華頂白雲先生為師學習書法,今華頂還有王羲之墨池,現存國清寺鵝字碑就是在華頂王羲之墨池發現的。百番,百張。杜參軍,晉杜預,曾參相府軍事。又,杜甫。玄宗奔蜀,甫追隨唐肅宗,任左拾遺。官軍收復長安後,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入蜀。羊欣(370—442),東晉南朝宋間泰山南城人,字敬元。善書,十二歲時,為吳郡太守王獻之所愛重,書法更為精進。書學獻之,尤工隸書,兼善醫術。入宋,任新安太守,稱病歸。《宋書》、《南史》均有傳。最後一句是讚美陳待招瀟灑飄逸、才華橫溢,贈之剡箋是物有所歸。全詩用雲母、天姥雪、金庭雲來形容剡箋的紙質,用王右軍、杜參軍、羊欣來形容陳待紹的才氣,最後點出是物贈對了人,很感欣慰。

馬戴《寄剡中友人》11:“故人今在剡,秋草意如何。嶺暮雲霞雜,潮回島嶼多。沃洲僧幾訪,天姥客誰過。歲晚偏相憶,風生隔楚波。”

馬戴,會昌四年(844)登進士第,與項斯、趙嘏同榜。見《唐詩紀事》卷五四。詩的第一句是寫秋天時節,作者懷念起在剡中的友人。剡,剡縣。第三句沃洲與天姥對舉,詩人猜測友人是否會與人結伴遊沃洲山和天姥山。沃洲山與天姥山相鄰,所以唐代詩人寫沃洲山往往就自然會聯想到天姥山。原因是此兩山高人名士常遊集。 “潮回”句:因海潮退去而島嶼多露出來可以看見。實是詩人想象之詞,越州瀕臨東海是包括明州(今寧波)在內時。開元二十六年(738)分越州東部為明州,明州因四明山而得名。剡中並不瀕海,只有天台山瀕海,寫的就是天台山。二、四兩句是說雖然相憶,但相隔遙遠。


「以正視聽」唐詩可證,詩仙李白夢遊的天姥山歸屬天台!

唐代詩人來天姥山的路徑


上天姥山的路徑在天台境內有許多,有從華頂、石橋西行到天姥的,也有從赤城山經關嶺東行上天姥山的等等。但因天姥山在天台縣北境,北方人士來天姥山最便捷的路徑是北道。唐代詩人大多數走的就是這條路線,即浙東唐詩之路的一條主要路徑:從揚州經長江轉京杭大運河,再轉西陵(今蕭山西興),此地為大運河過錢塘江入浙東運河的要津,再經會稽、剡溪溯源至天台的天姥山。李白夢遊天姥一詩就是先總敘天姥山在天台境內的地理位置,再梳理來天姥山的路徑。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一作別東魯諸公)》12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時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此詩作於李白離開翰林以後。原因是李白供奉翰林,自知不為唐玄宗親近所容,懇求還山。天寶三年(744)帝賜金放還,乃浪跡江湖。天寶四年(745),李白將由東魯(今山東)遊吳越,作此詩贈別東魯朋友,所以詩題一作“別東魯諸公”。詩中通過奇異夢境的描述,抒發了詩人對名山天台仙境的熱烈嚮往。詩人通過豐富的想像,大膽運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字句或短或長,大膽創新,興之所至,信手拈來,正適合於表現作者自由奔放的豪邁情懷。天姥,山名,在浙江天台縣原萬年鄉(今白鶴鎮山頭姜村地界),下臨天台“萬馬渡”景點,距天台名剎萬年寺不遠。東連華頂,西北界沃洲山。

