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制品市场研究:政策限制下寡头垄断已经形成,未来强者恒强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养宠物猫和宠物狗。然而,猫、狗伤人的事故也在日益频发,导致人们感染狂犬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在被宠物咬伤或抓伤的时候,如何进行防治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血制品市场研究:政策限制下寡头垄断已经形成,未来强者恒强


一般来说,被宠物咬伤或抓伤之后,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而制作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便是来自血制品。它主要是从献血者的血液中分离提纯出来的。


由于血制品里面的血浆蛋白能够执行着机体的多种生理、病理学功能,因此在临床急救、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01


什么是血制品?血制品是指各种人血浆蛋白制品。


在广义上它包括血源和重组的血浆蛋白制品,在狭义上仅包含血源的蛋白质。


具体来说,血制品的原料主要是血浆。血浆是人体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中有92% - 93%是水,仅有7% - 8%是蛋白质。若从这部分蛋白质分离提纯便可以得到血制品。


目前,常见的血制品主要包括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凝血因子三大类。


血制品市场研究:政策限制下寡头垄断已经形成,未来强者恒强


具体为,人血白蛋白类制品通常指浓度为20-25g/dl的白蛋白。用于纠正因大手术、创伤、器官移植等引起的急性血容量减少,或者处理大面积烧伤、呼吸窘迫等引起的体液水、电解质和胶体平衡失调,以防止和控制休克以及低蛋白血症等。


免疫球蛋白类制品有正常人免疫球蛋白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之分。正常人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某些病毒性传染病,如甲型肝炎和麻疹等疾病的预防。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是用具有高效价的特异性抗体血浆为原料制备的免疫球蛋白。由于血浆来源有患某种疾病的病人恢复期具有高效价抗体的血浆。因此与正常人免疫球蛋白相比,其具有预防或治疗效果更可靠的优点。


凝血因子类制品主要是纤维蛋白粘合剂,主要包括人凝血因子 VIII(八因子)、人纤维蛋白原(纤原)、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3种,应用于整形外科、显微外科和神经外科等领域。


02


从产业链角度看,血制品主要分为上游单采血浆供给端,中游血制品加工提取,下游终端应用三大环节。


血制品市场研究:政策限制下寡头垄断已经形成,未来强者恒强


血浆供应者来自卖血者身体内,其中传统观念导致这部分卖血者倾向收入低的人群。


血浆中有概率存在的传染源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交叉传染。2019年年初,江西省卫健委疾控中心就检测到上海新兴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艾滋病抗体阳性。因此,采血流程非常重要,需要受严格把控。


单采血浆站专门从事单采血浆,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供应血制品生产企业制作血浆制品,其加工生产的血浆,不能作医院患者输血使用,只能作为原料提供给生产企业。


值得一提,国家规定单采血浆站只能设置在县及县级市,不得与一般血站设置在同一行政区划内。


此外,由于血站不贡献税收和就业,因此大多地方政府没有动力设立血浆站,甚至关停血浆站,而血制品企业的营收情况基本和投浆水平成正比,拓展新的血浆站、扩大采浆范围是各大血制品企业的工作重心。


血制品企业分离提纯血浆,制作血制品。


为防止艾滋病传入我国,从1985年起,国家禁止进口除人血白蛋白以外的血制品。但是由于凝血因子Ⅷ供应紧张,为满足血友病患者的需求,从2007年11月起,国家又新增允许仅进口重组人凝血因子Ⅷ。


血制品的特殊性,其质量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受到国家严格管制,具有很高的政策壁垒。所以,自2001年以来国家已经不再新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而由于血制品行业没有新竞争者的威胁,经过多年的并购重组,我国的血制品企业数量从60多家减少到约31家。


血制品流经经销商环节,供应到药店和医院,最终用在患者治疗上。


由于监管和人们传统思想因素,使得国内采浆量增长一直受限,下游需求高,造成黑市泛滥。例如,虽然仅人血白蛋白价格提高5%,但其余大多血制品价格由于下调至低于出厂价,因此厂家基本上不愿供货给医院,宁愿让30%的产品流入黑市,因为在黑市售价可以比医院达到1.5倍以上。


