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李玉潔:河洛帝都文化的價值和影響

【推薦閱讀】李玉潔:河洛帝都文化的價值和影響


關於河洛文化的地域範圍,學術界至今尚無定論。伊水、洛水匯入黃河,在洛陽地區形成沖積平原。故而有學者認為,河洛文化就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洛陽地區形成的文化。這種認識有一定的狹義性。洛陽地區位於黃河中下游的豫中平原與黃土高原的交界處。由於歷史的原因,伊洛河流域與豫中平原不僅地域相連,而且屬於同一文化系統。而僅僅把洛陽地區的文化稱為河洛文化,則是狹義的,不足以涵蓋河洛文化的豐富內容。一些學者則認為,河洛文化的地域範圍應以洛陽為中心,西起函谷關,東到鄭州。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河洛文化的地域範圍西起函谷關,東到開封,等等,不一而論。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之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河洛地區就是“天下之中”,是帝王更居之地。其地域範圍應當包括以洛、河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洛,指的是洛水;河,指的是黃河中游地區,即“三河”,也就是河南、河東、河內。

河南,就是黃河之南。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一瀉千里,奔流向東入海。在洛陽地段的黃河把豫中平原衝為河南和河北。這裡的河南,就是今天以洛陽為主的河南地區。

河內,宋代以前黃河從今河南武陟向北流入渤海;北流的黃河把今豫北地區衝為河東與河西。河西與其南部東流一段黃河形成的河北相連。這一地區被稱為河內。今河南安陽、鶴壁、焦作及新鄉地區的一部分屬於河內。[注]編者注.這裡的河東、河西、河北僅代表特定的地理方位,與歷代行政區劃名詞無關。

河東,黃河在山西也是南北流向,把今晉南平原分割成河東、河西。河東,即《史記·貨殖列傳》所說“天下之中”的河東,包括今臨汾、運城、侯馬等地區。

筆者認為,河洛地區應包括今天整個河南及山西、河北的一部分。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河洛文明是中華文明的主幹部分。

【推薦閱讀】李玉潔:河洛帝都文化的價值和影響


一 三千年帝都在中原

中國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在中原河洛地區建都的就有三千年之久,故曰三千年帝都在中原。

中國古代是一個以祖先崇拜為主的國家。歷代王朝在建立都城之前,必先建立祖先的宗廟,以祈求祖先的保佑。《左傳·莊公二十八年》雲:“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古代中國把祖先宗廟所在之處曰都,祖先宗廟所在之處,就是帝王所居之處,就是王者之都。都城當然就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象徵著這個時代的最高文明。

歷代王朝在中原河洛地區“建國各數百千歲”,這裡是帝王之都。

黃帝之都在今河南新鄭、新密境內。《帝王世紀》卷一雲:“黃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故言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氏徙居之,故言新鄭也。”[注]皇甫謐.帝王世紀:卷一[M].濟南:齊魯書社,2010:8.《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譙周曰: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

顓頊之都在今河南濮陽境內。《帝王世紀》卷一雲:顓頊“始都窮桑,後徙商丘”;又云:“顓頊自窮桑徙商丘,於周為衛;在《禹貢》冀州太行之東北,逾常山,及兗州桑上之野,營室東壁之分,豕韋之次”。《帝王世紀》記載得很明顯:顓頊“始都窮桑,後徙商丘”,當是晉代之前的記載。而皇甫謐又說“商丘,於周為衛”;還說“故《春秋傳》曰:‘衛,顓頊之虛也,故為帝丘。’今東郡濮陽是也”。後面的一句當是皇甫謐根據自己的理解而解釋的。顓頊即帝位之後的都城最早在窮桑,之後遷於商丘,最後遷於帝丘,即今河南濮陽一帶。筆者認為,《帝王世紀》卷一所說的“顓頊自窮桑徙商丘”之“商丘”,是否就是“帝丘”,還可以再進行探討,但這是兩個在古代不能混淆的地名,“帝丘”在今濮陽,“商丘”在今商丘;但無論商丘、帝丘,皆在今河南地區,都屬於河洛文化的地域範圍。