全詩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寫天姥山坐落的地理位置和高度。從航海者談海上仙山瀛洲實在難以尋找,到越人說天姥雲霓明滅或可以見到。“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開宗明義,天姥山在連綿天台群山中矗立於天空,高度超過五嶽,蓋過赤城山。天台山主峰華頂雖然高四萬八千丈,但面對天姥山似乎傾倒而東南塌陷。詩人說天姥山的高度超出五嶽,其實有些誇張。因為天姥山的實際高度與天台山主峰華頂比要矮小許多。 “掩赤城”倒是真的。天姥山的高度是要蓋過赤城山。赤城山,在天台縣城北郊,為神仙第六洞天。第一部分從詩人的觀察角度分析,當年李白是從關嶺方向即天姥山的西邊登山。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視角的偏差,這是從西面登天姥山而未至山頂時的視覺偏差,因為山頂的遮蔽,看來似乎天姥山比天台山主峰華頂還要高大,事實上華頂比天姥要高許多。第二部分倒敘夢遊天姥的經過,詩人循著南朝謝靈運遊天姥時走過的路線從越中、剡溪一路過來,終於到達天台境內登上天姥山。詩從“我欲因之夢吳越”句開始寫夢境。吳越,今江蘇、浙江一帶。鏡湖,又名鑑湖,在今浙江紹興。剡溪,在唐代剡縣,即曹娥江上游,發源天台石樑金溪。謝公,指南朝詩人謝靈運。他遊天姥時曾從越中、剡溪經官方驛路一路過來。謝公屐,謝靈運命人特製的一種穿在腳上的登山木屐,上山去掉前齒,下山去掉後齒,上山下山非常方便。青雲梯,指高入青雲的上山石級。登上陡峭的天姥山峰,飛越華頂,朝東的那半面就可以見到東海的日出。這一帶只有天台山主峰華頂才能觀東海日出。天雞,古代神話中的雞。《述異記》說: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一棵大樹叫桃都,樹枝張開三千里,樹上有天雞。太陽出來照在樹上,天雞就開始啼,然後天下所有的雞都跟著啼。洞天,道家稱神仙所居之地為洞天,都在名山勝地。道書以天姥山為第十六福地。李白多次來過天台山,他對天台山是瞭解的,只是借夢寫景罷了。據實地考證,天姥山在李白寫作此詩之前,還真有 “丘巒崩摧”之事。天姥山東北角山崩後滾落堆積的半山巨石如萬馬奔騰而下,因稱“萬馬渡”,現在的萬馬渡就是明證。第三部分寫詩人蔑視權貴,縱情山水,尋訪名山的願望。其實詩中已經寫得非常清楚,李白要訪的名山就是天台山。李白的《瓊臺》詩寫得明白:“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

李白《別儲邕之剡中》13

借問剡中道,東南指越鄉。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

竹色溪下綠,荷花鏡裡香。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

(《全唐詩》卷174_15)

儲邕,李白友人,生平不詳。剡中,指剡縣地。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這是從運河渡長江、錢塘江到達越州的路線。唐代詩人從北方到會稽山、天台山大多選擇走此路,李白也是其中之一。會稽,今紹興。“荷花鏡裡香”:是說鏡湖裡的荷花正在盛開。正是荷季,詩人來到天台天姥山。

杜甫《壯遊》14(節選)

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

越女天下白,鑑湖五月涼。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

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

此詩大曆元年(766)秋作於夔州。這是一首帶有作者自傳性質的敘事詩,回憶青壯年時代漫遊大江南北的生活。為後人提供了許多有關作者生平的珍貴資料。這裡只節選了該詩有關作者遊歷浙江的片段。“枕戈”句,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王勾踐兵敗於吳後,臥薪嚐膽,枕戈待旦,休養生息,發奮圖強,終於最後滅了吳國,報仇雪恨。 “渡浙”句,《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渡過浙江巡幸會稽。詩中指詩人自己渡浙江南遊天台山時所想。“蒸魚”句,用吳王闔閭篡奪王位故事。《史記·刺客列傳》載:闔閭為了奪取王位,刺殺吳王僚,乃設酒宴,令刺客專諸置匕首於蒸魚腹內,乘進食時刺殺僚,自立為吳王。“除道”句,用漢會稽人朱買臣發跡故事。朱早年貧寒,妻子難耐其苦,與之離婚。後來朱赴長安上計(經濟賬簿),獲任會稽郡太守,回來時故意穿著舊衣,在朋友面前露出腰間懸掛的印章,地方官員驚慌失措,連忙“發民除道”,路過吳郡,朱買臣看到原妻與其丈夫在修路,便把他們帶回官舍,前妻羞愧自經死。哂要章,杜甫認為朱買臣這種行徑非常勢利可笑,所以這麼說。要,通腰。章,印章。 “越女”句,越女之美,自西施以來,名揚天下。唐朝詩人筆下多讚美之詞,如多次到達越州的李白在《越女詞》中是這樣描寫越女膚色之白皙的:“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玉面耶溪女……兩足白如霜。”此句寫越州山川秀麗,五月之鑑湖給人以清涼之感。“剡溪”句,剡溪在曹娥江上游,山水秀麗,素為文人墨客上天台山重要路徑,杜甫就是溯剡溪上天台的天姥山。從杜甫“歸帆拂天姥”句,可以見證,杜甫是到過浙江省天台山的。據陳貽焮《杜甫評傳》考證,杜甫青年時的吳越之行曾登天台山。“中歲”句,天寶六年(747),杜甫應進士試,由於奸相李林甫作怪,杜甫和全體應考者都落第。時年杜甫35歲,因稱“中歲。

