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文化的特点、发展趋势?

越南文化的特点、发展趋势与中越文化交流*

古小松

[提 要] 数千年来,今越南区域的土著不断与外部迁徙来的族群融合,尤其是与南下的华夏族群融合,形成了今日之京族*。京族人于10世纪末独立建国,此前一千多年里今越南中北部地区一直属于古代中国的郡县。京族人深受汉文化影响,敬天祭祖,信奉儒释道,同时又受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影响,并将这些外来文化逐步本土化,最终形成了多源融合的越南文化。当今世界西方文化拥有较多的话语权,同时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在此背景之下,越南谋求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其当代文化既表现出西化的倾向,也有对汉文化增强认同的趋势,有时更呈现其民族主义的一面。按照胡志明所说,中越两国“同种同文”,值得两国倍加珍惜。新时期加强多层面的中越文化交流,要注重加强作为文化的主体的人的交流,突出语言学习对增强文化认同的作用,推动两国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还应加强人文社科合作研究,这将有助于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越南文化;中越文化交流;发展趋势

越南文化的特点、发展趋势?


不少中国人认为,越南跟其他东南亚国家差不多,在古代都是中国的藩属国。其实,在东南亚各国中,越南与其他国家大不一样。越南独立建国前,其中北部地区曾作为古代中国的郡县1182年,比自己独立建国的时间还要长许多。而其他东南亚国家未曾进入过古代中国版图之内,只是与古代中国曾有过朝贡关系而已。如果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东南亚文化分为上座部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天主教文化、儒释道文化等四大板块。而越南文化的主体属于儒释道文化。

一 越南文化的特点

越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以汉文化为中枢,又多源融合了印度文化、西方文化,最终创造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南文化。因此,越南文化很有包容性,不仅有印度文化、西方文化的特色,汉文化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当然,越南文化的本土民族色彩还是基础性的。

(一)多源融合

越南文化是以京族为主的54个民族共同创造和拥有的文化。如果以公元前3世纪秦朝设立象郡标志着越南地区进入文明社会为分水岭,此前的骆越部落尚未有文字记载,其部族社会情况只能根据一些考古遗迹和周边环境推断;而公元前3世纪秦朝在此设立郡县后,有了史籍的记录,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开始清晰起来。

从文化的主体看,公元前3世纪红河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居民主要是百越的一支——骆越。公元前4世纪,来自长江下游地区被楚国打败的越国遗民与当地的南亚人种部落融合形成了骆越部族。这里的南亚人种即孟高棉人,是公元前约一千年,由当地的马来人与来自中国西部的百濮人融合而成的。而此前该地区的马来人则是在公元前约三千年,由当地的尼格利陀人与来自北方的南方蒙古人融合而成。尼格利陀人是华南与东南亚地区早期居民。

历史上的岭南包括今中国两广、海南和今越南中北部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古代中国开始开拓岭南,大量华夏人口迁移至该地区。据史籍记载,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平定南越、东汉马援征交趾、汉末三国纷争、隋朝平定南陈等重大历史变动时期都有数量巨大的华夏人口迁移到岭南地区。到10世纪,红河三角洲及周边地区与岭南的其他地区一样几乎已经完全汉化。一些不接受汉化的骆越部落则不断地往西部山区迁徙。到10世纪末越南独立建国的时候,越南在红河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到清化义安一带的汉化居民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体族群,人们后来称之为京族或越族。那些因拒绝汉化而迁往山区的群体则称为芒族。京族与芒族的直接祖先都是骆越,所以他们的语言文化最相近。

越南独立建国后与古代中国依然保持宗藩关系,继续吸收汉文化的养分。甚至在中国宋朝、明朝等朝代灭亡更替时,还有大量华夏人口移居越南,平时也会有不少华夏人口因经商、婚姻等原因而迁居越南。因此,从文化的主体来看,两千多年来,不仅仅如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汉文化影响了越南文化,而是越南民族本身从血缘上就具有深厚的汉文化基因。

10世纪末越南独立建国后,不断推行南进战略,先后吞并了位于今越南中部地区的占婆国和原来属于柬埔寨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

占婆的前身为2世纪从汉朝日南郡独立出来的林邑,其主体族群是马来人,如今演变为占族。占族人深受印度文化的濡染,主要信奉婆罗门教。占族人的王朝体系一直维持到19世纪30年代才结束。位于越南中部地区的占族部落几乎全部越化,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少量占族人依旧保留其占族文化。越南广南省的美山、庆和省的芽庄等地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占婆古塔。

