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鄉》1974年日本最佳電影 熊井啟探究反戰 田中絹代獲柏林影后


《望鄉》1974年日本最佳電影 熊井啟探究反戰 田中絹代獲柏林影后

電影《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1974)日本版海報

《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1974)是一部十分優秀的日本現實題材影片,主題嚴肅深刻。影片通過研究亞洲女性史的圭子(慄原小卷飾)對當年被賣身海外的南洋姐苦難史的調查,展現了貧苦農民出身的阿崎婆(田中絹代飾)的悲慘人生。阿崎婆在明治四十年被騙賣到南洋當妓女,她在那裡備受凌辱與辛酸,好不容易捱到戰爭結束,回到祖國後卻遭到同胞的冷遇。

導演熊井啟把一個妓女的不幸遭遇加入了歷史性與社會性的觀點,對造成這一悲劇的國家和社會原因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導演熊井啟以雙重倒敘手法,使兩個時空的敘事形成對應和隱喻,恰到好處地表現了這部影片深刻的思想內涵,使這部影片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本片層次清楚,主次分明,情節的發展自然而流暢,既注意了細節的選擇,又與全劇緊密相連。

《望鄉》1974年日本最佳電影 熊井啟探究反戰 田中絹代獲柏林影后

電影《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1974)劇照。

影片反映的時代是從1907年到1974年。從幕府末年(1897)開始,直到昭和初年(1920),日本政府為了積累資金髮展資本主義,曾把販賣娼妓到海外作為謀取外匯的一個手段。一些貧苦人家的女兒,為了替家裡還債,被迫去南洋賣身。她們為國家賺取了外匯,命運留給她們的卻是精神和肉體上無法癒合的創傷。電影《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反映的正是這段歷史。

《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於1974年11月在東京公映後,好評如潮,榮獲《電影旬報》1974年度的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獎等多個獎項。田中絹代(1909—1977)亦贏得每日映畫競賽的最佳女主角獎和1975年柏林影展的最佳女演員獎。

《望鄉》1974年日本最佳電影 熊井啟探究反戰 田中絹代獲柏林影后

電影《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1974)中國版海報

本片導演熊井啟(1929-2007)是日本著名的社會派導演。熊井啟出生於1929年,1953年畢業於日本信州大學文理學部社會學系。1964年,熊井啟因自編自導《帝銀事件·死刑囚》而一舉成名,此後拍攝了一系列日本現代史題材的重要作品。他的代表作有《日本列島/日本列島》(1965)、《黑部的太陽/黒部の太陽》(1968)、《大地上的人群/地の群れ》(1970)、《朝霞的詩/朝やけの詩》(1973)、《日本の熱い日々 謀殺·下山事件》(1981)、《海與毒藥/海と毒薬》(1986)、《深河》(1995)、《天國情書/愛する》(1997)等,都是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政治影片。他的電影往往善於通過真實的社會事件和生活素材來表現實質性的東西。

熊井啟一生共導演了19部主流作品。其中,他於1974年執導的影片《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最為人熟知,該片由田中絹代和慄原小卷主演,並獲得了柏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等獎項。此外,他還有不少作品享譽國際影壇,如《海與毒藥》獲得1987年柏林電影節評委特別大獎,《一位茶道大師之死/千利休:本覺坊遺文/千利休 本覺坊遺文》獲得1989年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等。

《望鄉》1974年日本最佳電影 熊井啟探究反戰 田中絹代獲柏林影后

電影《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1974)劇照

2002年,他憑藉影片《日本的黑色夏天 冤罪/日本の黒い夏 冤罪》涉足現代題材。同年,熊井啟導演推出了生前最後一部作品由黑澤明生前編劇的《大海作證/海は見ていた》。熊井啟本來還打算拍攝根據吉村昭原作改編的電影《破獄》,可惜最終未能完成這一遺願。

在本片中扮演阿崎婆的是日本電影史上著名的表演藝術家田中絹代(1909-1977)。她年幼時曾拜琵琶名家為師,立志終身從藝。15歲時,她進入日本松竹下加茂製片廠,正式從影。她的第一部影片是《村莊的牧場》。1927年,她因在《害羞的夢》裡扮演一個平民少女形象而受到觀眾喜愛,從此走上明星道路。1931年,著名導演五所平之助慧眼識英才,讓她參演了自己導演的影片《太太和妻子》,結果大受歡迎。