薛逢《早發剡山》15

正懷何謝俯長流,更覽餘封識嵊州。

樹色老依官舍晚,溪聲涼傍客衣秋。

南巖氣爽橫郛郭,天姥雲晴拂寺樓。

日暮不堪還上馬,蓼花風起路悠悠。

這是一首寫從嵊州剡縣城出發南遊天姥山的詩。因北來從剡溪至天姥山的路徑最方便,所以唐代詩人多走此路。剡山,宋施宿《嘉泰會稽志》卷九:“剡山在(嵊)縣北一里,縣治處其岰,山下園囿亭館。”《嘉泰會稽志》卷一:“故剡城在嵊縣西十五里。唐武德四年(621)置嵊州及剡縣城,八年廢。”何謝,南朝宋詩人何長瑜、謝靈運。(詳見《宋書·謝靈運傳》)。餘封,指剡中原曾設立嵊州和剡城縣。嵊州,《剡錄》卷一:“漢,剡縣屬會稽郡。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以剡縣立嵊州及剡城縣。八年廢嵊州及剡城,以剡縣仍屬越州。”南巖,越州南巖山。世傳任公子釣魚之所,有釣臺。詩人途經南巖山,在一個晴天的日子登上天姥山。

溫庭筠《宿一公精舍》16

夜闌黃葉寺,瓶錫兩俱能。松下石橋路,雨中山殿燈。

茶爐天姥客,棋席剡溪僧。還笑長門賦,高秋臥茂陵。

詩中提到的天台石橋、天姥經剡溪北上也是一條唐代詩人經行的路線。一公精舍,一公所在的的寺院。一公即越僧靈一。靈一,餘杭宜豐寺僧。俗姓吳,廣陵人,出家之初舍於會稽山南懸溜寺,或遊慶雲寺,後到餘杭宜豐寺。在越中與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陽朱放、南陽張繼、安定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范陽張南史、吳郡陸迅、東海徐嶷、景陵陸鴻漸為塵外之友,講德味道,朗詠終日。事蹟詳見釋贊寧《宋高僧傳》卷第十五。詩人從石橋,今浙江省天台縣石樑,五百羅漢道場至一公精舍的。詩中“天姥客”指時在越中的天台道士潘志清,“剡溪僧”指越僧靈越,即一公。唐朝飲茶風氣盛行,此詩可見當時方外人士的生活中飲茶、弈棋已成為一種雅趣。


「以正視聽」唐詩可證,詩仙李白夢遊的天姥山歸屬天台!

天姥山的高度

對於天姥山的高度,李白說“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顯然是誇張的說法。真實的天姥山,在天台山群峰聳峙中也是一座高山不假。但比起天台山主峰華頂來還是矮了一大截。請看下面這首描寫華頂的詩,則非常明白。

李白《天台曉望》17

天台鄰四明,華頂高百越。門標赤城霞,樓棲滄島月。

憑高登遠覽,直下見溟渤。雲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

風潮爭洶湧,神怪何翕忽。觀奇蹟無倪,好道心不歇。

攀條摘朱實,服藥鍊金骨。安得生羽毛,千春臥蓬闕。

李白知道華頂不僅比鄰近的天姥山高,而且高過百越。站在華頂之上,可以“憑高登遠覽,直下見溟渤。”這才是華頂高度的真實寫照。再看下面這首詩:

張祜《遊天台山》18(節選)

