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那邊,海的那邊

轉眼七月,又到了小朋友出遊的季節。相對於過去的春遊、秋遊,現在更流行的是遊學。跟著自己的班級或十多個同齡小孩組成小團隊,去自然生態豐富的地方,以旅遊的形式學習自然科學並參與團體活動。

這類活動寓教於樂,還是不錯的,但有一個問題值得探討。所有的活動都是由組織機構提出方案,學生在其中選擇。這種做選擇題的方式有些欠妥。遊學的目的應該是建立在興趣之上,並結合小朋友自己的特點來開展活動。體系化的遊學活動很難針對同學們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服務,而且這類商業性活動畢竟是以賺錢為目的,過程中尺度把握不好很容易變味。

很希望能有一些活動是以小朋友自己為主導,形成以小團隊為主的個性化遊學。理想中的活動由同學們自己提出,再在小組裡進行討論,形成方案後再與老師、家長或組織機構商討可行性,想必這樣的方式更為理想。

山的那邊,海的那邊

當然,這裡還有一個問題,要小孩子們提出可行的方案,他們要對目的地和相關知識有一定了解。缺少相關知識腦子裡都是漿糊我想也很難搞出什麼東西。 兩位法國科普作家弗拉蒂尼和馬拜爾正是看到了這樣的缺位,於是為同學們寫了這套《一起去旅遊》。

山的那邊,海的那邊

該書分為去山區、去海邊、去滑雪三冊(想去的地方都有了),全書圖文並茂,畫風硬朗獨特,略為翻看一下,馬上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和上初一的兒子一起饒有興趣的看完全書。一致認為這是一套不錯的科普及旅遊指導書。

不同於呆板的旅遊類書籍,也不同於普通的兒童讀物。《一起去旅遊》始終堅持從兒童的視角去看待旅遊,用兒童看得懂的語言、圖畫介紹相關知識。自然知識很廣泛,而該書所列的知識緊緊的圍繞旅遊這一主題,讓所有的知識點廣博而不發散。

山的那邊,海的那邊

每本書結構都一樣,均分這三部分:講一個故事、介紹相關知識、互動趣味遊戲。

在故事中找到興趣

同學們都喜歡聽故事,從一個個探險故事、挑戰故事中找到我要去遠方的理由是再好不過的方式了。書中用和同學們相仿的人物,把他們挑戰自我的環境放在大山裡、放在大海邊、放在大雪中。不論是困難還是驚奇,都會給大家帶來想繼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知識點緊扣旅行所需

形成這種地貌的原因是什麼----介紹形成雪山、湖泊、潮汐等等這些現象的原因

我們在旅途中能看到什麼----介紹可能看到的植物、動物。

我們在旅途中可以做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有得介紹喲。

動手動腦思考遠行的意義

動手製作各種工具、教你如何看地圖、進入大山、大海中需要的工具使用方法。在這裡,你真正找到了旅行的意義。

看完《一起去旅遊》,我和仔仔都已經躍躍欲試,準備著我們一家子的去海邊之旅。很高興能給你推薦這套書,相信你也能通過它找到你的夢想目的地,一起去HI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