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規模續降 淨值化轉型尋破局

時代週報記者 黃坤 發自上海

打破剛兌、收益波動,銀行理財業務規模持續下降,淨值化轉型進展備受關注。

近日,時代週報記者從多家理財子公司相關人士獲悉,不少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正在加速退出,渤海銀行、浙商銀行等保本理財產品額度已經壓縮到零,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正在持續下降。

據中國銀行業協會最新披露的2020年8月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指數報告顯示,當月全國銀行理財發行指數有所下降,環比下降3.88點至73.59點,整體發行量環比下降435款至8269款,同時,全國銀行理財價格指數環比下滑0.17個點至84.78點。

時代週報記者查看中國理財網數據發現,截至今年10月11日,銀行理財子公司登記的理財產品共計2088只,其中工銀理財、建信理財、中銀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排名較前,分別為747只、338只和290只。

對於理財產品規模下降的原因,多位受訪業內人士均表示,一方面是因保本理財產品加速退場;另一方面資管新規下淨值化轉型持續推進,產品收益率下行,客戶需求不振。

在失去了固收這一大優勢之後,銀行理財子公司也開始搶灘權益市場,現階段,銀行理財權益資產配置規模已不容小覷。

據中國銀保監會官方披露,截至2020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權益類資產配置規模已達到7907億元,約佔銀行理財總資產的3%。

10月9日,興業研究首席金融行業分析師孔祥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預計未來,銀行理財方面的被動型和另類投資產品將加大創設。理財子公司投資策略會從“左側”更偏向於“右側”。養老第三支柱會是長期的培育方向。

保本理財退場 產品規模驟縮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28日,銀行理財產品累計發行數量40488只,相較於去年同期的76887只,同比降幅高達47.3%。8月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1845只,更是創近10年來的單月發行量新低。

就產品規模下降的背後原因,東莞證券研究員段福林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疫情蔓延及全球金融市場震盪的背景下,債券市場收益率進一步下行,企業信用債違約潛在風險壓力上升,同時,股市震盪,部分有權益類資產配置的理財產品顯現回撤壓力,這些都是原因。”

10月9日,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還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近期流動性略有收緊,央行加大投放力度,MLF和LPR利率均與前期持平,在流動性整體寬鬆、理財產品持續轉型的背景下,銀行理財收益率預計會繼續小幅走低。

保本理財產品加速退場也是理財產品規模下降的關鍵原因之一。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近期數據統計,今年以來,保本理財發行量佔比逐漸減少,4―7月的佔比分別為15.52%、12.73%、10.32%、8.96%。

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表示,今年上半年,銀行保本理財餘額和嵌套投資理財產品規模分別比資管新規發佈時下降了62%和31%。

交通銀行、郵儲銀行、杭州銀行、興業銀行等分別在各自2020年半年報中明確表示,保本理財已經清零。截至7月末的銀行理財數據顯示,渤海銀行、浙商銀行、廣發銀行、華夏銀行的保本理財數量和規模餘額也降至為零。

劉銀平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今年下半年,銀行將繼續推進產品淨值化轉型,預計年底時淨值型理財產品整體規模佔比有望超過60%。

南京銀行一位理財業務部門負責人日前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目前,我行非保本理財業務規模近3000億元,淨值型產品佔比已超過60%。

競爭加劇瞄向養老理財

“銀行理財子公司就是淨值化轉型。”華夏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苑志宏坦言。

據中國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8月,全國銀行理財市場淨值產品存續量為23011款,環比上升1571款。從淨值轉型程度指數表現看,當月,全國淨值轉型程度指數為16.75點,環比上升1.26點,較去年同期上升9.16點。

在淨值化轉型中,理財產品淨值波動,甚至可能產生本金損失,是銀行理財子公司必然面臨的挑戰。

對此,9月28日,交銀理財總裁金旗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由於上半年波動行情,有些新發產品跌破了面值,這打破了銀行理財的“剛兌”信仰。未來隨著淨值化轉型擴大,這種情況出現的頻率會越來越高。

而當“保本保收益”的利器失去,銀行理財將如何在資管市場競爭?

10月9日,易觀金融行業分析師王細梅稱,隨著客戶理財意識的增強,銀行會逐步加強對權益類產品的投研能力及風險控制,從而加大對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重,增強銀行理財產品的吸引力。

平安理財總經理張東坦言,理財子公司面對著基金、券商資管等有力競爭者,客觀地講,相較於公募基金,銀行在權益投資上的文化、團隊、市場積累都較弱,也沒有經歷過太多市場週期,所以大多還是想與市場上最優秀的資管機構合作。

據張東闡釋,如果把基金投資公司或部門比喻成“牧場”,把基金經理比作“奶牛”,平安理財在權益投資方面暫時不會自己“建牧場”“養奶牛”,而是直接“買牛奶”,也就是去選擇市場上最好的基金產品、最好的管理人和最好的策略。

據時代週報記者從業內瞭解,公募基金委外仍是理財子公司參與權益投資的重要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緊跟公募基金步伐,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在陸續加入ESG投資陣營。

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9月29日,農銀理財、建信理財、中銀理財、光大理財、興銀理財,以及華夏銀行、蘇農銀行已共計發售29款ESG主題理財產品。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子公司加速入場。

時代週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10日,已有22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成立,18家正式開業。

理財子公司和母行在業務上會如何聯動?“初期階段母行依舊是核心渠道,但線上APP作為理財銷售渠道自疫情以來表現十分活躍,目前也在做其他渠道的嘗試,未來將在符合監管要求的情況下推進互聯網銷售。”平安理財總經理張東稱。

除了在渠道上,在產品佈局方面,多家理財子公司還在跟隨母行步伐發力養老產品市場。

浦發銀行行長潘衛東提醒稱,雖然短期看來,母行資源是理財子公司生存的支撐和保障,但長期看,其必須打造市場化競爭能力,這才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