从17世纪到19世纪,大量的京族人、汉族人移居到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最后越南阮氏王朝完全占据了该地区。居住在该地区的高棉人不断被同化,至今也还有一部分土著坚称自己是高棉人,他们的主要文化特征是依然信奉原来的上座部佛教。

19世纪中叶,越南完成今日越南版图之时,差不多也是法国人殖民侵占之日。1885年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越南完全沦为法国殖民地,结束了与古代中国九百多年的宗藩关系。法国人经营越南,试图隔断与中国的文化联系,废除汉字和科举制度,推行拼音越语。但是在法国人结束70年的殖民统治离开越南的时候,只留下了一些西化的遗产,却无法撼动两千多年来已经形成的汉文化对越南文化的深厚影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越南战争爆发,美国人来到了南越,苏联人来到了北越。北部的越南人开始学习俄语,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俄罗斯人离开了越南,他们留下了胡志明陵、胡志明博物馆等一些零星的俄式建筑,但俄国文化影响甚弱。

不过,相较于前苏联,作为冷战的胜利者、当今西方文化领军者的美国仍然对越南保持着较大的影响力。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支持南越政权,投入了很多资源,在越南南方影响很大。越南革新开放后,随着当年越战的阴影渐渐远去,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越南与美国的联系日益密切。尤其在价值观念、语言教育、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对越南影响越来越大。英语在越南的地位愈来愈突出,很多越南人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来学习,穿牛仔裤、欣赏西方文化艺术日益时髦。

上述可见,无论是文化的主体——族群的形成,还是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发展演变,都可以清晰地证见越南文化是由多种文化来源、多层面融合而成的。公元前3世纪越南开始承传中华文化,15—19世纪又融合了带有浓厚的印度文化色彩的中部占婆文化和南部高棉文化,19世纪以后还吸收了法国人、美国人和俄国人带来的文化。当然,越南本土文化依然是基础性的。

多源融合还体现在越南语中。由于使用越南语的越南人本身就是当地土著与外来族群尤其是与南下的华夏族群的融合体,其使用的语言就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融合的痕迹。所以,越南民族使用的语言——越南语就是一种混合语言。一些学者把越南语归入南亚语系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将其归入汉藏语系的理由更充分一些。但考虑到越南语是越南人使用的语言,既然越南有相当多学者更偏向于将其归入南亚语系,如果我们硬将其归入汉藏语系,又难以理顺相应的关系。有鉴于此,从词汇、音节、声调等主要因素综合起来看,越南语主要包含了汉藏和南亚语言的要素,称其为汉藏语言与南亚语言的混合体是恰当的。

(二)汉文化对越南文化有广泛而深厚的影响

时至今日,在越南文化的诸多来源中,印度文化主要留下了占婆文化遗址等痕迹,法国人留下了欧式建筑、拼音文字等遗产,而汉文化则为越南人所全面承传,所以汉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最广泛、最深厚。

首先,越南文化的主体——京族,本身就是当地的土著与南下的一批批华夏移民融合而成的,京族的血脉中流淌着华夏族群的血液。华夏族群来到越南之前已拥有较先进的文化。京族人直接从血脉里传承了华夏族群带来的汉文化。可以说,越南人拥有的汉文化是与生俱来的。

第二,今日越南中北部地区曾作为古代中国的郡县1182年,而越南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历史也只有959年*。漫长的古代中国郡县时期,中原文化传播到这一地区的同时,该地区也与中原地区一起创造了发达繁荣的汉文化。唐朝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尤其是诗歌可称为世界文学的一个巅峰。古代安南地区的官员、居民创作的佳作与中原地区作者写下的佳品至今仍然被保存和传诵。越南人亲自参与创造和拥有的汉文化无法磨灭。

第三,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如宗教信仰等。在这一方面,越南人跟中国人一样都讲究祖先崇拜和信仰儒释道*,千百年来从未改变。儒释道相结合的文化影响在越南几乎无处不在。历史上,越南的科举考试就包含了丰富的儒释道内容。

祖先崇拜事关人的生死观念和忠孝伦理,越南人每年多个时节都要祭拜祖先,小到家祭、族祭,大到国家公祭,这已成为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传统观念。