帝嚳之都在亳。《竹書紀年》捲上記載:“元年,帝即位,居亳。”亳,一說在今河南商丘境內,一說在今河南偃師境內。《水經注·汳水》雲:“亳,本帝嚳之墟,……如孟子之言:湯居亳與葛為鄰,是即亳與葛比也。湯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寧陵去偃師八百里,不得童子饋餉而為之耕。今梁國,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師也。”因而,亳,當是南亳,在今商丘東南的谷熟集。

根據《帝王世紀》《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或傳以為仙,或言壽三百歲,葬於上郡陽周之喬山。”帝顓頊二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而崩,葬於今河南省內黃縣。帝嚳三十登帝位,在位七十年,年一百零五而崩,葬於今河南省內黃縣,與顓頊陵相距不遠。內黃縣因有顓頊陵與帝嚳陵,民國時期被稱為高陵縣。保守的說,黃帝、顓頊、帝嚳三個古代帝王在河洛地區建都300餘年。

夏代自“禹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始,之後又遷都或者建陪都於斟鄩、翟、黃臺、源、老邱、西河等地,其輾轉遷徙皆在今河南境內,自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共500多年。

商代初都偃師屍鄉溝商城,又遷鄭州商城,又遷洹北商城,又遷殷墟;自公元前16世紀至前11世紀,共500多年。

西周時期的雒邑(今河南洛陽)是周王室的東都;東周以降周王朝遷都雒邑。自公元前11世紀雒邑為周王室的東都始,至公元前2世紀,洛陽為周王室之都共800多年。

西周、春秋時期在河洛地區的諸侯國主要還有:衛國、鄭國、宋國、陳國、蔡國等;戰國時期在河洛地區建國的主要有:魏國、韓國、東周王室等。

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相繼以洛陽為都;隋、唐二朝皆以洛陽為東都,後唐也以洛陽為都。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金朝以開封為都。

東漢都洛陽,自公元25年至189年,共164年。曹魏、西晉、北魏的都城皆在洛陽,自公元220年至557年,共337年。隋、唐東都在洛陽,自公元581年至907年,共323年。

梁唐晉漢周(後唐都城洛陽,四朝皆在開封)自公元907年至960年,共53年。北宋都城在開封,自公元960年至1127年,共167年。金朝自金宣宗1214年在開封建都至1234年滅亡,共20年。

黃帝、顓頊、帝嚳在河洛地區建都300多年,夏商周三代在河洛地區建都1800多年,自東漢至北宋、金朝在河洛地區建都共1063年。我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在河洛地區建都就有3100多年。

古代中國把祖先宗廟所在之處稱為都,即帝王所居之城。都城就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集中體現著當時最高的科技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城文明是這一時期文明的象徵。


二 夏商西周三代河洛文化的影響和擴散

【推薦閱讀】李玉潔:河洛帝都文化的價值和影響

古代中原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文明的三大要素:金屬、城堡和文字最早在黃河流域出現。青銅器在河洛地區的龍山文化時期遺址中多有發現,鄭州牛寨遺址中發現了熔銅爐壁附有鉛錫青銅塊,淮陽平糧臺三期H15內發現了銅渣,登封王城崗四期H617內出土青銅器殘片,臨汝煤山遺址中出土銅坩堝、熔銅爐殘壁及銅液痕跡,鹿邑欒臺遺址二期發現早期青銅器等。龍山文化時期,青銅器的冶煉和使用已經比較普遍,表明河洛地區已經進入早期銅器時代。

鄭州西山發現有中國最早的古城址。西山城址屬於仰韶文化晚期遺址,據C14測定,其絕對年代大約距今5300年—4800年。城址內有大型宮殿建築基址,宮殿基址的周圍有數座房基環繞。此建築基址的北側是一個面積達數百平方米的廣場。黃河中游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堡更為普遍,如河南淮陽平糧臺、登封王城崗、郾城郝家臺、安陽後崗、淅川下王崗等均發現了古城遺址。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中發現了距今8000年的稻穀,出土的龜甲和石柄上發現有刻劃符號,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質。河南濮陽西水坡發現用蚌殼砌的龍、虎、鹿和人騎在龍上的圖案,被譽為“中華第一龍”。在古史傳說中,“河圖”“洛書”被認為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易·繫辭上》雲:“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尚書·洪範》雲:“天乃錫禹洪範九疇。”漢代孔安國傳雲:“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頻常道。”《尚書·顧命》雲:“天球,河圖。”是故“河圖”“洛書”的傳說皆屬河洛文化範疇,是中華文明的肇始。

