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偏至论》:立人为本,鲁迅思想的底层逻辑

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当代鲁迅思想的实践家,今天我为你拆解鲁迅先生的《文化偏至论》。这是鲁迅早期写的一篇大作,写于1907年,这个时候的鲁迅年仅26岁,我们可以通过这篇文章,看得到鲁迅早期的思想。为什么鲁迅先生能够被称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呢?当我们真正读懂《文化偏至论》就会明白,鲁迅首先是一个思想家,然后才称之为文学家。鲁迅的文章为什么称为近代的网红?其实这一切,都在他早期的作品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偏至论》:立人为本,鲁迅思想的底层逻辑

《文化偏至论》还是一篇文言文,自从我们离开学校以后,就很少会读文言文了吧?首先,文言文的语法跟现代文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当代人可能读几句就读不下去了;但是,如果你真的静下心去琢磨,还是能读得进去的,只是时间的问题。对我而言,我是花了3个小时来研究这篇文章,然后就开始分析它的脉络,到底它的主题是讲什么,并且把它拆分为5个板块来理解。当我整篇文章琢磨一遍以后,再看鲁迅先生其他的现代文作品,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因为《文化偏至论》已经充分展现了鲁迅思想的底层逻辑。下面,我就从我拆解的五个版块,为你详细剖析。

1 当下的问题:从固步自封到盲目从众

在本文一开始,作者就毫不客气地指出,我们国人都是以“自尊自大”而闻名的了。什么意思呢?有的人固步自封,拒绝接纳新事物。几千年来,传统的封建思想都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尽管有一些人会到西方取经,但貌似对于人们思想的改变,用处并不算太大。但是,这一切到了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破局了。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以后,国门被迫打开,西方文化就从国外大规模输入进来了。这个时候,国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一股脑的接受西方文化,把自己原来有的观念都全盘否定!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一方面,外国的武力强大,落后的满清,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这是历史教科书讲过的;另一方面,作为平民来说,外国人的思想的确是先进,跟着他们混有前途。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其实国人并不傻,全盘接受西方的思想,先不说长远的,至少在短期内,对自己的钱包有好处,谁还管你国家的生死存亡啊?在这其中,还有不少土豪,哪怕国家有难,但自己的钱包却鼓鼓的,才管你这么多呢,谁有奶喝谁就是老娘。

为了让你更好的理解,我举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比如我们中国人炒菜,做一个凉瓜炒牛肉,这个没毛病吧。但是,一旦接纳了西方的思想以后,就说牛肉先不要再切片,而是像老外那样,放上黑椒汁等材料,烤成牛排。因为,烤牛排比牛肉好吃。这么烤完牛排以后,再切片扔到锅里,跟凉瓜一起炒。请问,这道菜你还吃得下吗?如果别人制止,那就说:“不对,人家老外都是这么炒牛肉的!”如果是一个人这么做也算了,但一群人都这么干,都学了老外这样,变成了凉瓜炒牛排,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做法。

但是,西方的观念一定就是百分百正确的吗?我们看看美国,所谓的“自由”、“平等”是什么样子的?谁还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呢?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走出去看看;但是,对于别人说的话,也不能盲目全信,还是持有所保留的态度。先接纳,再思考。

2 西方文化到底是什么梗?

在文中作者提出,现在的人都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我们先抛开原文,看看当今的社会,其实也蛮有讽刺性的。我们看看一年到头,都在过什么节日?情人节、复活节、父亲节、母亲节,还有什么万圣节,圣诞节等。这些节日,在我们中国文化里边,不能找到对等的节日吗?当然,很多人都是同时过两个节日,甚至还有人提出,圣诞节应该作为公众假期,这就有点过分了吧?当然,为什么西方节日这么火,这跟对外开放有非常大的关系。说白了,商家为了赚钱,就自然会抓住一波又一波的营销机会,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西方的文化,我们真的是了解吗?我们应不应该全盘照抄西方的文化。

作者从它的历史渊源,阐述了整个历史过程:西方都是信基督教的多,这个我们都知道的。原本西方就是有宗教掌权,但是宗教掌权是反人性的,很多教皇会滥用权力,让信徒们都蒙受损失,这时必然会引起部分人的反抗。当然,反抗的人越来越多,运用多数人的力量,就把教皇的统治推翻了,但总需要有个人带动整个国家大团队的吧?所以,国王就充当了这个首领。宗教的教王和国王有什么区别呢?就这么说,你就明白了:教王是完全不把信徒当人看,信徒都只是奴才而已;但国王就不一样,他当国家的人们都是团队的伙伴,我带着大家出来打天下,至少还把大家当人看。

但是,当宗教改革完成后,很快又出现问题了。国王也是有私心的啊,他就是老板,难道他不想把整个国家(就相当于是一个企业)做大做强吗?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征税、抓壮丁打仗,所以也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这跟国王的人品没关系,换着谁做这个角色,都会这么干。这个时候,老百姓又开始反抗了,说这样做不行,为啥呢?开疆辟土扩张了你的事业,但问题对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呢?于是,西方就有了工业革命,有了各种各样的新发明,GDP上去了,物质文明发达了,自然也堵住了大多数人的嘴。所以说,只要你有钱,一切都是你说了算,这成了大多数人的认知:物质决定了一切。

