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以計代戰一當萬的故事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是人們經常形容那些英明將帥善於用兵打仗的一句話。演義第八十五回描寫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故事,就是這種高超指揮藝術的體現。

劉備自白帝城一命歸天的消息傳到魏國後,魏帝曹丕依照司馬懿之計,立即用“賂以金帛”、“許以割地”等收買手段,聯絡南蠻、西番、東吳諸家,共起五路大軍,數十萬兵馬,趁機大舉伐蜀。真是風雲變幻,蜀國面臨十分危險的形勢。剛剛登基的後主劉禪一聽此事,嚇得面如土色,連忙請孔明入朝。誰知諸葛亮竟一連三日“染病不出”。成都眾官見此光景,個個像熱鍋上的螞蟻。劉禪也沒了主意,只得親自率群臣前往丞相府求教。書中寫道,那劉禪“獨進第三重門”,卻見孔明獨倚竹杖,在池邊觀魚。當他提起曹丕五路出兵殺來,重軍壓境一事時,孔明大笑:五路兵至,臣安得不知?臣非觀魚,有所思也。接著孔明胸有成竹說到:藩王軻比能,蠻王孟獲,反將孟達,曹將曹真,此四路兵,臣已退去了也。而孫權一路,也“已有退之之計”。但須能言之人為使,因未得人,故熟思之。

孔明安居成都,鎮定自若。一連幾日不出府,暗地裡卻調兵遣將,巧妙粉碎五路大軍圍攻。真是以計代戰一當萬。

孔明以計代戰一當萬的故事

卡通諸葛亮

在處於內線作戰的情況下,面對多路敵人進攻,聰明的將帥多是在全局的劣勢中爭取局部的優勢,以機動作戰的方式,各個殲滅敵人。但是,孔明安居平五路,則採取的是分兵迎敵,其妙何在呢?概括的講,秒就秒在他能從實際出發,針對五路敵軍不同弱點對症下藥。

歷史經驗證明,在鬆散的軍事聯盟內部,由於各個聯盟成員的利益不完全相同,處理的方向也就不能統一,行動步調也就不可能一致。

這五路大軍,正是由於各自利益不同,各懷企圖,其軍事聯盟猶如一盤散沙。諸葛亮敏銳的看到了這一點,便因敵用謀,採取了不同對策。對於西番兵馬,孔明早已料到,馬超隨其父久居西涼,羌人素以超為神威將軍,而對其十分敬仰,於是令馬超進駐西平關,埋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換,果然,西番兵見了馬超,不戰自退。對南蠻孟獲一路,孔明則深知蠻兵帷憑勇力,其心多疑,便派魏延率領一軍左出右入,右出左入,結果,“南蠻孟獲起兵攻四郡,皆被魏延用疑兵之計,殺退回洞去了”。而對於反將孟達,孔明瞭解到他“與李嚴曾結生死之交”,只做李嚴親筆書信一封派人送給孟達。這樣,孟達行軍途中便“染病”停止行軍了。對於曹真,孔明根據“此地險峻,可以據守”的地形特點,派大將趙雲率一軍把守關隘。同時,孔明料定孫權必不忘曹丕曾發三路大軍乘虛襲擊東吳之怨,因此,“未必便動”。只“須一舌辯之士,徑往東吳,曉以利害說之”,便可是東吳退出這次聯合行動。果然,孫權見到四路兵敗,又在諸葛亮來使遊說之下,退兵去了。

孔明以計代戰一當萬的故事

孔明觀魚

由此可見正確的軍事策略來源於深入的知彼,來源於對敵情的準確判斷。諸葛亮安居平五路這個故事,充分反映出他在用兵方略上的求實精神,一般來說,對於多路進攻之敵,最忌分兵迎戰,而諸葛亮因對於五路敵軍的具體情況瞭如指掌,其分散應敵之策調度得當,策劃周全。而在分兵拒敵的同時,又派張苞,關興各引兩萬屯與緊要之處,為各路救應,體現了他對作戰部署的周密考慮。

這個故事,在史料中並無記載,顯然使作者為了刻畫孔明智慧而虛構的。但羅貫中通過虛構這段故事,強調將帥在指揮作戰中,必須知己知彼,而不要從一般的歷史經驗或者原則出發,這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