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落差感,你适应得怎么样了?

1.

周一上课的时候,SCAD的老师提到他带的一个学生,一位被退学的高考状元。这位学长本应该早就毕业了,但是到了大四临毕业前,还有13门功课挂了科。老师让他的母亲赶来学校,将他领了回去。

这位母亲后来还跟老师说,半年后若是孩子状态好点了,再将他送回来。老师一口否决,没救了,别送回来了。

这位学长当年是四川某个地区的文科高考状元。老师提起他,满是遗憾的无奈,说是这孩子在大一大二的时候还是很正常的学生,后来大三和女朋友上分了手。

最重要的是,大学兴许混得不似文科状元这个名头响亮,有了心理上的落差感。在感情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下,便自暴自弃,荒废了学业。最后落得个没法毕业的地步。


大学里的落差感,你适应得怎么样了?


2.

这事儿让我想起了前阵子新闻中出现的那位和家人失联9年的高考状元杨同学。2003年,杨同学顶着县级高考的头名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此他的父亲还在家里大摆宴席请村里人来庆祝。

可在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实习干不下去,考研也没有继续。他的父母担心儿子,专程来到了北京,才得知,杨有一科缺考,没能顺利毕业。2009年3月12日,杨用朋友的号码给家里人发了一条报平安的短信,此后便失联了。

在2009至2013年期间,杨的父母多次进京寻找儿子,未果。杨的母亲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在2018年的夏天,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可杨的母亲选择拒绝治疗,她说,不见到儿子就不治了。

哎。大学其实是个挺卧虎藏龙的地方。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每个人的出生和背景,原生家庭,兴趣爱好和成长方式都不一样。不说名牌大学如何,中国人口众多,其实能上大学的人,心里多多少少都是有点小优越的。

而这种优越感或许在上大学的那一刻便注定了会消逝,而后伴随着的焦虑和恐惧,让这些原本带着优越感的同学选择了逃避现实。

去年前的新闻还报道过,福建建宁县的理科高考状元小叶,考入浙江大学的他却因为大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没考好,不敢面对父母,一直不敢回家。因此,他在外流浪了十年,靠着捡破烂为生。十年后,才被父母在街头觅得。


大学里的落差感,你适应得怎么样了?

3.

其实啊,这些焦虑、压力都是自找的。什么高中就考到了高级口译,GMAT或是GRE的高分大神;或是早早就开始混迹互联网的Python神级大神;又或是能收到近百个独家生日祝福的社交女王。

双商在线,绩点超高,社交超溜,这样的人同样大有人在。相比之下,平平凡凡上课,普普通通出身,平平淡淡生活的自己,好似怎么赶都赶不上别人的万分之一。

从前那个叱咤校园风云的自己,那个被老师家长捧在手心的自己,那个屠遍各大学科成绩排名的自己,在众多闪闪发亮的人当中,怎么变得这么不起眼,变得这么灰溜溜呀。

真是沮丧。巨大的落差感,令人喘不过气,令人想要放弃,是不是?


大学里的落差感,你适应得怎么样了?


4.

我突然想起的刚上高中那会儿的自己。我所在的初中在当地其实普普通通,每年考上Y高的人数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而Y高是当地最好的重点中学,我没办法想象我周围那些都是个什么人类,能把成绩考得这么高。

比如数学最后那道大题,这些个人怎么能写得出除了第一小问以外的小题 ? 有时候我连第一小问都写不出呢,也许这就是仙女吧。还有他们写的作文,就算带着高考的镣铐也能舞出一支梨花春带雨的味道。他们的习作被复印机哗啦啦地印出来,发放到每个班级,被老师用投影仪放大,逐字逐段地分析,念诵,最后被张贴在每个班级的后背墙上,接受爱的洗礼。

很多人都需要这样一个过程:从一个被捧上天的仙女仙哥,然后进入到一个灰不溜秋,普通平凡的人类中去。

这期间产生的落差感,可不是仙女姐姐下凡时的曼妙舞步,还配着点樱花茗烟呢。No , 很多人的姿态其实是乎地坠入人间,重重地摔倒地底上,然后被告知,这儿可不是你那神秘仙宫,就算是片人间,可也有其他的掌管神人!

大学里的落差感,你适应得怎么样了?

5.

所谓落差感,其实不过是区别心在作怪。心理预存了几丝念想,这是好,这是不好;这事是值得被夸耀的,这事是不值得出风头的。早早地,给事物与环境做了个高低贵贱,将自己哐锵塞进格子里,想要超越谁谁谁,成为某某某,变成一副厉害的模样。

若是弃了这区别心,可又不同了。无论高低贵价,孰优孰劣,都是一样的可人儿,眼睛鼻子和嘴巴,配上语言和表情罢了。

年轻人在前进道路上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心理:把别人狠狠甩掉,再狠狠赢得别人的夸奖。大概是我这一代的90后,95后,自小成长的环境告诉我们,与众不同是一件值得夸耀和追逐的事情。

可现实是,这个世界上踏实本分者少,急求成者多。随波逐流者少,与众不同者多。自知之明者少,浮躁自大者多。其实对于年轻人来说,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比脚踏实地困难许多,也许因为年龄,也许因为对未来的不安。

种种差距和自我的划分,硬是给心床划出了本不必要的落差感。因为渴望不同,因为渴望出人头地。可我这思来想去啊,所谓年轻就是追求与众不同,可人人都与众不同了,这不同岂不又是一种泯然众人了?

就如同潮牌,潮就是穿的人多了,才称之为潮。若能大方承认潮牌不潮,便能明白这与众不同皆是平庸的道理了。没了这不同之心,何来落差之感呢?岂不过仙人下凡,换个人间耍朋友咯?

(文:boomchic )

(图: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