越南尊崇儒学。儒学包括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这两方面都已深入越南国家、社会和百姓的血液之中。越南人尊崇心性儒学的仁义礼智信,并将其作为日常的道德行为标准。政治儒学在古代乃至今日越南的国家社会管理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东南亚各国中,主流社会信奉儒学的只有越南和新加坡,新加坡则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

中国人和越南人都信仰佛教,而且都是大乘佛教。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是汉朝时期,当时交趾地区*作为中国最南面的一部分,是中国通往西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站。佛教一方面从中原地区传到交趾,同时另一方面印度僧侣也从海路来到交趾,既在当地传教,也在这里翻译佛经,并将其引入中原地区。中国和越南的信众往往都是在阴历初一、十五到寺庙烧香拜佛,祈求神佛菩萨的保佑。在这方面,越南西面的两个邻国老挝和柬埔寨都大不一样,这两个国家信奉的是上座部佛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也是越南人信仰的宗教之一。在越南,从北到南到处都有道教或道教与其他宗教结合的宫观场所。可以说这是把道教民间化并融入了一些本土宗教。如越南高台教把玉皇大帝作为最高的神来祭拜;其他一些神灵崇拜,如柳杏女神崇拜、城隍崇拜等;还有一些民俗,如腊月二十三祭拜灶君等,都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第四,汉文古籍文物在越南几乎无处不在。历史上,越南第一所大学——文庙供奉的是东方文化的鼻祖孔子;各地寺庙宗祠的牌匾对联用的都是汉字;过去历朝历代撰写的史籍多数也是用汉字书写的;甚至民间千家万户的家谱也是用汉字写成。唐诗宋词以及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在越南家喻户晓,越南人自己的古典文学巅峰之作《金云翘传》讲的也是改编自古代中国的人物故事。

此外,汉文化民俗历经两千多年却经久不衰。节庆习俗是活生生的文化。越南每年过的传统节庆大部分与中国是一样的,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尤其是春节,在越南这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按照中国的阴历来确定时间的。人生中结婚与葬礼是非常重要的大事,越南人的婚礼和葬礼与中国也是大同小异,婚礼背景布置一定要有红色汉字“囍”。

上述可见,在越南,从文化的主体的人,到思想意识、文物典籍、民俗习惯等,无一不受到汉文化广泛而深厚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已分不出哪些是汉文化,哪些是越南文化了。如果越南想去汉化,都不知道从何入手,因为把汉文化去掉,越南文化本身也就不存在了。

(三)近代以来越南文化刻意突出民族主义色彩

1.越南学者为了突出本民族文化的特色,特别是与汉文化的区别,时常强调越南文化的东南亚背景色彩。数千年来,越南人、越南文化经过了多来源、多层次的融合,但由于在地理上越南位于东南亚地区,所以越南人很强调越南文化的东南亚背景。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多数国家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保持密切联系,而越南与社会主义国家联系密切。成立于1961年,1967年才正式发表成立宣言的东南亚联盟当时并未包括越南。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越南发生动摇,开始寻求新的政治归属,所以才于1995年加入东盟。此后,一些越南学者拼命论证越南文化的东南亚背景。

越南有两位知名的人文学者,一位是已故的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东南亚研究所前所长范德阳教授,另一位是已故的越南社科人文大学历史系陈国旺教授。他们在很多场合发表的很多成果,都把越南文化置于东南亚背景之下。范德阳教授撰写的专著《东南亚背景下的越南文化》全书共有三个主要部分,其中第一、第二部分是:“越南文化中的东南亚基础”、“东南亚背景下的越南、越南人、越南语”。而在“越南文化中的东南亚基础”部分中,专门有一节为“越南是东南亚的缩影”,其主要内容和观点认为越南有54个民族,几乎囊括了东南亚的主要族群。他把越南的54个民族分为4大族群:南亚族群有32个民族、南岛族群有5个民族、泰岱族群有8个民族和汉藏族群有9个民族*。

不少学者认为,越南文化在郡县时期之前属于东南亚,郡县时期之后则属于汉文化。而被称为越南当代四大史学家*之一的陈国旺教授则认为,不能如此简单的划分,而应该从所处的背景来研究。他在1972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东南亚视角下的越南》的论文,文中认为,越南同韩国一样,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但这两个国家一个在东南亚,一个在东北亚,是中国的邻国。它们依然维持民族独立,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或者说就是保持本民族特色。