偃師二里頭文化是夏代的都城遺址,已發現有34座宮殿建築基址,其中有大型宮殿建築群和宗廟建築群。另外還有作坊、民居遺址、陶窯、窖穴、大型墓葬、綠松石龍形器、青銅器、青銅牌、青銅酒器、青銅樂器等。二里頭文化向四方輻射、擴散,對全國各地的夏代文化遺址都有很大的影響。湖北盤龍城遺址既有夏文化元素,也有商文化元素。夏、商之際,湖北屈家嶺文化遺址中,也出現了有中原文化特徵的陶器。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數十萬片龜甲,上面的甲骨文是我國的祖本文字、現代漢字的雛形,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對幾千年來國家統一與民族融合起著強大的促進作用。現代通用的方塊字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屬於上古漢語,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這些甲骨文字所記載的史實與《史記·殷本紀》記載的完全一致,從而使商代歷史成為信史。甲骨文的發現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的關注和興趣,目前甲骨文研究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學問,又稱“甲骨學”。

安陽殷墟還出土了大量的王陵、宮殿遺址以及堪稱世界之最的青銅器,如司母戊大方鼎、簋等;更重要的是這些青銅器已經出現了禮制的組合形式。殷商時期就出現了具有等級組合形式的青銅禮器,這在世界各文明古國中是最早的。

殷墟文化更是對全國各地發現的殷商時期文化有重大的影響,如山東大辛莊遺址考古發現高規格的青銅禮器、玉器、樂器、兵器等,出土器物規格之高,組合之齊全, 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在山東省內最大的殷商文化遺址。武漢盤龍城建築遺址及手工業的工藝品都明顯地帶有殷商文化的特色。其宮殿基址F1與二里頭宮殿遺址的“廊廡”、牆基、建造方式完全相同。[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宮殿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1974(4):236.盤龍城址中的墓葬M2,清理出多塊帶有精細雕花的槨闆闆灰。這些雕花板灰與安陽後崗發掘的M22和M47晚商墓葬的基本一致;M2墓葬中青銅器種類、形態、花紋,皆與鄭州、輝縣等地的相同。盤龍城受商王朝的直接影響,與黃河流域的殷商文化表現出統一性。

四川三星堆和金沙商代遺址出土的尊、罍、盤,與殷墟出土器物有相似之處;江西省新幹縣牛城、大洋洲文化遺址出土的商代早期青銅禮器,表現出濃厚的殷商文化風格。山西垣曲商城遺址、東下馮遺址、東北夏家店遺址都受到殷商文化的強烈影響。

山東益都蘇埠屯、北京平谷劉家河、山西石樓、江西清江吳城、湖南寧鄉等遺址出土了大量具有濃厚殷商文化特色的青銅器、城址、器物,包括甲骨文等。

這充分說明,在殷商時期,殷墟文化對全國的文化都有強烈的影響,以河洛文化為核心的政治文化局面已經形成。


三 東周時期河洛文化的影響

【推薦閱讀】李玉潔:河洛帝都文化的價值和影響

東周時期,中原河洛地區分佈著一些重要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的文化非常進步發達,對於中華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也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發展。

衛國是西周王朝分封在殷商故地最大的諸侯國,故稱“衛為諸侯之長”。宋國是殷商後裔的封國,保留著許多殷商王朝的傳統和習俗。陳國是帝舜後裔的封國,保留著帝舜時期的傳統和習俗。東周王朝建都洛陽,是西周文化的代表。