3 “物质”重要,但“人”更重要

《文化偏至论》:立人为本,鲁迅思想的底层逻辑


作者在《灯下漫笔》里边说过一个很经典的论断,说牛马都是有价格的,但是往往没有给“人”定一个价格。到底能值多少钱呢?得出的结论,就是连牛马都不如!这是多么扎心的事情啊!在长期以来,我们都以倡导“集体主义”为荣,“离开了集体,你什么都不是”这句话更是深入人心,甚至人们还以“单打独斗”为耻辱。说到“个人主义”,我们就会跟“自私自利”画上等号。但是,个人主义真的是等于自私自利吗?作者并不这么认为!德国的思想家斯蒂纳就这么说过,人必须发挥自己的本性,从而摆脱对一切外来的、非自我的思想意识的拘泥和固执,自我才是世界的本体。

这不难理解,你说集体重要吧,哪个集体不是由人来组成的啊!何谓“集体主义”?原本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不相同,所谓集体主义,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从这么多人牺牲自我,最终达成共识,形成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对于集体里边任何一个成员来说,都不是最优解,但是为了委曲求全,也只能这么着了。但是,集体达成共识的观点,一定智慧的吗?那不一定!因为要做到人人平等,哪怕这个观点是落后的,也得认了,就是这个理。哪怕集体中,有40%的聪明人不赞同,那也没办法,还是按着笨方法走下去,因为要顾及到集体的利益,所以悠着点吧。

到底少数服从多数,合不合理?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易卜生写的剧本《国民公敌》,主人公建议修一个水电站,这都是对人民利益有利的;然而,这个建议却被拿下了,就是在整个社会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大多数人都反对。为什么明明是好事都会反对?这就是人性!我们读过《上游》这本书,就不难理解。因为从整个集体来说,长远的利益都是空谈,人们只看到了眼前的麻烦,当然就要强烈反对啊。这也算了,因为提出这个建议,整个社会还跟这个主人公成了敌人,真的是躺着中枪。

我们常说“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现实情况是,少数人哪怕是掌握了真理,却都被沦为谬论。也许等到许多年以后,这个讲真理的少数人领了盒饭,整个群体才会意识到,原来很久以前他说的话是对的,但这还有意义吗?这么说起来,的确是太过扎心了!有没有办法破解?办法是有的,但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鼓励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一方面是要去中心化,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角;另一方面,哪怕每个人提出的观点再怎么不对,都没关系,最主要的时候整个社会要接纳他,让他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4 社会的进步,来自对精神的追求

在解析这一部分之前,我们先抛开文章,说一个朋友的想法,这个想法让我非常震惊:他说,这么辛苦培养小孩读大学干嘛呢,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他们早点走出社会学赚钱的本领。当他赚到大钱,自己做老板了,那些名牌大学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要多少有多少!诶,这么一说,确实有这样的道理。还有人说:“当你没有赚到100万之前,所有的兴趣都应该是赚钱”这话有道理吗?

按照这个说法,我读数学专业也真的是白读了,瞎折腾了四年光阴。别急,我还是用我的逻辑推理来分析一下他们说得有没有道理。我们先从一个样本来说,如果他不读大学,一心只想着赚钱,可能真的是占到了便宜,因为很多高学历的人可以帮他赚到钱。但是,我们知道一句名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一个人没有文化,却能赚到钱,并不是他的赚钱能力有多强,只不过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也许他在这个角色的确是给人提供了某些价值,所以赚到钱不奇怪。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有物质的追求,一切都是“钱啊,钱啊”,请问谁会喜欢跟他打交道?所以说,除了物质上的追求,我们还需要有精神上的追求。

追求物质生活,这个没错,因为我们所有的生活用品,衣食住行都是要花钱的,钱不是万能,但没钱就万万不能。但是,物质的满足只是我们人生追求的其中一部分。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只是向钱看,这个钱能够问谁要呢?你想赚我的钱,但是我凭什么给钱你啊?但是,你如果为我服务,让我精神上愉悦了,我这个钱就愿意花出去,那么你也赚得心安理得。那么我的钱是怎么来的呢?也是通过给别人精神上的满足,至少是对我信任吧,这个钱我才收得到。这个社会是怎么进步的?当然就有相当一部分人,发明新事物,不断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啊。如果没有推动的人群,人人都向物质靠拢,这个社会还能怎么样,跟原始社会有区别吗?

《文化偏至论》:立人为本,鲁迅思想的底层逻辑


5 立人为本,最大发挥精神价值

在最后一个部分,作者提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观点:“首在立人,立人则事举。”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文化偏至论》的全面总结。前面这么多篇幅,提出了“立人”的种种难度,首先就是固步自封,然后自己的观点被打破以后就开始从众的心态。他们与其“少数服从多数”,都懒得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个根源是什么?根据作者的阐述,加上我个人的理解,得出以下的结论:因为每个人都看准自己的钱包,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损!为什么不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就是因为“枪打出头鸟”,你不出头反而还可以安安稳稳地享受着红利,你一出头就有被孤立的风险。

应该怎么破?下面提出我自己的见解吧。首先,自己的心态很重要,如果本人从骨子里都是有一种奴性,那就真的是没救了;然后,如果发现周边的环境,都是大多数人说了算,没有你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个时候就要认真权衡得失了。从短期内来说,可能离开这个环境,饭碗会保不住,那没问题,配合着做戏就好,但内心要保持独立的思想,而不是做奴才。当然,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找机会离开这个充满奴性的环境,这才是长久之计。总之,不论外部什么样的环境,哪怕我们无法改变,也要保持着自己的精神自由,才可以发挥出自己的精神价值。

OK,那今天关于鲁迅的《文化偏至论》这篇文章我就解析到这里了。说实在的,解析这篇文章难度非常大,因为整篇都是文言文,所以我的理解难免会有偏差。如果有解析不到位的地方,欢迎你留言指正。我是狂人先生,咱们下次鲁迅作品的解析不见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