2.越南独立建国后一直强调越南的独立自由。1075年,越南李朝侵略宋朝的廉州、钦州、邕州等地。1076年,宋朝对越南李朝进行了自卫反击。越南出版的史书中记载,“李常杰竭力拒守,但害怕自己军队灰心丧气,便编造出一个故事,说有神人给如下四句诗: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如何逆虏来侵犯,汝等行看取败虚”*。如今一些越南人有时上街示威游行,也把这首诗写在纸牌上挂在胸前。2016年5月24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越南时,在越南国会演讲中也引用了该诗的前两句。显然,奥巴马深知越南文化的民族主义倾向,引用此诗意在挑拨离间中越关系。

越南的教科书还经常会引用后黎朝阮廌1428年撰写的《平吴大诰》中的一句话:“惟我大越之国,实为文献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风俗亦异。自赵、丁、李、陈之肇造我国,与汉、唐、宋、元而各帝一方”*。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宣读的越南《独立宣言》开宗明义就说,“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引自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天赋人类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引自1789年法国《人权和民权宣言》)*。

1966年7月17日,越南之声广播电台发表了胡志明的一句语录:“没有什么能比独立、自由更宝贵的了”。从此以后,越南在很多文件、书刊的抬头都写上了这句话,人们在越南街头巷尾的很多场合都会看到这句口号标语*。

2011年3月24日,越共十一大通过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纲领(修改补充)》提出,“建设有浓厚民族特色、全面发展、多样而统一、浸润人文精神、民主、进步的越南先进文化;使文化紧密渗透到全部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坚实的精神基础和发展的重要内生力量。为了人类的真正利益和品格,继承和发扬越南各民族共同体的优良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建设一个民主、公平、文明的社会,不断提升知识、道德、体力、审美水平。发展、提高文学艺术创作质量;肯定和表彰真、善、美的价值,批判落后、低劣的东西,与反文化的现象作斗争。保障公民的通信权、自由创作权。发展同步、现代、实况、多样、及时的新闻媒体设施,有效服务建设和保卫祖国事业”。*

二 越南文化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西方文化拥有较多的话语权,同时中国正在崛起,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越南正处于一个变革和开放的时代,其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处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在此内外背景下,越南谋求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加强与外部的交流合作,其文化也必然随之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一)从去汉化到汉文化认同

纵观越南民族、国家及其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如果从其与汉文化的关系来看,其轨迹是:承传汉文化(从公元前3世纪郡县时期开始)→完全汉化(至宋朝初年止,在古代中国版图内共1182年)→汉化停缓(公元10世纪末至19世纪中,共917年,若扣除明治20年,则为897年)→开始去汉化(法国殖民越南开始,至1991年共106年)→去汉化有所停缓(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后)。

中国先秦时期,今越南地区尚处于原始部落社会,其文化的存在形式难以准确描述。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没有文字记载。

秦汉平定岭南后,在今越南中北部地区设置郡县,开始传播汉文化。起初,汉文化的流播,主要是在越南社会的上层。并伴随随着越南社会的演变愈来愈深入到下层。尤其是一批批中原移民的到来,形成了“汉越杂处”,相互交融的状态。以汉文化为基础的学校的兴办,使得普通越南民众也有机会直接学习和使用汉文字。汉文化逐渐在该地区生根发芽。

此后一千多年间,今越南中北部地区的族群与当时中国的广东、广西地区情况一样,民间讲话用本地方言,但文字书写则统一使用汉字;信奉的都是祖先崇拜和儒释道;习俗节庆也与中原地区一样;文学创作、史料典籍、家谱等都是汉字作品,至今越南仍遗存有大量的汉文牌匾、楹联和碑铭。从越南汉化之深入及其系统性来看,其程度要远远超过日本、朝鲜半岛,其他东南亚国家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从地理位置来看,越南位于沿海地区的三角洲平原。虽然古代是中国最南面的边缘地区,陆路交通不便,但水路交通便利。所以古代从中原地区到越南的交通基本是畅通的。中原王朝常常发生动乱,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及王朝更替时期,但古代越南地区很安定,大量的中原人口避乱来到该地区,大大促进了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代越南地区要比云贵到广西西部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达得多。