鄭國政府與商人簽訂了我國第一個合同,大大推動了鄭國商業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左傳·昭公十六年》記載,鄭國子產曰:“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藋而共處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匄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於今。”《左傳·昭公六年》雲:鄭國“子產鑄刑書”,這是我國第一部成文法。鄭國出現了第一個律師鄧析子。《呂氏春秋·離謂》雲:鄧析子“與民之有獄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袴。民之獻衣襦袴而學訟者,不可勝數”。鄭國有當時最發達的音樂“鄭衛之聲”;河洛地區諸侯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其政治、經濟、文化、藝術、音樂、工藝、科技等都是當時最先進的。一言以蔽之,春秋時期的河洛文化是以周文化為主、兼有三代文化底蘊的“天下之中”最先進的文化。

戰國初年,魏國是最早廢除世卿世祿制、首開招賢養士和任用布衣卿相的諸侯國。《說苑·政理》記載:李克(即李悝)提出:“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祿,其子無功而食之,出則乘車馬、衣美裘,以為榮華;入則修竽琴鐘之聲,而安其子女之樂,以亂鄉曲之教。如此奪其祿以來四方之士,此之謂奪淫民也。”李悝的“奪淫民之祿”,就是要廢除一世有功、萬世皆榮的世襲制度,摒棄軍功世襲大族對政權的把持。李悝變法帶動了各個諸侯國任用賢能的改革浪潮,對戰國初年的形勢起著非常大的引領作用。由於魏國最先完成變法,於是戰國初年獨霸中原,成為法家文化的發祥地。

李悝曾作《法經》。《唐律疏義序》雲:“魏文侯師於李悝,集諸國刑典造《法經》六篇,一盜法、二贓法、三囚法、四捕法、五雜法、六具法。商鞅傳授,改法經為律,漢相蕭何更加李悝所造戶輿廐三篇,謂之九章之律”。[注]長孫無忌.唐律疏義序.轉引自董說.七國考:卷十二:魏刑法[M]//錢熙祚.守山閣叢書:167.宋代史學家李心傳在《建炎雜記》中說:“律令者自魏李悝、漢蕭何以來有之,歷代相傳,皆以律書為本。”[注]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五:炎興以來勅局廢置[M]//武英殿聚珍版叢書:241.李悝的《法經》在魏國推廣實行。在魏國相國公叔痤部下擔任中庶子的商鞅,把《法經》條文帶到秦國,“改法經為律”,成為秦律,而後漢承秦制。李悝的《法經》成為此後我國曆代王朝的法律藍本。

李悝最早提出的平糴法,即政府在收成好的年頭米價下降時,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糧食;到了災荒年間米價騰湧時,政府再把收購的糧食以低於市場的價格賣出;既能防止大商人囤積居奇,也能防止流民出現,使國家穩定,百姓“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這是中國曆代王朝、甚至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經濟和救荒政策。

秦國的商鞅、楚國的吳起皆是魏國培養的政治家。商鞅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出生在韓國。因而,研究中原河洛地區諸侯國的歷史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四 河洛地區是先秦諸子思想文化的發祥地

【推薦閱讀】李玉潔:河洛帝都文化的價值和影響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使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出現了一個最活躍、最輝煌的時期。是時,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工商等學術流派形成,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思想自由噴放的高潮。先秦思想家探討治國治民的理論,研究國家的產生與形成,探索宇宙人類的起源,對世界、社會和人生都進行了深刻的研究。先秦諸子的思想充滿了民本主義精神,閃耀著理性的、尚思辨的光輝,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恆久的影響。李學勤在論述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時說:“在中國古代曾有過如此重要的時期,如此傑出的學者,如此深刻而影響久遠的思想,較之希臘羅馬的哲人毫無遜色。用現今習用的術語說,中西曆史都存在一個‘樞紐時代’。”[注]李學勤.先秦諸子思想研究·序[M]//李玉潔.先秦諸子思想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2.

