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中女性发式及其社会角色

“画壁”作为《聊斋志异》名篇,不仅家喻户晓,而且还被搬上了大荧幕。

2011年上映的电影《画壁》就改编自《聊斋志异》的“画壁”,由邓超和孙俪这对活宝夫妻主演,小编当时也到电影院贡献了些票房。


《聊斋》中女性发式及其社会角色


其实故事很简单,江西一个姓朱的书生,夜宿古庙时,看到墙上有一副精美绝伦的壁画。其中有个拈花美女尤其灵动,就好像活的一样。于是看着看着入了神,不知不觉自己已经置身画中。

紧接着就是聊斋故事老套路,无非先“嘿嘿嘿...”,后“啪啪啪....”,结果“好嗨哟...感觉人生达到了高潮”。

故事的最后是这样的,一起投宿的同学孟龙潭发现朱生不见了,于是去问古庙里的和尚,和尚指着壁画说:“这不在那里嘛?”

果然壁画中出现了朱生的形象,紧接着和尚对着壁画说:“小朱童鞋啊,怎么去了那么久还不回来啊?”

朱生听到呼唤,就从壁画里出来了,刚出来时就像个死人一样,呆若木鸡。孟龙潭吓坏了,连忙照顾朱童鞋躺下,正想问问经过,忽然听到壁画中传来敲打墙壁的声音。想必是和朱生一起达到人生高潮的拈花美女到处找他呢。

小编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壁画中拈花美女的发式变化。

在朱生刚发现她的时候,她还是垂髫者;

朱生在壁画中与拈花美女达到人生高潮以后,被拈花美女的闺蜜们发现,闺蜜们于是就“促令上鬟(huan二声)”,并且调笑:“腹内小儿矣许大,尚发蓬蓬学处子耶?”

等到朱生从壁画中出来后,再看壁画上的拈花美女时,已经是“螺髻翘然,不复垂髫矣。”

从中我们能看出,古代女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发式是不一样的。古人可以从女性的发式就能判断出她们的社会角色。

这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造成的,有人说是封建余毒;其实在小编看来,如果今天也这样,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婚外情发生的。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说一说古代女性的发式。

先说“画壁”中拈花美女的发式。

在未与朱生“好嗨哟”之前,她的发式是垂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黄发指的是老年人,垂髫指的就是儿童、未成年人。拈花美女此时正如她的闺蜜说的那样,还是处子,所以就留着垂髫发式。也叫丱(guan四声)发。


《聊斋》中女性发式及其社会角色


在“嗨”完之后,闺蜜们催促她上髻,这里的“髻”指的就是发髻。

在我们这个美学极其发达的国家,女性的发髻有很多很多种,小编为大家略举几例。

双平髻


《聊斋》中女性发式及其社会角色


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

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

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挂髻”等。也是“丫头”一词的来源。

凌云髻


《聊斋》中女性发式及其社会角色


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小两把


《聊斋》中女性发式及其社会角色


清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型。

清初,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

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

大拉翅


《聊斋》中女性发式及其社会角色


到了清朝晚期,大拉翅开始出现,它是一形似扇面的硬壳,高约一尺余,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

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需用时,戴在头上,不用时,摘下搁置一边。既能美饰头发,又摘戴自如,可谓两全其美。

抛家髻


《聊斋》中女性发式及其社会角色


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

飞仙髻


《聊斋》中女性发式及其社会角色


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

堕马髻


《聊斋》中女性发式及其社会角色


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

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

《古今中华注》也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双刀髻


《聊斋》中女性发式及其社会角色


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

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

元宝髻


《聊斋》中女性发式及其社会角色


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

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

飞天髻


《聊斋》中女性发式及其社会角色


数遍发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

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

还有一种很特殊的发式:巾帼

巾帼是一种丝织品的头巾,多束结在顶髻上,再用簪钗贯定,宋梁红玉喜戴巾帼,故常把女中豪杰称巾帼英雄。

这才有了巾帼不让须眉之说,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聊斋》中女性发式及其社会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