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豬倌的脫貧路-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政策好、人努力,貧困戶才能“未來可期”

2020-04-17 作者:程芃芃來源: 大眾日報

40歲豬倌的脫貧路

□ 本報記者 程芃芃

本報通訊員 李 樂

4月7日,在博興縣湖濱鎮柳王村,池永強正在豬棚裡給他養的豬仔們餵食飼料。豬棚不遠處便是他家,家裡有個監控屏,監測豬的安全和健康狀況。妻子在屏前一邊安心看著丈夫工作,一邊與記者聊了起來。不一會兒,池永強回來了。

今年40歲的池永強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忙上忙下的他其實是一位重度殘疾人。剛出生70天的時候,一場大火把他的右腿燒掉了,現在支撐他右腿的是一隻鐵質假肢。

妻子李德華也是肢體殘疾,幹不了重活。夫妻倆的殘疾使得他們的生活一直處於困境,從事了幾項活計,但都沒賺到錢,不但毫無積蓄,還負債累累。夫妻倆有個年幼的女兒,全家靠池永強給人送木屑和妻子零碎編點草柳編賺取微薄的收入維持生活。“欠親戚鄰居們的錢還不上,每天急得不行。”說起過往,深有感觸的李德華不由地抹起了淚。

窮則思變。2017年,池永強用借來的一萬塊錢買了兩頭老母豬,開始了豬倌生涯。然而,沒有經驗、不懂技術的他一開始便迎來當頭一棒——母豬產仔第一期13頭,結果最後就剩下了5頭小豬,眼看就沒有救了。

留下活著的5頭小豬,才是繼續生活下去的希望。池永強想到了自己做獸醫的同學,在同學的幫助下,5頭小豬活了下來。一邊細心照顧小豬一邊學習技術,一年多下來,池永強不僅能治療豬病而且積累了很多土辦法。

在池永強的理念裡,“苦幹加實幹”才是脫貧致富法寶。

不懂就學,技多不壓人。他努力克服自己身體殘疾、文化水平低等困難,勤學技術,刻苦鑽研,對養豬這項本領初入門庭。然而,2018年生豬市場並不景氣,精心照料的豬並沒能夠給他們帶來效益,還讓整個家庭變得更加拮据。池永強的幾十頭豬每天都要吃東西,那時候每頭豬喂出欄還不夠成本,池永強咬著牙堅持。

2019年夏天,颱風利奇馬讓他的豬棚嚴重受災,但有鎮黨委政府對貧困戶的支持,池永強心裡依然有底氣。他找到鎮上的扶貧幹部梁蓮花,申請政府貼息貸款3萬元,順利重建豬棚,轉危為安。2019年是生豬的利好之年,池永強抓住了機遇。

“很感激政府,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現在不但欠債還清了,孩子上學每年還有1200元的助學金,我們一家三口的基本醫療也有保障。”池永強說,2017年剛開始養豬時,一年才收入七八千元,到了2019年,一年能有四五萬元的收入了。

靠自己的雙手和扶貧政策的幫扶,池永強不斷擴大養殖規模,加強養殖技術學習和對接市場需要,使效益最大化。如今,他的養殖場已具備了一定規模,從最初的2頭豬發展成規模達70餘頭的脫貧致富示範戶。妻子也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努力給家庭帶來收入。

下一步,池永強想買臺吸糞車,把生態肥給種地的人們送去,“咱享受了政府的關懷,也該發揮一下價值,種莊稼用生態肥,吃得才安全哩!”兩口子樂呵呵地規劃著,在他們眼裡,寫滿“未來可期”。

扶貧又扶志,看著池永強一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湖濱鎮扶貧辦主任梁蓮花很是欣慰。她告訴記者,該鎮現有貧困戶351戶726人,“2019年,富民生產貸帶動我鎮74戶141人,每戶3000元,發放資金22.2萬元。”

其實,除了富民生產貸這樣的幫扶政策,博興縣扶貧點子還有很多。龐家鎮通過在每村成立貧困戶工作服務隊,共設置扶貧崗位203個,突破了貧困人口的就近就業難題,帶動他們穩定增收。同時,鎮上還依託鎮鄉村振興示範中心打造殘疾人創業就業基地、大學生創業就業基地等,使貧困戶想有所勞、幹有所得。

據介紹,精準扶貧以來,博興縣累計投入8515萬元財政扶貧資金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實現年收益620萬元,帶動全縣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約800元。博興縣與扶貧龍頭企業深度合作,形成了特色農業、光伏扶貧、鄉村旅遊三面發力的產業扶貧模式。全縣利用產業扶貧項目收益設立了近300個公益崗位,今年計劃增設至600餘個,包括日常務工、衛生保潔、鄰里互助、養老、助殘等多個類型,帶動部分無法正常打工的弱勞動能力貧困群眾實現就近就業,通過簡單勞動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實現穩定脫貧。

目前,博興縣正在研究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創新成果。把扶貧幫扶政策轉化為常態化支持政策,2020年,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幅不低於10%。對存在突發致貧風險的,提前介入、即時幫扶,確保相對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

來源: 大眾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