《望鄉》1974年日本最佳電影 熊井啟探究反戰 田中絹代獲柏林影后

電影《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1974)中國小人書封面

在以後的幾年裡,田中絹代平均每年拍攝10部電影。她不斷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華,名望連連提升,開創了日本影壇的“田中絹代時代”。在半個多世紀裡,田中絹代拍攝了250多部電影,其中有不少已成為電影史上的名作。她所扮演的角色,性格變化之大,是同時代演員難以比及的,也正因此,田中絹代被譽為“日本性格女演員的活字典”。

《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中的阿崎婆是田中絹代塑造的最後一個藝術形象,在這部影片中,田中絹代的舉手投足都傳神地表達了阿崎婆的內心世界,加上她那靈活的眼神和細膩的面部表情,使得阿崎婆的形象真切動人。

沒有任何一個演員能像田中絹代那樣的熱愛自己的演藝工作。在演《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時,田中絹代已經65歲,身體狀況已經不太好。但是為了演出真實,使自己更貼近阿崎婆這樣一個受盡苦楚的貧困婦人的角色。

《望鄉》1974年日本最佳電影 熊井啟探究反戰 田中絹代獲柏林影后

電影《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1974)劇照

田中絹代不顧眾人勸阻,令自己本就瘦消的身體又減輕了十斤,整個人變得更加佝僂乾枯;她每天早上五點多就在攝影棚裡讀劇本,每天早上提前一個小時用牛皮筋紮緊手臂,以使自己可以青筋暴露而接近貧困者的老態;為了表現飢餓,她提前兩天就不吃飯;為了使自己投入苦難的生活狀態,她回家只是走路而不坐車,下雨的時候也不打傘為了演一場阿琦婆好久沒吃飯的戲,田中絹代把自己餓了兩天,因為要尋找那種餓極了反胃的感覺,戲中的阿琦婆吃起飯來,讓人同情。為了讓阿琦婆的手上有常年幹粗活的痕跡,田中絹代,用皮筋纏自己的胳膊,最後把血管逼的腫脹起來。

最後一場戲,田中絹代哭了十分鐘,用盡所有的力氣,最後在攝製人員要拍大合照的時候,才發現田中絹代已經累的站不起來了。這種對待演藝工作的熱情和不顧一切的投入,真可謂前無古人後難又來著者。

《望鄉》1974年日本最佳電影 熊井啟探究反戰 田中絹代獲柏林影后

圖為:日本電影旬報(キネマ旬報),是創刊於1919年7月的電影雜誌。該刊於1974年11月下旬號中,大篇幅的介紹了電影《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1974),從主創到拍攝一應俱全,資料非常詳細。

和阿崎婆配戲的慄原小卷也是一位優秀演員,她曾主演過熊井啟執導的《忍ぶ川》(1972),她主演的另一部愛情片《生死戀/愛と死》(1971)曾在我國風靡一時。

1963年前後,導演熊井啟有一次去東南亞出差,發現那邊日本人墓地裡面有很多很小的墓,死亡年齡都是十四五歲,而且都是女人的名字。他一問才知道那些都是當年的日本南洋妓女的墓,俗稱南洋姐。熊井想進一步發掘這個問題,想拍個電影,但是當時的日本社會對這個問題非常牴觸。直到幾年之後,他看到了山崎朋子在日本《文藝春秋》上發表的報告文學《山打根的墓》,熊井啟找到山崎朋子,經過多次遊說,山崎朋子終於同意把版權賣給熊井啟。熊井啟找到東寶公司,三番五次地爭取,答應了很多條件,最後東寶才同意出經費,電影順利開拍。

《望鄉》1974年日本最佳電影 熊井啟探究反戰 田中絹代獲柏林影后

圖為:日本電影旬報(キネマ旬報),是創刊於1919年7月的電影雜誌。該刊於1974年11月下旬號中,大篇幅的介紹了電影《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1974),從主創到拍攝一應俱全,資料非常詳細。

熊井啟在改編時力求忠實於原著,只是在影片的序幕裡添加了一個小故事,即沒有回到日本就死去了的“南洋姐”們的墓群,這些墓的墓碑無一例外地全都背對著日本。據熊井啟在回憶錄《電影和毒藥》中介紹,這一情節取材於真實的歷史。這塊墓地是來自天草的木下國在1908年自己出資建造的。木下國是南洋一帶有名的女中豪傑,她年輕時曾與一個在橫濱工作的英國工程師同居,英國人回國後,她來到山打根開了一家雜貨鋪,後來又買下了“八番娼館”。

據說,她對妓女們像慈母般愛護。不久,她為死在南洋的妓女們修建了一片公墓,公墓裡所有的墓碑都背對著祖國日本。這個發現曾讓熊井啟感到震驚,也引起他的深思。最後,他把影片結尾處理成日軍在山打根殺人放火留下的遺蹟與覆蓋墓地的綠色密林疊化在一起,作為女主人公的幻覺放入影片。墓碑背對的也不僅僅是日本,而是廣義的侵略戰爭。於是,墓碑成了“南洋姐”的憤怒和痛苦的象徵。

