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最新研究揭示了: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不是貧富,在於父母

每每看到周圍的朋友給孩子報這個興趣班,上那些特長課,或者一起組團出去旅遊時,心裡都五味雜陳。既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貧富差距就擺在眼前,總覺得對不起孩子,直到近日看到麻省理工最新研究。

這項研究開展於1995年,也就是由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展開的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調查。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揭示了: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不是貧富,在於父母

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調查:詞彙量大的孩子普遍學習成績更好‍

這次調查的對象由社會與經濟水平不同的福利家庭、工薪家庭和專業人員家庭組成,一共對42個家庭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內容為:從孩子7個月開始,每個月登門拜訪一次,對父母與孩子的交談內容以及孩子的行為進行記錄。

第一年,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聽到的詞彙量,比專業人員家庭的孩子少800萬個;

而這些孩子的差距在3歲時明顯拉開了,這一年相較於專業人員家庭的孩子,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聽到的詞彙量整整少了3200萬,掌握的詞彙量相差591個。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揭示了: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不是貧富,在於父母

測試結束後,兩位學者對孩子們進行了智力測試,福利家庭的孩子智商平均為79,富裕家庭的孩子智商平均為117。

在孩子們10歲時,貝蒂和託德又進行了一次回訪,他們發現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普遍學習成績更好。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揭示了: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不是貧富,在於父母‍

兩位美國人類學家的調查結果一出,“3000萬字的差距”一時之間成為貧富兒童之間差距的縮影,而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揭示了: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不是貧富,在於父母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揭示了隱藏在這個差距背後的秘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方式

研究人員發現,無論家庭收入多少以及父母教育程度如何,當父母與孩子的交談頻率越高,孩子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也就是說親子之間溝通頻繁的貧困家庭,也能養出大腦反應迅速、語言能力強的孩子。

只是跟孩子多說話,就能提高他的詞彙量、促進他語言能力的發展,這件事卻被多數父母給忽略了。其實這背後的原理不難理解:互動式的學習,勝過單純的輸入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揭示了: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不是貧富,在於父母

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但孩子能輸入多少我們很難判斷,甚至出現閱讀一定數量後出現“飽和”的情況。至於輸入和消化的究竟是哪一部分,是故事刺激、邏輯分析、還是文學素養?我們更難判斷。

而父母參與進來的交流和互動,不僅對孩子的理解吸收能力有更高要求,還能顯著鍛鍊語言輸出和邏輯思辨能力。

如何愉快地跟孩子聊天?

很多父母都覺得,與小孩聊天要比上班還要有挑戰性,工作的變化是可以預測,可是跟小孩聊天,你永遠都不知道他的小腦袋裡在想些什麼。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揭示了: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不是貧富,在於父母

關於愉快、有效地與小孩聊天,最重要的是家長要有耐心,切忌懶惰,其次就是用小孩的身份和語氣參與其中。放學路上、晚餐桌上、睡前床上,都是聊天的大好時機。

不過在聊天的過程中如遇到:大人嚴厲糾正,空有思想教育,不認真聽孩子說話等情況,孩子馬上就會不想講話了。

至於內斂、不會聊天的父母可以藉助親子閱讀來跟孩子聊天,當然重點不在於看,而在於對話。

最近一直跟橙子在讀的是崔玉濤醫生推薦的繪本系列,也就是廣受寶爸寶媽好評的小熊寶寶繪本。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揭示了: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不是貧富,在於父母

不像一些繪本經常會出現駭人的角色,可怕的場景,讓寶爸寶媽不知道如何跟孩子往下講,一時停頓又招致孩子刨根問底,非常尷尬。

小熊寶寶繪本里面的故事非常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可愛的小動物更貼近孩子的形象,重複的語句可以幫助寶寶學習說話和發音。從教育意義的角度出發,也更貼近我們的環境。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揭示了: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不是貧富,在於父母

而且紙張較厚,不容易被孩子撕爛,圓角模切的設計也不會傷害到寶寶的小手,開本大小適合寶寶翻閱。

在閱讀和聊天的同時,《好習慣繪本》一、二輯還能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情緒小繪本》可解決10種寶寶常見的情緒難題;《公德小繪本》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公德心,規範文明行為。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揭示了: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不是貧富,在於父母

點擊下方鏈接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