公元10世纪末,越南独立建国,但还与古代中国保持宗藩关系。一直到法国殖民者侵入之前,越南依然与中国保持密切的联系。古代中越之间没有明确的国界,人们可以自由迁徙往来,越南人不仅仍然享用已经吸收的汉文化,还不断学习来自中原王朝的新文化。这一时期,越南没有采取过激烈的措施去汉化。如果一定要说有,就是越南陈朝立国之初创制了喃字。但由于喃字本身也是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而且要比汉字繁复得多,所以喃字一直无法取代汉字,很快就走向没落。可见,陈朝时期越南的汉化有停缓的迹象,但没有形成去汉化的趋势。

越南真正采取去汉化的措施,走上去汉化的进程肇始于法属时期。越南文化属于汉文化圈,与属于西方文化的法国文化差异极大。为了长期统治越南,法国殖民统治期间就在越南千方百计实施去汉化,灌输西方文化,用拼音越南语取代了越南人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汉字。不过,法国人最终依然未能撼动越南的汉文化体系。

20世纪70年代中期,越南南北统一后开启了反华排华进程,一度采取强力措施去汉化,包括解散华文学校,停办华文报刊,一些激进人士甚至连印有汉字的书籍都要统统销毁。当局还发动了“纯洁越语”运动,提倡尽量使用纯越词,不用汉越词。但是,由于越南语70%的词汇是汉越词,如果完全弃用汉越词,那就说不成话了,最后该运动不了了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越南开始革新开放,特别是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后,去汉化的进程才有所停缓。

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中越人文交流的不断加强,近年来越南对汉文化有增加认同的趋势。最初是越南人喜欢看中国的电视剧,包括古典文学题材的作品,如四大名著拍成的电视剧,以及中国当代文学题材的作品,在越南产生了极大反响。根据越南在线网站播放电视剧的统计,中国电视剧的下载量几乎独占鳌头。如果没有文化上的高度认同,一般人是没有兴趣和耐心如此如痴如醉地收看另一个国家的电视剧的。

进入21世纪后,越南掀起了学汉语的热潮。从最初的办一些汉语补习班到现在的多管齐下,越来越多的越南人到中国来留学,专门攻读汉语专业;一些人则在越南国内大专院校兴办的汉语系学习汉语;不少中小学甚至每周开设有多节汉语课,让越南人从小就开始学习汉语。

尽管现在越南把英语列为外语之首,汉语次之,但随着掌握汉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越南人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将不会低于英语。因为,掌握汉语有如下优势:一是有助于就业,近年来中国(包括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新加坡在越投资总额位于越南外国投资的前列。掌握汉语便于到华人在越南开办的企业工作,工资收入要高于一般的本土企业。二是有利于到中国和越南古代遗迹旅游,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南人来华旅游及国内游的频次日益增加。在越南,很多景点、庙宇、祠堂都有大量汉字古迹,掌握汉语自己就可以看懂和体悟。三是可以看懂自己的家谱、越南的历史文化典籍。越南人使用汉字两千多年,使用拼音文字仅数十年,大量的文化典籍甚至很多越南人的家谱都是用汉字书写的,掌握了汉语就不至于让自己的文化割裂断层,还可以强化祖先崇拜。可见,越南人掌握汉语、认同汉文化益处良多。

可以设想一下,将来某一天越南会否出现类似今日中国既存在汉字,也有汉语拼音的景象:官方语言和人们日常使用是拼音越语,同时一般人也掌握最常用的汉字,可以使用汉语进行交流,一些没有汉越音的越语字则采用类似过去的喃字来代替。今天的日本、韩国民众都会掌握一些基本的汉字。这样,在中国日益崛起、世界都在学汉语的大背景下,越南人既解决了文化断层的困惑,也能更好地增进与中国(包括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的交流合作,对越南自身的发展繁荣是很有利的。

时至今日,越南的大多数老百姓仍然是喜欢学习汉语、认同汉文化的,只是少数所谓的社会“精英”总有一点担心,觉得太过汉化了,对自身不利*。其实,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兼容并蓄、文化交流、互相学习是大势所趋。而且当今世界互联网络日益发达,毫无国界可言,人为阻挡这一大势所趋是没有意义的。