諸子百家學派及各學派的奠基人多產生在河洛地區各諸侯國。

儒家學派的先驅當是周公(姬旦),主要活動在鎬京(今西安)、雒邑(今洛陽)一帶。之後,魯國孔子(孔丘)繼承周公,成為儒家學說的奠基人。孔子祖籍宋國(今河南夏邑),其先祖在宋國受到迫害逃到魯國。至孔子時,又在魯國受到排擠,外出周遊列國十四年。孔子周遊列國期間,以河洛地區的衛國為根據地,主要居住在衛國相國遽伯玉的家中。孔子周遊列國也主要是在河洛地區列國如鄭國、衛國、陳國、蔡國、宋國等地進行。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孔子的儒家思想逐漸成熟。可以說,河洛地區是儒家思想形成的深厚土壤。

墨家學派的奠基人墨子(墨翟)是魯陽(今河南魯山)人,曾在宋國為大夫。墨家學派因反映小生產者、小手工業者和下層知識分子的強烈要求而登上政治舞臺。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非攻”“尚賢”等。《墨子·非命上》雲:“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墨子認為,天子、三公、卿宰、諸侯等王公貴族並不神秘,皆是古代從平民百姓中選出的賢者,他們被推選出來是為了治理刑政,而不應該是搜刮人民。《墨子·非命上》雲:“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在中國哲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墨子的思想迸射出可貴的平等的思想火花。

名家學派的奠基人是宋國(今河南商丘)的惠施和趙國的公孫龍。名家對名、實關係進行了探討。惠施提出了“至大無外”“至小無內”“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重要的哲學理論。他還發現事物的共同規律“大同異”與“小同異”,並指出了它們的差別,這是當時人們對世界認識深化的結果,從而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理論。

河洛地區還是道家學派的發祥地,道家思想是中國最早形成的、最豐富的哲學思想體系。其奠基人老子(李耳)出生在今河南鹿邑、莊子(莊周)出生在今河南民權。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觀點,建立了以“道”為核心的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他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互相依存,相輔相成。如美與醜,長與短,先與後,有與無,禍與福,剛與柔等都是對立的統一。德國哲學家尼采說:“老子哲學思想是一口永遠汲不完的水井。”據統計,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學術與哲學思想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學說著作,其在世界上的外文譯本種類僅次於《聖經》。

在政治上,老子提出“無為而治”的國策,以及完整系統的道家治國理論,認為“治大國若烹小鮮”。之後的戰國時期,莊子反對儒家的禮制,主張“無為而治”,進一步豐富並發展了老子的治國理論,史稱“老莊思想”。

在史籍上,黃帝最早提出“無為而治”的國策,雖然還不是太系統,但是這種“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在我國曆史上已經閃現出燦爛的火花。春秋戰國時期,老子、莊子又提出系統的“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後世把這種“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稱為“黃老學說”。黃,即黃帝;老,即老子。“黃老之學”是較為系統的道家思想的治國之道,對後世有極其重大的影響和作用。

西漢初年,經過秦末連年的戰爭,經濟殘破,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自天子不能具鈞駟,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注]司馬遷.史記·平淮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2:1417.在這種情況下,漢初統治者認為,必須採用“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治國才能改變當時緊急殘破的局面。漢初丞相曹參“聞膠東有蓋公,善治黃老術,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其類具言之。……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注]班固.漢書·曹參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2018.。另外,丞相陳平也“好讀書,治黃帝、老子之術”[注]班固.漢書·陳平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2038.。由於漢初統治者採取黃老學說中“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治國策略,給人民以寬鬆的環境,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漢初“文景之治”的盛世。漢初統治者所習的黃老之術,只是一種治國治民之道,並無宗教意義。

唐朝初年的中國曾經歷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長期的戰亂和分裂;北宋初年,又剛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因此唐朝初年與北宋初年,都曾經用黃老思想治國。

每逢大的戰亂、大的災荒過後,或者昏君奸臣當道、給老百姓帶去深重的災難之後,新的較為賢明的君主即位,基本上都以黃老“無為而治”思想治理國家,採取與民休息的治國策略,給老百姓一個休養生息的空間,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繁榮。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的方針和理論是封建王朝行之有效的治國策略。

河洛地區也是法家思想的發祥地。李悝是法家學派的鼻祖。戰國初年,李悝變法是分散的君主權力形成君主專制的轉折點。衛國(今河南濮陽)吳起曾為將於魏國,被讒害,奔楚。衛國商鞅曾在魏國為官,不得志,西走秦國。商鞅在秦、吳起在楚,分別用李悝變法的內容在秦、楚進行變法。之後戰國各諸侯國皆效仿李悝進行變法,對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韓國(今河南新鄭)人韓非子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信賞必罰、國君專權”的思想,影響了中國曆代王朝。可以說,法家是在河洛地區形成的重要學派。