《望鄉》1974年日本最佳電影 熊井啟探究反戰 田中絹代獲柏林影后

圖為:日本電影旬報(キネマ旬報),是創刊於1919年7月的電影雜誌。該刊於1974年11月下旬號中,大篇幅的介紹了電影《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1974),從主創到拍攝一應俱全,資料非常詳細。

蔡瀾曾在《電光幻影》中有篇文章談這部電影:《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的幾個女演員倒成了配角,慄原小卷是深明大義,一力擔當最吃力不討好的角色,報酬還是其次;高橋洋子的戲演得自然而激烈,有裸著身子奔入院子痛哭一場,蔡瀾說‘戲是那麼自然和必須,刪剪這場戲的國家,是落後的國家。’;田中絹代,無論在文章中還是在影史,都是當仁不讓的演藝女皇,蔡瀾的評語是:‘無懈可擊’,——

電影從來都是一群人的心血。從熊井啟在新加坡對日本妓女墓的憑弔,到一部反戰電影的出爐,我們看到日本導演及演員的良心……”

《望鄉》1974年日本最佳電影 熊井啟探究反戰 田中絹代獲柏林影后

電影《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1974)的電影票

1978年,《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亦在大陸公開上映,是在“文化大革命”後緊接《追捕》(1976,佐藤純彌導演,高倉健、中野良子主演)公映的日本電影。《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在北京首輪公映時,票價是一角五分,但黑市戲票竟被炒賣高達二元,亦有凌晨一時半的午夜場,可說大受歡迎。當年不少觀眾的每月工資少於40元,而有些影迷更重看該片四五回。

《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廣受好評外,也引起文化界的熱烈討論,巴金與曹禺都曾撰文稱讚《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在片中飾演亞洲婦女歷史研究家三穀圭子的慄原小卷(1945— ),翌年復於《生死戀/愛と死》中以純潔美麗的年輕姑娘夏子的形象和中國觀眾見面,成為中國當時最引人注目的日本女星。

《望鄉》1974年日本最佳電影 熊井啟探究反戰 田中絹代獲柏林影后

電影《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1974)劇照

巴金的那一段對電影《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的文字如今讀來也還是讓人有些感慨:

據說老年人對《望鄉》持反對態度的多,我已經踏進了七十五歲的門檻,可是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我認為這是一部好電影。我看過電影文學劇本,看過一次影片,是通過電視機看到的,我流了眼淚,我感到難過,影片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阿琦的命運像一股火在燒我的心。我想阿琦也好,三谷(電影中的女學者,引者注)也好,都是多麼好的人啊。我寫過一本小書:《傾吐不盡的感情》。我對日本人民和朋友是有深厚感情的。看了這部影片以後,我對日本人民的感情只有增加。我感謝他們把這部影片送到中國來。

——摘自巴金《隨想錄選集》(三聯書店於一九八七年刊行合訂本,收錄巴金先生歷時八年(1979——1986)寫作完成的一百五十篇“隨想錄”,主要內容就是講真話)

《望鄉》1974年日本最佳電影 熊井啟探究反戰 田中絹代獲柏林影后

圖為:電影《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1974)日本版DVD封套,有心的觀眾可以去查一下當年的日本海報左上角的圖片,和現在的封套做了一些調整

現在的《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是沒有刪剪的版本,裡面有裸露的鏡頭,是在阿崎第一次接客的這場戲裡,如,嫖客裸露著全身爬著阿崎身上強暴阿崎,以及阿崎接客後,赤裸著全身跑出房間,來到院子裡,在瓢潑大雨中哭泣的鏡頭。這些在當時看來比較敏感的鏡頭,在國內上映時都剪掉了。如果現在把原版的《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重新放映,相信觀眾決不會大驚小怪,更不會驚慌失措。40多年的時間足以讓人們好奇和異樣的心態,變得正常平和了,重看《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可以感受時代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變化使我們對世界對人生有了更多更充分更深刻的認識。

對那個年代的日本,娼妓是國家機器賺取外匯的方式,而戰爭則是掠奪資源和財富的手段。南洋姐不過是戰爭中的一個犧牲品。國家拋棄了她們,利用了她們,凌虐了她們,而她們到死仍對故土念念不忘。

《望鄉》1974年日本最佳電影 熊井啟探究反戰 田中絹代獲柏林影后

圖為:日本演員田中健在電影《望鄉/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望郷》(1974)中飾演讓人難忘的竹內秀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