03


最早的血制品可追溯至西方的输血疗法。


1914年使用的枸橼酸钠和葡萄糖作抗凝剂,临床上实现了常规输血,但是全血不易大量储备和运输,且有效组分也未得到分离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在海外作战,急需运输、贮存和使用方便的"血浆代用品"来抢救伤员。


于是在1941年,美国哈佛大学E.J.Cohn教授和其工作小组研究发明出一种被称为低温乙醇法的工艺从人血中提纯出人血白蛋白,并进行了临床观察,第一种血制品从此诞生。


时隔一年后,Cutter等药厂就能够利用低温乙醇法大量生产白蛋白供应美军。


1942-1943年,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制剂、抗血友病球蛋白(即现在的人凝血因子VIII)以及凝血酶原复合物也相继投产,自此拉开了人血白蛋白及其他血浆蛋白组分的生产新纪元。期间,美国Baxter、德国Biotest、西班牙基立福等开始从事血制品加工相关业务,采浆量开始提升。


20世纪50年代,硫酸铵盐析法和利凡诺沉淀法出现,并用于从胎盘血中提取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但因原料短缺和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又逐步退出了大规模生产的舞台。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与低温乙醇法技术不同的凝胶过滤(分子筛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等层析法被发展起来,成为各类活性蛋白成分、微量蛋白成分的主要分离方法。并且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血制品生产。


在层析法和低温乙醇法的联合使用下,一直以来在多种血液制品的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因工程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开始出现了以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重组血浆蛋白制品。


可以看到,从人血白蛋白工业化生产以来,血制品制造商不断对新的血制品研发,使得种类越来越多,人类健康有了更好的保障。


04


据MRB统计,2016年全球不含重组产品的血制品市场规模合计达到了212亿美元,含重组产品的血制品市场则为287亿美元。


血制品市场研究:政策限制下寡头垄断已经形成,未来强者恒强


具体从市场格局看,免疫球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市场份额占据了47.3%,其中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静丙)是全球血制品市场的首位品种,近年来全球血制品市场的增长主要靠其驱动。剩下人血白蛋白仅占15.7%,提取八因子为4.7%,其他血制品市场份额为24.7%。


从行业集中度看,全球血制品市场高度集中,由CSL Behring、Baxalta和Grifols三大巨头垄断。CSL Behring、Baxalta以及Grifols在全球血制品市占率分别为25%、21%、18%,合计占比64%,行业呈现垄断格局。


其中,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静丙)市场,Grifols、CSL和Baxalta占比分别为23%,20%和20%,三巨头合计达63%。在人血白蛋白市场,CSL占比为23%,Grifols和Baxalta分别占比为17%和13%,三巨头合计达53%。


美国是全球主要血浆采集地。


2014年,美国采浆量约3.2万吨,欧洲采浆量仅约2400吨,当时中国的采浆量仅约5000吨。2014年,美国血浆站数量就已经达到478个。三大血制品巨头中,Grifols的159个浆站全部在美国,CSL的128个浆站中有120个在美国,Baxalta的87个浆站中有80个在美国。


此外,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血制品消费国,仅是血制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就占据了全球的40%。


05


我国血制品诞生在20世纪40年代。


1940年,昆明成立“中华血库”,为抗战伤员提供冻干血浆。


建国后,卫生部下属的各大生物制品研究所组建,开启血液制剂研发和生产。


1950-1980年,北京所、上海所、武汉所等相继开发出胎盘血免疫球蛋白、胎盘白蛋白等。期间,常规卫生保健和抢救病人需求,北京、上海所等六个单位陆陆续续生产冻干全血浆制剂,当时最高年产量达到200万瓶。


改革开放以来,单采浆技术在全国推广,使得单采浆站数量迅速增加。血制品市场迎来稳定增长期。


进入21世纪,为了控制经血传播艾滋病和其他疾病,同时理顺对单采血浆站的监督、管理体制,国家将原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单采血浆站转制为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浆站。