春秋戰國時期,河洛地區諸侯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並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這些文化對黃河文明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成為黃河文明的主體部分。


五 秦漢以後河洛帝都文化的影響

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相繼以洛陽為都;隋朝、唐朝相繼以洛陽為東都;後唐也以洛陽為都,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皆以開封為都;形成了中原地區輝煌的帝都文化,即後世的河洛文化。

東漢時期,劉秀乘亂而起,打出“復高祖之業”的旗號,奪得政權,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東漢特別重視禮樂教化,出現了許多經學大家。如經學家蔡邕,其對經學的研究和爭論推動了學術的發展。

東漢汝南(今河南郾城)人許慎撰寫《說文解字》,收錄了我國自文字形成之後(當時不包括甲骨文)的9353個字,即史塯大篆9000字。《說文解字》共14篇,分為540個部首,對我國流傳下來的古文字進行了全面的研究,是我國第一部字典。故許慎被後人稱為“字聖”。

東漢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張衡發明了渾天儀,象徵渾天的天體;發明了地動儀,能準確地記錄地震。

東漢南陽人張仲景撰寫了《傷寒雜病論》,奠定了我國中醫學的基礎。張仲景被後人稱為“醫聖”。

東漢時期,印度佛學傳入中國,在國都洛陽建立了佛教祖庭白馬寺,翻譯佛經。從此佛教在中國迅速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宗教之一。

西晉司馬氏奪得曹魏政權,建立西晉王朝,仍然建都洛陽。司馬氏集團很快滅了四川的蜀漢政權、南方的東吳政權,實現了統一。然而西晉王朝很快出現了危機,“八王之亂”使西晉政權滅亡,南遷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市)。

魏晉之際,玄學興起。是時,曹魏集團的傾頹之勢已成。何晏、王弼等人作為曹魏集團的顯貴而看不見前途,由此產生了對命運的虛無主義,並陷入無力自拔的悲哀之中。他們懷著悲憤絕望的心理採取與晉王朝權貴不合作的態度,遁入江湖。如當時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咸、劉伶、王戎等,隱居在竹林(今河南沁陽、溫縣一帶之竹林),史稱“竹林七賢”。“竹林七賢”的玄學思想,形成了所謂的魏晉玄風。

北方經歷了十六國時期的混亂,鮮卑族的拓跋氏建立北魏,又實現了北方的統一。為了更好的發展,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進行改革,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推行均田制和新的戶調製,這就是有名的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是西晉以後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後的一次總結,促進了各族人民大融合和共同發展。

隋唐時期,中國又進入統一時期。洛陽是隋朝和唐朝的東都。公元606年,隋煬帝遷都洛陽。唐高宗、武則天長期居住在洛陽,在洛陽處理國家大事。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在洛陽,一切國事皆決於武則天。武則天先後廢去了兩個兒子中宗李顯、睿宗李旦。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自稱皇帝,從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以洛陽為神都,建立武周政權,改元天授。在這一時期,洛陽是大唐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至則天女皇病死,唐玄宗在長安即位。這個時期是洛陽最繁榮的時期。河南詩人杜甫被後人稱為“詩史”“詩聖”;杜甫與出生於新鄭的白居易都是唐代詩人的代表。河南禹縣人吳道子,居住在許昌,工畫筆法超妙,唐玄宗詔入供奉為內教博士,教授繪畫,被後世稱為“畫聖”。

隨著隋唐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的兩岸逐漸繁榮,並興起了一些大都市。洛陽、開封都在大運河的沿岸,因此也隨之繁榮興起,成為八方輻輳之地。唐朝以後,封建王朝的都城又向東移至開封。

