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教義說人性本善,有的卻說人性本惡?

網友的提問

@我是老師

中國古代認為人性本善,所以有“人之初,性本善”的說法。但是,有的教義裡面又說人性本惡,人一出生就帶著罪。請問,大師是怎麼看待這一問題的?

法師怎麼說

@心蘋法師

人之初性本善,說的是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只是被無明黑暗所遮蔽而非顯現。

為什麼有的教義說人性本善,有的卻說人性本惡?

人一出生就帶著原罪是說人在六道輪迴中,受貪、嗔、痴,等影響,造惡萬千,今生一出生就帶上了前生的罪惡。

為什麼有的教義說人性本善,有的卻說人性本惡?

疑問

@一劍西來

那大師覺得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呢?我記得以前聽說過,“做事先想別人為善,先想自己為惡”。那麼,估計大多數人都是惡了吧,因為哪怕是初生的嬰兒,也是先想著自己吃飽吧?

大家怎麼看

@長夜安隱

對於惡而言,佛教一般的定義是十項: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恚、邪見。

其依照的仍是當時人類社會對善惡的評判,經過時間的洗禮,直至今日也是光芒四射。依此標準逆向而行,在所有的惡行前加上一個“不”字,當為十善業。

為什麼有的教義說人性本善,有的卻說人性本惡?

修行者據此修行將得到極大的利益,解除煩惱。在修行未達到一定程度之前,執著於探究“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卻是有害無益。

就如同現在需要製造一個渡河的筏,但是制筏者的全部精力和心思卻放在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糾紛上。其實制筏者目前需要做的僅僅是打理好手裡的木材和麻繩而已。

佛教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發生這類外道提出的疑問。本來修行者的初衷是求正法,治煩惱,得解脫。但是因為對此類疑問的執著反而耽擱了目前階段應該做的事情。

釋迦牟尼對此一率不答,所以有“十四無記”。對此最有力的解釋是:

「一個人被箭射中,是該拔出箭立即去看醫生,還是執著於馬上討論這支箭從何而來?受地心引力的影響,箭的軌跡被扭曲了多少?箭頭、箭桿是由什麼材質構成?兩種材質之間是否產生了排異現象?箭尾的羽毛是雞毛還是鴨毛?是否對射手的皮膚產生了過敏反應?」

當然,目前緊迫的自救階段完成後,將來還是要面對“箭從何來”的問題。佛教中後期發展也是逐步在解決這些問題。

更多網友回答或是加入討論,請加入“莊嚴樂土”辯論平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為什麼有的教義說人性本善,有的卻說人性本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