才登招手石,肘底笑天姥。仰看華蓋尖,赤日雲上午。

對天姥山的高度和方位,張祜《遊天台山》詩更是十分明確地作了回答。“才登”兩句是說天姥之高根本不能與天台山主峰華頂相比,才登天台山腳下的招手石,就見天姥山在自己肘底了。似對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而發。李白所描寫的天姥山高度是一種視角偏差。張祜是從國清方向登華頂的,視角不同,山的高低不同。無論如何,華頂高過天姥則是不爭的事實。招手石,在天台國清寺東北金地嶺腳,共三石,是釋定光招喚遠在南京的智者大師來天台修禪的地方,見《歷代高僧傳》。華蓋尖,即華頂峰。因為天台山狀如蓮花,故稱主峰為華頂。“華”通“花”。《輿地紀勝》卷十二《台州》:“華頂峰,在天台縣東北六十里,蓋天台第八重最高處。舊傳高一萬丈,少晴多晦,夏有積雪,可觀日之出入。”再看高僧靈澈的詩,天姥、華頂兩山的高度描述得更加細緻入微。

靈澈《天姥岑望天台山》19

天台眾峰外,華頂當寒空。有時半不見,崔嵬在雲中。

這首詩用天姥與華頂作對比,烘托了華頂的高度,這是一種寫實的手法。詩題中的天台山,實指天台山主峰華頂。天台境內群峰中的天姥山,與華頂直線距離不過六千米。岑,高而尖的山。站在天姥山頂上看華頂,如在眼前。眾峰外,眾峰之上。半不見,因“華頂當寒空”,山腰以上常在雲霧中,所以半不見。崔嵬,山高大巍峨的樣子。

詩中以天姥岑作陪襯,著力描寫天台山主峰之高。靈徹是唐朝著名的詩僧,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對此詩評價極高,譽為“真絕唱也”。全詩二十個字,緊扣題中的“望”字,真實地寫出了從天姥岑仰望華頂的景色。前面兩句用“眾峰”作陪襯,突出高聳寒空的華頂;有了群山的環拱、華頂的氣勢就十分鮮明地顯現出來了。後面兩句用“有時”帶起,把靜止的華頂寫得富有流動感,好像神龍在層雲中露出一鱗半爪,更會引起讀者的遐想。詩人用文字描繪出一幅雲峰圖,惜墨如金,卻能力透紙背。靈徹這首詩的好處,就在於通過寫景,抒發了內心的感情,而這二者又是水乳交融的。如詩的第二句“華頂當寒空”,寫高出於眾峰之上的華頂,而這又何嘗不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反映。詩人站在天姥岑上,遠離塵世,那種遺世而獨立的精神境界,是借當寒空的華頂形象表現出來了。再看後兩句,是寫詩人遙望的過程,詩人看到眼前景物不是靜止的,而是在變化著,這說明他望的時間很久,說明他被眼前景物所吸引,依依不捨,不忍離去。詩人對天台山的一往情深,完全包含在此詩之中。


「以正視聽」唐詩可證,詩仙李白夢遊的天姥山歸屬天台!

天姥山坐落的方位

下面幾首詩對天姥山的坐落方位作了準確的描述,這是天台境內西連關嶺,東望華頂的一座山,不會也不可能挪到別的什麼地方去。

許渾《早發天台中巖寺度關嶺次天姥岑》20

來往天台天姥間,欲求真訣駐衰顏。

星河半落巖前寺,雲霧初開嶺上關。

丹壑樹多風浩浩,碧溪苔淺水潺潺。

可知劉阮逢人處,行盡深山又是山。

中巖寺,在今浙江省天台縣城北郊赤城山上。關嶺,今浙江天台北境內之山嶺上,古稱虎牢關。次,順序敘事,後項對前項稱次。意為先度關嶺,再至天姥岑。其實關嶺是連著天姥山的,在天台連綿起伏群山中。真訣,又稱真言,修煉成仙的秘訣,長生之術;駐衰顏,使容顏不再衰老。星河半落,詩人拂曉趕路,看到的景象是星漢漸隱,只有那些明亮的星辰尚掛在天空,故稱半落。巖前寺,天台縣城北郊赤城山中巖寺。嶺上關,指關嶺。“丹壑”兩句寫赤城山的景色,赤褐色的山谷;“碧溪苔淺水潺潺”的小溪。劉阮,東漢時入天台山採藥豔遇仙女的劉晨、阮肇。從詩中所言路徑是從赤城山中巖寺出發,經天台桃源春曉劉阮遇仙處,再至連著關嶺的天姥山,一路上走的都是山徑。所以說“行盡深山又是山”。

