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樓市,這次下跌的是上海!


一線樓市,這次下跌的是上海!


一線樓市,這次下跌的是上海!

4月5日上午9點,招商蛇口太子灣“灣璽”再度開盤,單套總價2900萬起,共計54套。開盤半天,全部售罄,吸金約23億元。

這一房地產新“壕”的消息吸睛無數,繼此前不久的蘇州三樓盤“日光”之後,成了“後疫情時代”房市新傳奇。

這邊是壕盤日光的如火如荼,那邊卻是3月份北上廣深二手房房價下跌的雨雪交加。其中上海的跌幅最大,環比下跌了5.85%,位居全國首位,跌出了血花四濺。

樓市的冰火兩重,讓人有些看不懂。房價到底是冷是熱,成了“羅生門”——看跌的底氣十足,看漲的也有憑有據。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1、二手房跌了?】

上海房價一向比深圳要穩,過去的經驗是上一個臺階後橫盤數年,甚至微跌,而後再上一個臺階。動態非常有規律。

數據來源:搜狐焦點

一線樓市,這次下跌的是上海!

主要原因是上海市政府的土地財政依賴度較低,多年來平穩地保持在20%左右。而且上海土地資源較為稀缺,“不差錢”加“不愁賣”,上海市政府牢牢掌握了土地供給的主動權。

從財政結構看,上海的土地出讓金收益和政府財政赤字直接掛鉤,反正財政有坑了,就拿地出來填。加之上海的基建飽和度比較高,增量可控,也無需透支土地財政。所以,魔都的房價比較穩。3月份,上海出現這樣大幅下降,確實比較罕見。

有人評論說是“假摔”,那是想多了。這次短期急跌當然不假,由幾方面因素造成的。


“01、成交量大幅下降”


疫情影響後的成交量,同比下降達到了四成。交易量大跌會放大其他降價因素的最終體現。但是,疫情期間看房不便,交易量仍然達到了1.5萬套,是2月份2.3倍,並不冷清。

“02、3月不是傳統的房產旺季”


而且目前還處於疫情階段後半場的曖昧形勢下。選擇此時賣房的出售方有不少是急需用錢的,急售當然要降價了。因此,200平米以上的二手房降價幅度最大。

“03、購房消費降級”


3月份上海二手房中“老破小”的成交比例大幅增加,50平米以下的創2019年來新高。從2016年開始,上海的落戶政策收緊、加強拆違等一系列政策,導致“老破小”在二手房市場交易中的比例明顯上升。

2017年,上海二手房市場“新上海人”超過本地戶籍者,佔購房者比例的52.7%。因為擔心落戶政策再收緊,很多“新上海人”在資金不充裕的情況下選擇了“老破小”作為在滬置業的起點。

一線樓市,這次下跌的是上海!

2018年二手房交易中面積70平米以下的房子佔了50%以上,去年至今年年初這一比例還在上升。

同時,“老破小”也呈分化趨勢。地段好、配套全的價格平穩,學區房更是有明顯漲幅,而郊區缺配套價格下降明顯,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

這樣兩三年盤整下來,優質房源的消耗更快。3月份內環線內的成交佔比創六個月新低,整體成交價格下滑是順理成章的。

由此可見,上海二手房市場的價格下降,是住房消費降級為主的結構性因素所致,再加上疫情特殊條件的放大。但是,新房交易卻是另一副光景。


【2、新房穩了】

限價政策導致新房價格只是名義價格,不能反映市場供需關係。所以,看價格不如看場面。

深圳、蘇州的豪宅熱銷,上海的情況其實也差不多。成交量top10的樓盤中,四成是豪宅,套均總價1570萬的瑞虹八期連續兩個月霸榜。

地段分佈上看,每平米價格破十萬“宇宙中心”的黃埔、老靜安、長寧、老盧灣、虹口照樣堅挺。黃浦在三月最後一週成交了1萬平米,均價每平140000元,也算多年未見的——主要是黃浦的新盤供應稀缺。