(二)西方文化影响与汉文化回归

19世纪中叶,法国殖民统治越南后,越南开始大规模地接受西方文化。但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越南接受西方思想意识的影响早期是经由中国传入的,而不是法国人直接带给越南的。19世纪末,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迅猛发展,并影响全世界,包括东方的日本、中国等。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1898年中国发起维新运动,一批知识分子翻译了大量西方的著作,康有为、梁启超还撰写了《大同书》《中国魂》等。这些书籍传到“同种同文”的越南,唤醒了越南的士大夫和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似乎明白了一点,西方没有孔孟之道,但却如此强大,是因为西方人的民主自由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等。受此影响,潘佩珠等越南近代革命先驱走上了反封建反殖民统治的道路。

法国为了在越南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所以没有把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直接带给越南人。因为害怕越南人拿起这一思想武器反对法国的殖民统治。不过,在看到法国人对越南实施残酷掠夺剥削的同时,他们也给当地带来了一些西方文明先进的东西。越南后来虽然把法国人赶走了,但也接受了法国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建筑风格,甚至还有一些自由浪漫的思维。法国人当年是想彻底改造越南这个东方的社会,但今天看来法国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越南的精神文化形态,留下来的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东西,如法棍面包、法式建筑等,当然有一小部分越南人皈依了天主教。

20世纪50年代,先是美国人进入越南南部,然后是80、90年代越南开始革新开放,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以及一些现代艺术、生活方式开始在越南广泛传播,越南的年轻人穿上了牛仔裤,去酒吧,听摇滚音乐,过西方的节日,举行选美比赛等,一些知识分子受到西方个人自由主义的影响,创作出一些不同于传统的文学作品。

在越南,受西方文化影响比较大的还有语言和教育。如今越南已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学校鼓励使用英语原文教材,还邀请西方国家来越南举办高等教育等。

越南如今奉行中美平衡的外交战略。中国是越南在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都关系密切的邻国,美国则是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因而,越南汉文化回归与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动力都很强大。越南在西方国家有四百万越侨和曾经在越南居住过的越南华人,他们成了越南与西方合作的桥梁。在越南,国家层面主要是外交战略的选择,而社会和人民层面则主要是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影响。越南增加汉文化认同与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二者并存的趋势在短时间内将不会改变,但孰轻孰重则主要在于越南的内部选择和外部影响的相互作用。

(三)融合发展与民族主义

越南文化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将在融合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双重影响的同时,努力彰显自身特色。其主流是融合发展,同时也有可能走向偏激的民族主义。

1995年越南加入东盟。东盟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共同体。越南是一个东南亚国家,很强调自身的东南亚属性,在东盟的框架下将会增进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同时,中国也在日益崛起,对周边汉文化圈的国家会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因而,越南文化走向偏激的空间并不大。

当前,越南正在实施革新开放,经济在高速增长,政治上也在推进民主化改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政治社会基本稳定,其文化必然也会随之走上繁荣发展的快车道。

对于越南的文化发展方向来说,汉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就是先例,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古代日本主动接受汉文化的影响,一直到19世纪末“明治维新”才开始吸收西方文化。二战结束后,日本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思想言论的自由度扩大。随着生活水平和物质文化的不断提升,日本大众文化不断走向繁荣。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坚持使用汉字,没有实行去汉化。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电视连续剧风靡中国大陆,受到中国观众的广泛欢迎,这显然与日本坚持汉文化认同是分不开的。

韩国与日本相似,但比日本的汉化程度更深。历史上朝鲜半岛曾与古代中国保持密切的宗藩关系。日俄战争后日本完全占领朝鲜半岛。二战结束后,朝鲜南北分治。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社会逐步从专制走向民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西方社会用两百多年走完的路程,韩国仅用了短短30年就实现了。20世纪90年代,韩国文化空前繁荣。韩国在近代以前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近代以后更多的则是受日本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因而韩国文化既有深深的中国儒家思想烙印,还有日本侵略的痕迹,以及西方文化的大量元素,同时也保留着自己古老的文化传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韩国文化的混合性。韩国文化属于东亚汉文化圈,认同儒家文化也是韩国的传统文化,崇尚儒家倡导的优良品德,重视家庭和集体精神。韩国人过去长期使用汉字,现在许多比较正式的场合仍然使用汉字,在找工作时有许多公司会要求应聘的人会说汉语,长辈给孩子起名字时也会考虑写成汉字时的含义,所以韩国人或多或少的都会认识一些汉字。由于保留有大量中国元素,因此韩国文化产品相比西方,更容易被中国受众所接纳。20世纪90年代韩国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继日本之后一度风靡中国,中国媒体形象地称之为“韩流”。

