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语文课本里,鲁迅的文章那么多

鲁迅的文章,课后一定有背诵要求,考试圈定范围必须是重点。“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至今背诵起来依然顺溜。那些年被“背诵”支配的恐惧,很多时候都来自这个叫鲁迅的男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语文课本里,鲁迅的文章那么多?

为什么语文课本里,鲁迅的文章那么多


提到鲁迅,就不得不提鲁迅与文学的渊源,弃医从文的故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为什么语文课本里,鲁迅的文章那么多


小学课本里,举起钢叉,眼神犀利地刺住了那只猹的少年闰土,令人印象深刻。多年后重逢,回忆起儿时玩伴,在鲁迅的文字中,是对被封建腐朽毁掉的曾经闪闪发光的少年的遗憾,是对他所生活的时代里,千千万万的闰土的惋惜。小学课题可能还不需要这么深刻的阅读理解,这是此刻我行文的后话罢了。


为什么语文课本里,鲁迅的文章那么多


初中课本里,排出九文大钱、“读书人窃书,能叫偷么”的孔乙己,是否大约真的死了?饱满,鲜活,矛盾亦讽刺,被封建迂腐戕害已久的“读书人”形象,在鲁迅笔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孔乙己可笑么?可笑。文中的每一个路人都在笑他,笑他的违和;学习文章的当时的我们也在笑他,笑他的反差。茴香豆的茴,鲁迅自然会写。封建旧社会里,醒过来的读书人,成了鲁迅;而没有醒过来的读书人,都成了孔乙己。


为什么语文课本里,鲁迅的文章那么多


高中课本里,逢人便说“我真傻,真的”的祥林嫂,希望从旁人口中获得慰藉,祥林嫂反复讲着自己悲惨的遭遇,直至路人熟记了故事,言语的惋惜也变成了神情的厌烦。祥林嫂的心理创伤始终不愈,她时常出神,手脚不再利索,地主家觉得不合算也将她请回了。节日的祝福有祥林嫂一份吗?恐怕没有。祥林嫂的悲惨一生,浓缩着封建礼教对弱势群体的迫害,也反映出小人物的不争与无奈。


为什么语文课本里,鲁迅的文章那么多


民族气节与理想造就了鲁迅行文的审视与批判,悲悯与情怀。

即便现在拿出来重读,也总是能给人以新的警醒与启发。

鲁迅善讽刺,善批判,更善冷眼看世界。鲁迅将他所处的时代的矛盾与症结赤裸裸地解剖开,摊放在你的面前,冷峻而发人深省。

或许这就是鲁迅所希望的,文学能成为的,精神觉醒的警示音。


为什么语文课本里,鲁迅的文章那么多


要说新时代里鲁迅的现实意义,我想给的新解会是,“不忘历史,砥砺前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为什么语文课本里,鲁迅的文章那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