单采血浆站与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建立“一对一”供浆关系。


然而,由于我国在血制品方面长期以来过多的政策限制,导致市场经常处于供应不上需求的状态。


2012年,我国血制品年需求量在7000吨,但年采浆量不到3500吨,基本上仅能满足一半的需求,当时血制品严重供不应求。


因此,在2013年国家不得不鼓励企业新开浆站,血制品行业被业内认为最有景气的一年。当年新增加了42个血浆站,此时全国单采血浆站数量已经达到193个。


并且,2015年以前血制品价格受到管控,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而2015年6月,国家放开对血制品的最高零售价限制,改由市场调节,打破了束缚血制品提价的障碍,血制品市场进入量价齐升阶段,行业高度繁荣。


血制品价格的提升诱导渠道商向血制品企业大大量进货,以提升库存。企业也有大量的生产意愿,采浆量得到大幅增长,最终市场出现了一定的消化压力。


2017年,两票制的推行使得经销商数量减少,经销行为向头部集中,小经销商出清去库存,成为血制品企业的竞争者,同时头部经销商积压较多库存,放缓了采购,企业由过去的坐销进行战略调整,开始更多的布局渠道和进行学术推广。


血制品市场研究:政策限制下寡头垄断已经形成,未来强者恒强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过去到现在,我国血液制品行业的基础建设是在逐步加强的。


2010-2018年,我国血制品市场由85亿元增加到230亿元,期间复合增速为15.3%。2019年我国血制品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60亿元。


而采浆量也从2012年4285吨增加到2018年8560吨,期间复合增速为12.2%。


从批签发量角度来看,我国白蛋白批签发量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58.91%),其中国产与进口人血白蛋白批签发量占比分别达到23.44%和35.47%。


2019年,我国进口与国产白蛋白批签发量分别为3218万和2126万瓶。


其次,免疫球蛋白批签发量份额合计为37.17%,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静丙)与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占比较高,分别为13.24%和13.67%。


凝血因子类批签发量相对较少,市场占比仅约为3.93%,这主要与凝血因子类产品技术壁垒较高、国内生产企业数量有限有关。


目前,我国在全国共有200多家血浆站,采血浆区域覆盖了3.45亿户籍人口,高于美国全国3.2亿人口总数,然而血浆量还不足美国的四分之一。


再从单位人口献浆量看,2018年,美国单位人口献浆量为1.5吨/万人(48720吨/ 32700万人),中国为0.062吨/万人(8600吨/ 139500万人),差距的悬殊意味着需求还有巨大提升空间。


06


上面已经提及过,自2001年以来国家已经不再新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在多年的并购重组下,目前我国的血制品企业数量从60多家减少到31家。其中有6家血制品企业在A股上市。他们分别是天坛生物、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博雅生物、双林生物以及卫光生物。1家在美股上市,他是泰邦生物。


血制品市场研究:政策限制下寡头垄断已经形成,未来强者恒强


目前我国血制品行业已经形成了以天坛生物、泰邦生物、华兰生物和上海莱士为主的寡头垄断格局,四大血制品企业采血浆量占了行业近60%,单采血浆站数量超过50%。


2019年,天坛生物的血制品营收为血制品企业中的第一,2019年全年实现血制品营收32.73亿元,毛利率为49.76%。排在第二的是华兰生物,2019年血制品营收26.44亿元,毛利率为57.14%。排名第三为上海莱士,由于年报还没出来,因此这里以2018年为例。2018年上海莱士全年血制品营收18.04亿元,毛利率为66.74%。


在单采浆站数量上,天坛生物浆站最多,2018年为57家(含分站),其中在营49家,覆盖13个省(自治区)。其次是上海莱士浆站达41家,采浆范围涵盖11个省(自治区)。华兰生物自贵州关停5家浆站后,目前有25家单采浆站,其中广西4家、贵州1家、重庆15家(含6家单采血浆站分站)、河南5家。


在采浆量上,得益于天坛生物的单采浆站数量最多,其采浆量也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2018年,天坛生物采浆量达到1568吨。排在第二的是上海莱士,采浆量为1180吨。而华兰生物受下游渠道和库存影响,采浆量无明显增长,与2017年大致相同,约1000吨。


因此,就总体而言,血制品行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得益于行业政策、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外延并购等多方面因素的驱动,那些拥有寡头垄断的血制品企业未来只会强者愈强。


(文章来源于:解析投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