在东南亚地区,新加坡与越南同属儒释道文化。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奉行中西合璧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在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上,新加坡较好地弘扬了儒家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主要是心性儒学的优良传统,同时还引进了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新加坡就成为了一个发达国家。

越南不同于朝鲜,两者虽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越南实行了与中国改革开放大同小异的革新开放。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越南能在推动经济发展、发扬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包括正确对待汉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越南文化就有可能走向包容性的繁荣发展,并与其他东亚国家一起,共同扩大东方文化的影响力,为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作出贡献。

三 加强中越文化交流,促进双边关系良性发展

越南文化的特点、发展趋势?


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不同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不应强调其发展程度的高与低,而要看到其都是世界文化的天然组成部分。文化、文明有彼此不够了解的情况,但不应刻意强调其冲突的一面。文化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

中越文化交流合作有着良好的历史之传统,地理之便利,也有现实之需要。两国应该珍惜认同,消除隔阂,加强文化相互交流合作,使双边友好关系扎扎实实向前发展。

(一)“本是同根生”,交流需加强

中越文化关系之密切,举世无双,用胡志明的话来说可谓是“同种同文”,值得两国倍加珍惜。千百年来,汉文化生生不息,养育了中国人,也熏陶了越南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民间的交流就是心灵的交流。经济贸易是讲利润的,有利就做,无利则不做。文化交流则不同,主要是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艺术形象的交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上。要看到共同的长远利益,没有和谐的人文、心灵交流,就不会有密切友好的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关系。

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交流首先是人的往来。中越山水相连,海陆相交,交通非常便利,这为人员往来提供了方便条件。中越先后实施改革与革新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的居民收入水平已经可以支撑更多的人民到对方国家去旅游。中国人南下到越南可以欣赏到古代汉文化与印度文化、西方文化融合之后的越南文化。越南人北上到中国则可以寻找自己文化的根。可见,中越双向文化旅游前景广阔。

综上,中越两国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彼此尊重,增进对话交流,努力消除隔阂,深入加强合作,只有把人民之间文化交流的基础打好了,两国关系才会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实现合作共赢。因此,国家、社会层面要增加投入,推动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合作,重点是加强文化的主体的人的交流。这样,实质是以眼前的小投入,赢得长远的、更大的共同利益。

(二)突出语言学习作用,助力汉文化认同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和工具。加强文化交流合作,首先要把对方的语言学好。目前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一千亿美元。中国还是越南最大的外来游客来源国。这一方面需要大量精通对方语言的人员做桥梁,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更多的人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

越南语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门较为容易学习和掌握的外语。越南语有70%的词汇是汉越词,汉越词的发音很接近中国的方言粤语,尤其是广西的玉林话。越语拼音与汉语拼音相近。越语有6个声调,汉语拼音为4个声调,粤语则有9个声调。越语语法的主谓宾次序与中文是一样的,只是定语后置,与壮话一样。一般来说,中国人学习越南语,用半年把发音练好,掌握一定量的基本词汇后,再到越南去实地交流训练一年,基本上就可以应对日常生活、旅游和做生意了。

越南人学习汉语,跟中国人相似,掌握口语比较容易,只是书写起来要难一些。其实,最常用的汉字只有1500个左右*,学会了就可以组成大量的词汇。越南人学汉语比其他国家的人要容易得多,特别是越南各地文化古迹、寺庙、祠堂、家谱有大量的汉字,稍微留心就可以学会大量的汉字。越南人学会汉字,能阅读本民族过去浩如烟海的史籍、族谱、家谱以及祖先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续上被法国人割断的文化传承。只要扎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当代越南文化就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得更加繁荣昌盛。

中越两党两国和社会组织都应该大力支持和资助开办对方国家语言的学习机构和培训班,鼓励本国民众学习对方的语言,大力资助对方国家的学子学习本国语言。如此,必将有利于将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推向深入。

(三)推动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

除学习对方的语言外,中国和越南还应该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尤其是大众化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营造两国友好和谐的文化氛围。