唐朝滅亡之後,五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皆在河南建立國都。其中,後唐建都洛陽;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皆建都開封。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王朝,定都開封。這個時期的開封,集中了全國的英才,如范仲淹、王安石、“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司馬光、歐陽修等政治家和文學家,出現了理學的開山鼻祖“二程”(程顥、程頤)。北宋神宗時期,一些反對變法的官員如司馬光、程顥、程頤、周敦頤、邵雍等聚集在洛陽,潛心向學,開啟了宋明理學的新領域,稱為“洛學”,也稱為“理學”,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理學是我國明清時期影響最大的思想理論。明清時期,可以說是“家程朱而戶理學”。程顥、程頤是理學的奠基人。程顥,字伯淳,世居中山,後從開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陽),世稱明道先生;其弟程頤,洛陽人,世稱伊川先生,二人都曾師事周敦頤(湖南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程顥、程頤在哲學上有傑出的貢獻,是我國理學的奠基人,歷史上被稱為“二程”。二程學生極多,“日夕盈門”,其中楊時、遊定夫、謝顯道等為南方藉學生。楊時,字中立,福建南劍將樂(今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城北龍池村)人,幼頴異,潛心經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調官不赴,以師禮見河南程顥、程頤。是日,楊時到程頤之處請教。程頤偶於晝日小眠,楊時則門外肅立。當程頤忽覺醒來,門外“雪深一尺矣”。這就是著名的“程門立雪”的故事。當楊時學成歸閔時,程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注]宋史:卷四百二十八:楊時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由此,“洛學”傳播到了福建。羅從彥為二傳弟子,李侗為三傳弟子,朱熹學於李侗,是二程的四傳弟子。從此,程朱理學成為明清時期最重要的治國理論。而洛學正是程朱理學之根,河洛地區的嵩陽書院則是程朱理學的發祥地。

北宋時期的詩歌也突破了唐代律詩的格式,出現了更靈活、不拘格式、輝煌的宋詞。宋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蘇軾、李清照、范仲淹、柳永、秦觀、周邦彥等。宋詞達到我國詞的巔峰。散文在宋代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等的散文名震天下。後世所稱“唐宋八大家”,其中宋代就有六位。北宋名家輩出,星光燦爛,在我國文學史上閃耀著璀璨的光芒。

宋代的雕版印刷術、書法、繪畫都達到極高的水平。自宋太宗建立翰林書畫院,至宋徽宗時期得到極大的發展。宋徽宗於畫院內設立畫學專業,通過考試招收生徒,是世界上最早的繪畫學校,大大促進了宋代繪畫藝術的發展。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鮮活的街市節日,繁榮的商貿景象和生動的風情民俗,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茶館酒樓、虹橋樓船、駝隊銅鈴、禾苗農夫、豬羊牛圈等等。《清明上河圖》從繁華的市區至郊外的春光,無不進行生動的描繪,代表了宋代繪畫的最高水平,對我國後代的風俗長卷畫有深遠的影響。

宋代的建築水平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當時在京都開封修建的鐵塔,至今還被稱為全國第一塔;繁塔高80多米,被朱元璋“鏟旺氣”鏟去50多米。鐵塔、繁塔,以及佛教的相國寺在建築水平上都達到了“全國之最”。

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了當時開封的繁榮,曰:“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絃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花光滿路何限春遊,簫鼓喧空幾家夜宴。”

北宋京師開封“八荒爭湊,萬國鹹通”。當時的朝鮮人、日本人、印度人、西域人、希伯來人、真臘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閃米特人等集聚開封。可以說,開封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

公元1127年,金軍南下,攻破了汴京,俘虜了徽、欽二帝。宋朝南遷臨安(今浙江杭州),趙構即位,是為宋高宗。從此宋朝失去北方的半壁江山,偏安江南,只留下李綱、岳飛等抗金的英雄事蹟。開封在之後曾作為金朝的國都20年,金人曾把開封周圍的農田變成牧場,後有人進諫說牧場不如農田收入好,於是又改為農田,但此時的開封已經失去了大宋王朝時期的風采。即使如此,至元、明、清時期,開封仍不失為一個地方首府的地位。

中國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中,河洛文化佔據光輝的地位。封建王朝在河洛地區建立國都的時間達3100年之久,形成了光輝燦爛的帝都、國都文化。河洛地區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河洛文化是封建國家的正統文化,是帝王文化,而不是地域文化。

★文章首發於《文化軟實力》2018年第4期,如需轉載請聯繫。

本文作者:李玉潔,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