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我看到农旅行业几个可喜现象!

导语:

三月份疫情管控放松之后,我们团队用二十多天时间,考察了八个省市的二十多个项目。

其中,既有传统大型庄园,有各类型的主题农场,也有一些在筹备项目。

紧张的行程中,一些积极的现象让我们累并快乐着。

1、我们比想象中更坚强

疫情发生后,很多专家预计:不少农庄会因为业务持续停顿而倒下。

但现实中,虽然营业收入基本归零,但我们表现出来的生命力要远比传统旅游业、比餐饮业顽强许多。

以散客为主的农庄,大家在积极升级项目,等待疫情解除;研学等团客为主的项目,受灾更重更持久,但也都在团队培训、课程优化、拓展线上业务等方面积极自救。

整体上看,虽然时有抱怨,但几乎没有出现消极态度。更多人坚信:疫情之后,田园生活会体现更大价值。疫情短期利空,但长期利好。

为什们农庄会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这其中有技术层面的原因,比如我们“工资压力”相比餐饮行业稍低,比如这段时间本就是很多农庄的淡季……

但更重要的一条,农庄是个情怀类行业。如果单纯讲收益,农庄或许不算最好投资标的。但乡愁、田园梦、回报家乡等情怀的存在,让我们有了更多坚持的理由。

大棚房都没打垮的我们,更不会被疫情打倒!——致敬庄主!

疫情之后,我看到农旅行业几个可喜现象!

2、轻资产成为共识

这段和新农庄主沟通时,轻资产已经成为聊得最多的话题。

农庄叫好不叫座引发的行业反思,再加上大棚房和疫情的加码,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已经认识到,这个行业绝对不能是重投资的行业。轻资产重运营才是未来所在。

如果说行业有拐点的话,我认为这个认知的转变就是最大的拐点。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休闲农业将从此走上正途。

虽然对轻资产的理解,很多人还存在一定偏差,比如认为轻资产就是少投钱,就是招商众筹共享等等。但只要方向对了,这种技术问题就不会是难题。

参考阅读:《农庄轻资产打造的9条军规》

3、开始愿意为智力服务付费

在之前的很久很久时间,几乎所有庄主拿到地后,问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不懂农庄,能不能帮我做个规划?

在他们看来,有规划公司给个方案,就能解决农庄定位、空间布局、内容打造、设计、运营、推广的所有难题。

但实际上,一方面从事农旅行业规划的公司,都是之前做城市规划、景区规划、园林规划等业务的规划公司转型而来。农庄和这些项目最大的区别是,农庄没有强大的资源依托,是典型的创新运营驱动型项目。如果规划公司没有运营经验,农庄规划也基本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农庄打造是个动态迭代的过程。一份再好的规划,也不能解决项目建设和运营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以变应变”,而非按图索骥。

也正因为此,很多项目耗费几十万规划费做的厚厚一摞方案,大多都束之高阁。

现在可喜的是,已经很少有新庄主再谈起规划。更多人聊起的是,我怎么定位,主题怎么定,内容怎么打造,一产做什么?而这些,其实都属于前期策划的范畴。

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找我们咨询、邀请我们现场指导时,会主动表示付费,或者询问费用怎么收。(之前,更多人宁愿买套游乐设备花几十万,也不愿花一点钱在咨询策划上。)

愿意为策划买单,愿意为智力服务付费,其实正是尊重“内容为王、运营为王、轻资产为王”的可喜开端。

就像一位庄主所说:买智力服务就是买经验,我能早开园一个月,能少走点弯路,那点钱太值了。

疫情之后,我看到农旅行业几个可喜现象!

4、“小而美”项目走上舞台中央

不客气滴说,以前很多人做农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投机工程占了很大比例。这也造成牌坊式大门、豪华木屋、大型生态餐厅、人工湖等“烧钱”项目大量涌现。

农庄面积,也是越大越好。几百亩压根不足以体现“实力”。动辄圈地上千亩,在很多地级市和县城极为普遍。更夸张的是,圈了地就不能让闲着,想着法要弄项目给填满。

后果是什么,大家也都知道了……

而现在,“小而美”项目已经成为庄主们的羡慕对象。一提起某个项目数千亩,大家第一句就是反问:他能赚钱吗?

朋友圈就是最好的验证。现在朋友圈点赞最多的,就是那些场景化、精致化的小农庄。公众号阅读最多的,也是“小农庄取得大成绩”的文章。

比如我们客户的案例文章:《30亩地,年入1800万,老板娘总结了6条硬核经验》就刷爆朋友圈。

客观说,大庄园并非不好。但是大庄园有自己的一套商业逻辑所在。对于绝大多数的投资人而言,小而美的项目可能更适合你。

当然,如果你有幸流转了更大面积的地。我们的建议也是从“小而美”做起。在一个单点引爆,然后根据市场反馈逐步升级迭代——这也是《尖椒农旅》总结的农庄打造“六度理论”。

疫情之后,我看到农旅行业几个可喜现象!

5、传统庄园“壮士断腕”要升级

休闲农业发展到今天,各类创新业态大量涌现,给行业不断添彩增色。但有新人笑就有旧人哭,很多六七年以上的老庄园,当下面临极大压力。(有些项目一出生就“老了”,暂时不讨论。)

其实,这些老庄园的危机源头还不是大棚房和疫情,而是“八项规定”。当之前重要收入来源突然断了之后,团队市场化应对能力不足,庄园内容也不匹配市场需求,危机就已出现。

但基于庞大的社会红利,这些老庄园“死而不僵”,虽然每年走下坡路,但也能有一定营收。这时,是否要“壮士断腕”,流血改革,庄主们的忧郁徘徊也就能够理解。

不过大棚房和这次疫情,给了不少老庄主新的思考。这次我们团队考察的六个这类庄园,庄主们都无一例外地表示,这次下定决心,必须要转型。再不转型,就真是等死。

但是如何转型?我们一般给出的建议是:决心要彻底,转型要分节奏。也就是原来的主业绝对不能影响,原来的营收也一定要维持。

转型的核心,是在这个基础上,围绕着市场新趋势,做一个“副品牌”。用副品牌的打造来带动原品牌的战略腾挪。(篇幅所限,不展开论述,欢迎私聊)。

最后,概括而言,疫情之后我们看到诸多乐观景象,让我们对农旅行业充满信心。

但一些潜在的新趋势和新危机,也同样值得关注,我们将在以后逐个分析。

作者:徐志毅(尖椒农旅/创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