拾得《故林又斬新》21

故林又斬新,剡源溪上人。天姥峽關嶺,通同次海津。

灣深曲島間,淼淼水云云。借問松禪客,日輪何處暾。

斬新即嶄新,煥然一新。剡源,剡溪之源頭。剡溪位於曹娥江上游。《太平寰宇記》卷九六《剡縣》:“剡溪在縣南一百五十步,一源出臺州天台縣。” 剡源,天台石橋金溪為剡溪的上游源頭。“剡源溪上人”是天台拾得大士的自稱。“天姥”句:意為天姥連接著關嶺。關嶺,在今天台北境天台境內,自古為交通要道,重要關隘,宋代稱虎牢關。峽,挾抱連接。通同:統統都是。次海津,靠近可以觀東海日出的天台主峰華頂。詩中以下幾句都是站在華頂看東海的情景。曲島,河曲小島。淼淼,水勢浩大貌。云云,水流動貌。松禪客,指禪僧。 “日輪”句:何處可觀東日出?站在天台山主峰華頂拜經臺可觀東海日出。暾,剛出的太陽。

天姥山的歸屬

天台白鶴鎮有萬年寺和天姥村。筆者多次實地採訪天姥村,村民向北遙指天姥山說:“這就是天姥山主峰,屬天台白鶴鎮山頭姜村地界。天姥山以北與新昌交界。”山頭姜村坐落在天姥山之西。天姥山的東邊與萬年寺不遠。 筆者研究唐詩,知道村民說的是實話。唐代高道徐靈府《天台山記》雲:“自天台山西北有一峰,孤秀迥拔,與天台(主峰華頂)相對,曰天姥峰,下臨剡縣路,仰望宛在天表。”從萬馬渡往上攀登,有一座形狀酷似老姥的巨巖聳立,這就是傳說中的天姥巖。

趙嘏《淮信賀滕邁台州》22

凋瘵民思太古風,上賢綏輯副宸衷。

舟移清鏡禹祠北,路轉翠屏天姥東。

旌旆影前橫竹馬,詠歌聲裡樂樵童。

遙知到郡滄波晏,三島離離一望中。

淮信,在淮得到消息,這是一首賀滕邁任台州刺史的詩。滕邁,婺州東陽(今浙江省東陽)人,元和十年(815)登進士第,任尚書省郎中,出為吉州刺史。開成四年(839)轉檯州刺史,未幾移睦州,卒。趙嘏還有一首《送滕邁郎中赴睦州》詩。當時台州袁晁起義被鎮壓以後,社會生產遭受極大破壞,民不聊生,一片荒涼景象。綏輯,安撫,治理。副辰衷,符合皇帝的旨意。清鏡,指紹興鏡湖。禹祠,大禹陵。翠屏天姥,天台地名。翠屏,天台石橋上的石壁,亦借指石橋。(晉)孫綽《遊天台山賦》:“踐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天姥:山名,在浙江天台縣今白鶴鎮山頭姜村地界,下臨天台“萬馬渡”景點,距天台名剎萬年寺不遠。東望華頂,道書以為第十六福地。這兩句詩交代了滕邁一行經越州至台州的路線。在會稽境內是舟行,進入台州天台境內就變成陸路行走,寫得層次分明。一般賀某人到某地任行政長官,此人到任的地方會寫得非常準確,這也是一種禮儀,表示對所賀人的一種尊重。“橫竹馬”兩句,用東漢郭伋典故。《後漢書·郭伋傳》:“伋前在幷州(今山西太原市),素結恩德,及後入界,所到縣邑,老幼相攜,逢迎道路……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伋辭謝之。”詩中作者借郭伋的故事來讚美台州刺史滕邁。滄波晏,用海靜波晏來比喻地方安定,藉以說明地方官治理有方。三島,傳說中的海上三座仙山,即方丈、蓬萊、瀛州。晉孫綽《遊天台山賦》:“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唐代詩人常以海上三仙山比喻天台山。台州因天台山而得名,故古人常以天台指代台州。孟浩然《寄天台道士》:“海上求仙客,三山望幾時?”又《宿天台桐柏觀》:“日夕望三山,雲濤空浩浩。”李白《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心搖目斷興難盡,幾時可到三山巔。”

