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渔网老街——槐林

作者:心有所归


在我的记忆里,中国古老的渔网重镇槐林镇已进入了七十年代。


最北端是轮船码头,承载着槐林与外面的主要交通。码头在青龙嘴靠东一点,离鱼石崖很近。东面是朱家圩湖湾,一个理想的避风港。夏、秋季节,轮船可以直接靠岸,枯水期时,就必须用″小划子″分批次地接送客人。″巢湖无风三尺浪″。轮船晚点、误点是很正常的事。


记忆中的渔网老街——槐林


轮船室离码头足有半里路之遥,可能是为防止水患。候船室不是很大,到处陈列着石膏像,若是外国人见了,一定会以为这是中国的庙宇或教堂。候船室外有许多卖零食的小商贩。他们大多数都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或是病残人员。轮船室是槐林北端标志性建筑。向东,可以看到石茨河上的石拱桥,如彩虹一般横亘在如带的石茨河上。


从轮船室沿路向西南方向便是赫赫有名的槐林中学。一排排教室整齐地排立,青砖红瓦,绿树成荫。槐林是区级镇,槐林中学设立了高中,方圆几十里的学子都来这里读书。操场外的开阔地就是靶场,普通百姓也能见识到枪炮。


记忆中的渔网老街——槐林


″大槐中″向南便是大魏、朱园、费小、汤郑几个富裕村庄。因为地势高,不受水患,同时还能分享巢湖的红利,所以生活富足,砖瓦房居多。几个村环绕着富得流油的槐林粮站。每到交公粮时,十里八乡的农民免费把粮食争先恐后地交给国家,而自己可能会面临着吃不饱肚子或处于半饥饿状态。粮站的验质人员太厉害了,仅凭肉眼和经验就能判断粮食的水份、灰份和杂质。大家戏称他们为"判官″。


从粮站再向南走,经过十几个田块就到了西宋村和九莲塘村,也就是进入了主镇区,槐林老街。


记忆中的渔网老街——槐林


首先映入眼帘的当数食品站。说是食品站可我从未见到过什么食品。平时都大门紧闭,只有在凌晨才会繁忙。农民们排着长队拿着肉票,焦急地等待着。因为天亮了就要去生产队上工,迟到了会扣很多工分的。有点关系和后台的人可以从″边窗″买肉,屠夫们低头砍肉,抬头看人。什么样的人就给什么样的肉,不可争辩,若有异议,拿着肉票也可能买不到肉的。站外,污水横流……


隔壁就是物资公司。所谓物资公司说出来令人啼笑皆非。就是废品收购站。农民也没什么破铜烂铁可卖,无非是收购一些鸭毛、鹅毛、鸡肫皮、龟板、鳖壳、牙膏皮一类的。除了一个人和一把秤外,就没有其它什么物资了……


记忆中的渔网老街——槐林


紧邻着的是一些维修铺和小理发店什么的,小得让人忽视。白天几乎都不营业,只是门边有几个字而已。


再向南走就接近闹市区了,最显眼的就是人民医院、文化站和农资站。这三家紧挨在一起,显得更热闹一些。农资站里每天按计划卖出许多氨水,农民们挑着大粪桶排队等待着。因为农资站是按时上下班,只会迟到和早退,农民们只得在阳光下等着″阳光″。


医院规模挺大的,比政府大院还大。医生少,病人更少。可能是槐林风水好,人们不生病,也可能是在人定胜天的思想指导,有病就扛,医院除了打打预防针、做做检查外,好象没什么事可做。临时急救什么的可以去医生家里喊人,随喊随到,都有宿舍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在这里能很好地体现。


文化站虽然不是很大却五脏俱全。门外有宣传栏,当地文人墨客的一些文章或是政府决策都呈现在玻璃框下。墙上打倒甲、打倒乙的标语时常更新。


记忆中的渔网老街——槐林


里面的藏书很丰富,有许多小板凳供读者坐。几分钱就可以看书,几块钱押金就能租书看。晚上还会放电影,只是鸽子在头顶乱飞,弄不好会有鸽粪污染到衣服。晚上这段路被戏称为″恋爱"大道。因为有路灯,相比于农村还在点洋油灯,这里算是闹市了……


再往南,一些不成规模的早点店、零星的照像馆和理发店衬托着小集镇的繁华。继续向南进入了三叉路口,这里是老街与新街的连接处。也就是镇中心了。往西是新街,地方宽阔,典型的建筑是合作社、政府大院,后来又建起了电影院。这里还有槐林镇唯一的一个工厂,槐林机械厂。大家都习惯地叫它″小厂″。小厂其实一点都不小,生产过电线、绞刀、电池和刺绣。最后沦落到出租房屋。


记忆中的渔网老街——槐林


新街是露天菜市场,早上人头攒动,九点后就没人了。俗称"露水街″。这是解放后形成的现象。大家都赶时间回家干活。听老人们说,从前槐林是个大集市,槐林集很有名,巢北、无为、庐江都有很多人来这里购物,这里有最大的米行和蚕丝制品,还有槐林镇特有的成品渔网。


往东,有家宝商品店和老班中药店。中药店生意红火,老班人很好,免费问诊,是位难得的老郎中,在杏林有很高的声望。


家宝店虽然不大但物品齐全。进一次店几乎可以买到所有的日用品。从针、线、纽扣到锅碗瓢盆一应俱全。最吸睛的当数小姑娘们扎辫子用的彩绫、红头绳和腊纸花。


转拐后道路又笔直向南,青石板铺就的道路。拐弯处便是工农兵旅社。住旅社很便宜,但必须要有公社证明才能入住。没有证明的客商只能向村民借宿。


记忆中的渔网老街——槐林


隔壁是洗澡堂,只有男澡堂,女人们只有去羨慕去吧!洗完澡后可以享受免费的茶水,几分钱可以买到一小纸包花生米,陌生人之间可以随意地吹着牛……


再向南,就几家铁匠铺、木材铺和日杂商店以及饲料市场和渔网渔具辅材店。规模都很小。再往南就是农田了。路边设立了草市。就是卖柴禾的。山里人把柴禾、荒草挑到集市,由几位管理人员估重和介绍到客户手中,他们抽取一定的费用。私自买卖被查到是要罚款的。罚款数由他们说了算,也不会打收条的。说他们是官、是痞都行……


记忆中的渔网老街——槐林


过了大杨村、上店村再走一里路左右就到了槐林汽车站。汽车站孤零零地蹲在武山脚下,水池边垂柳依依,冬青树四季常绿,就是一天见不到几辆车。客车三天两头维修,晚点、误点是大集体的常规现象。向西有道班和油厂。向南有槐林区公所,除了去开证明,区公所和槐林好像没什么关联。电灌站偶尔开动一下,平时死气沉沉。


记忆中的渔网老街——槐林


过了车站就全是″免电″的农村了。晨光中老农在吆喝着牛。暮霭里,老妇在拍打着蚊子,煤油灯下,妈妈在结着网,孩子一边上棱子一边听着故事,槐林在清贫中静享着一份宁静。


夜已深沉,黎明将近。槐林在做着一个渔网大梦……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