影视作品是最大众化的文化艺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且茶余饭后就可以欣赏,这是了解另一个国家风土人情最直观的艺术形式,可以有效增进两国民众之间的情感。由于中越两国的发展阶段略有差异,中国的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其影视作品也比较丰富多彩,包括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当代伦理情感片和政论片等,加之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因而近年来大量的中国影视作品在越南广泛传播,既丰富了越南人的文化生活,也使越南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中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一些越南的电影故事片传播到中国,而改革开放以来却几乎没有越南的影视作品大规模输入中国,这是两国文化艺术交流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中越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既有古代“同种同文”的传统友谊,也有近代“同志加兄弟”的革命情谊,还有当代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改革和革新之谊。这里面都蕴含着丰富的能够为两国人民共同认同的文化素材。如果两国联合创作、演出、拍摄一些影视作品,相信定会受到两国人民的共同欢迎。

文学作品的交流与影视艺术的状况相似。近年来,中国有不少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越文介绍给越南读者。但越南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则几乎是空白。两国的文教机构、学者在这一方面需要作出更多努力。

此外,越南在绘画、雕刻等领域不乏优秀作品。这些年,一些越南的年轻人演唱中国传统歌曲的水平几乎达到了中国的专业水准。两国在这些领域的交流合作有广阔的空间和潜力。因此,两国在舞蹈、声乐、绘画、雕刻、舞台艺术等领域,也可以开展大范围的交流合作,包括举办一些展览、表演活动等。

中越边境地区是两国交往的前沿,也是友好交流合作的纽带和桥梁。近年来,两国在边境地区举行了一些青年联欢活动,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影响。两国应该在此基础上,开展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合作,包括每年的传统庙会、节庆、体育友谊比赛等。边境地区的交流状态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建设和谐友好的边境有利于巩固两国国家层面的友好关系。

(四)加强人文社科合作研究

中越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一些共同的历史文化重大问题上进行联合研究,可以引领两国的全面交流合作。

近年来,中越两党两国宣传部门开展了年度性理论问题的合作研讨。21世纪初,笔者参与过中越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出版了中越双语研究成果,还译成了英文出版,对推动两国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2009、2010年中越学者恳谈会轮流在两国举行,也取得了圆满成功。可以说,两国在学术交流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今后,两国的学术界应该开展更多、更深入的合作研究和共同研讨活动。

中越同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革新开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样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实践中来,升华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将会使改革和革新开放事业推进得更加扎实。值此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低潮期,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仅有5个。其中中国和越南是发展道路最为相近、改革和革新开放最为成功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今后如何相互扶持、继续前进,还有很多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共同研究解决。

中越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在人文社科领域有很多课题值得探讨。历史观问题是中越关系中最深层次分歧之一,要化解这个分歧需要一个共同协商、互相谅解的过程。尤其是一些中越关系史上的重大历史问题,需要两国学者坐下来平心静气地交换意见,努力寻求共识。如郡县时期之前,红河三角洲及周边地区有没有建立过国家?郡县时期该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如何定性?中越宗藩关系如何评价?等等。学者们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客观理性地把各自的观点摆出来,寻求一个充分照顾双方舒适度的共识,以共识引导民意,从而防止历史观问题演变成偏激的民族主义。具体而言,可以在中越两国学界充分研究探讨并形成共识后,合作撰写一本双方均能接受的中越关系史教科书,最大限度地弥合两国在历史观问题上的分歧,扫清阻碍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大障碍。

参考文献

[1] 古小松.越南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 古小松.东南亚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 古小松.越南:历史国情前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4] 古小松.越汉关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 古小松.东南亚——历史、现状、前瞻[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6] 古小松.越南国情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 古小松.越南国情与中越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8] 古小松.从越共十二大看越南的道路与方向[J].人民论坛,2016(07).

[9] 古小松.中越建交65周年回顾:经验与反思[J].人民论坛,2015(22).

[10] 古小松.中越文化关系略论[J].东南亚研究,2012(06).

[11] 古小松,等.恩怨过后正常化——中越关系60年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10(01).

[12] 范德阳.东南亚背景下的越南文化[M].河内:越南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 陈重金.越南史略[M].河内:越南文化通讯出版社,2006.

[14] 胡志明全集:第4卷[M].河内:越南真理出版社,1984.


越南文化的特点、发展趋势?


本文原创,首发于《文化软实力》期刊2018年第2期,任何转载请联系本刊。

[作者简介]

古小松: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广西东南亚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东南亚历史文化等。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越汉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