李敬方《登天姥》23

天姥三重嶺,危途繞峻溪。水喧無晝夜,雲暗失東西。

問路音難辨,通樵跡亦迷。依稀日將午,何處一聲雞。

本詩見孔延之《會稽掇英總集》卷四。這是李敬方作為台州刺史對轄區內天姥山的一次實地巡察。天姥,天台縣境內之山,三重嶺:筆者實地考察,現據天台當地山民介紹天姥山最高峰為撥雲尖,其次為大尖,再次為細尖。危途,險路,天姥山上羊腸小道陡峭。峻溪,山險流急之溪。雲暗,指雲霧籠罩,天色陰沉。失東西,迷失方向。音難辨,李敬方原籍山西人,難辨天姥山當地山民方言。“通樵”句:謂斫柴人走的路很容易讓陌生人迷路。依稀,彷彿覺得。日將午,天日大概是中午。因在山中攀登,聽雞鳴判斷時間。

僧鸞《贈李粲秀才(節選)》24

仙鶴閒從淨碧飛,巨鰲頭戴蓬萊出。

前輩歌詩惟翰林,神仙老格何高深。

鞭馳造化繞筆轉,燦爛不為酸苦吟。

夢乘明月清沈沈,飛到天台天姥岑。

僧鸞,唐代高僧,少有逸才,入京為文章供奉,賜紫。其生活年代與薛能同時。李粲,字輝用,甘肅隴西才子。巨鰲,巨鰲載山的神話故事。傳說渤海之東有大壑,為眾水所歸。中有岱與、員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山,常隨波流動。天帝命禺強用十五頭巨鰲把山背起來,五山始峙立不動。見《列子·湯問》。晉張湛注:“《離騷》曰:‘巨鰲戴山,其何以安也?’”後詩文中常用“巨鰲戴山”比喻感恩深重。巨鰲,傳說中的大海龜。翰林:指李白,天寶時曾供奉翰林。造化:指天地、自然界。“飛到天台天姥岑”,率真一語,明白曉暢,可謂史詩,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許渾《早發天台中巖寺度關嶺次天姥岑》:“來往天台天姥間,欲求真訣駐衰顏。” 拾得《故林又斬新》:“天姥峽關嶺,通同次海津。”上述這些詩將天姥山坐落方位寫得明白:天台天姥山西連關嶺,東望天台山主峰華頂,南望天台縣城北郊的赤城山,北面下臨剡縣路,仰望宛在天表。斗轉星移,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道水,天姥無二更無三,天姥巋然仍在舊地,天姥無語見證古今。“天台天姥岑”則是唐代詩人寫下的千古詩史,更是千古定論,天姥山的歸屬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

註釋:

1、孫逖《夜宿浙江》(《全唐詩》卷118-7)

2、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全唐詩》卷216_40)

3、賈島《夕思》(《全唐詩》卷572_95)

4、陳陶《贈別離》(《全唐詩》卷745_33)

5、張為《秋醉歌》(《全唐詩》卷727_20)

6、李洞《贈宋校書》(《全唐詩》卷722_12)

7、儲光羲《酬綦毋校書夢耶溪見贈之作》(《全唐詩》卷136_41)

8、李賀《聽穎師琴歌》(《全唐詩》卷394_16)

9、李德裕《比聞龍門敬善寺有紅桂樹…》(《全唐詩》卷475_51)

10、陳端《以剡箋贈陳待詔》(《全唐詩續拾》卷54_11)

11、馬戴《寄剡中友人》(《全唐詩》卷556_4)

12、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一作別東魯諸公)》(《全唐詩》卷174_4)

13、李白《別儲邕之剡中》(《全唐詩》卷174_15)

14、杜甫《壯遊》(《全唐詩》卷222_19)

15、薛逢《早發剡山》(《全唐詩》卷548_57)

16、溫庭筠《宿一公精舍》(《全唐詩》卷583_31)

17、李白《天台曉望》(《全唐詩》卷180_5)

18、張祜《遊天台山》(《全唐詩》卷510_1)

19、靈澈《天姥岑望天台山》(《全唐詩》卷810_7)

20、許渾《早發天台中巖寺度關嶺次天姥岑》(《全唐詩》卷533_36)

21、拾得《故林又斬新》(《全唐詩》卷807_1)

22、趙嘏《淮信賀滕邁台州》(《全唐詩》卷549_45)

23、李敬方《登天姥》(《全唐詩續拾》卷29_14)

24、僧鸞《贈李粲秀才》(《全唐詩》卷823_34)

來源:微信公眾號:神秀天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