緊隨“宇宙中心”之後的楊浦、新閘北、普陀、徐匯“四大金剛”,還是超過每平9萬的均價。結論是,“壕圈”購房熱情並沒有被疫情澆滅,而且還有點“報復性買房”的架勢。

郊區的情況也沒有呈現出結構性的改變,嘉定、青浦、原南匯成交量分列一、二、三位。成交量都在4萬平米到5萬平米之間,價格波動也不明顯。

郊區購房的主要是居住改善和“新上海人”的中產階層,價格區間在每平米3.5萬元到5萬元之間,較能反映普通需求。

整體上看,上海新房市場的整體變化不大,無論是價格還是各區的版圖都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限價之下的價格小幅變化對普通購房者意義不大,開發商為了增加利潤,是有很多規避手段的。

一線樓市,這次下跌的是上海!

比如過去送車位的,現在改成購買總價四百萬的房子再買個二十萬的車位,就相當於5%的房價了,名義價格每平米跌個一兩千元又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是郊區複式、合院、聯排之類的產品,還有跳空、地下室等的面積調整空間,二三十萬很容易就做出來了。

總體而言,上海的房價有自身的特點。僅僅一個月的二手房均價下跌不足以說明房價整體在下滑,新房市場基本穩定,更能反映這座城市房地產市場的基本面貌。


【3、好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2、3月份的中國樓市出現了很多戲劇性的場面,豪宅熱銷和二手房跌價都有各自的邏輯。

中國房市從一哄而上的“大躍進狀態”進入了市場細分的精準時代。所謂的“羅生門”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本來就是不同的劇本、不同的舞臺,講不同的故事。

對購房者而言是種考驗。買還是不買的糾結,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正確的決策沒有統一的答案,但是有共同的起點——那就是邏輯。

中國房地產發展至今,有很多情緒化的表達。“房價腰斬黨”、“剛需一族”的受傷感是主流。處境可以理解,心情也該體諒,但是經濟運行的邏輯不會受情緒影響。房產調控政策收緊曾經被“受傷人群”寄予厚望,現在可以覆盤一下。

全面限購、限貸、限價之後,雖然沒有實現“房價腰斬”,名義價格上漲是被控制了。但是,又有多少“剛需一族”因此受益了呢?買不起的還是買不起,有的甚至變成了“買不了”。整體經濟運行也沒有因此受益,不投樓市不等於必須去投養豬吧。

房企轉型、跨界是輸多勝少,購房需求被抑制的人群,也不會把錢投向其他領域。經濟有經濟運行的邏輯,房地產有房地產的邏輯,不以人的情緒為轉移。

和所有市場活動一樣,房地產市場的邏輯無非也是供需關係。特殊之處在於土地供給是政府壟斷的,直接通著政府財政——而且是通著地方和中央兩級財政,因為土地出讓金是要分成的。加上相關稅收分成,中央的分成比例也要近半。

一線樓市,這次下跌的是上海!

從歷史數據來看,全國僅2011年和2012年房價的增速高於地價增速,其餘時段地價的增幅均大於同時期房價的漲幅。(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因此,政府調控房價的政策和財政狀況直接相關,財政餘裕大一點,控制力度就強一點。財政吃緊了,土地的水龍頭就要鬆一鬆。這就是政策的邏輯,本質上是政府作為土地資產保有者的角色,和社會管理者的角色之間的平衡。

貨幣政策也好,財政政策也罷,最終都要回到解決政府財政問題的原點。從資產角度講,國有土地是最大宗的國有資產。即便是上海這樣財政結構較為合理、土地依賴不嚴重的城市,也不會聽任手上的土地資產貶值。

在政府財政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之前,這一邏輯是不會變的。因此,房價調控政策的邏輯是不會變的,“穩房價”而不是“跌房價”。

比起供給端的萬年不變,需求端的變化比較大,有明顯的細分趨勢。全國範圍內,三四線和一二線顯著分化,一二線又根據各自的地域屬性分化。

產品層次上,豪宅、改善型、進城起步的“老破小”分道揚鑣。甚至“老破小”這種底層資產都在根據學區條件、區位明顯細分。

今天講“中國房地產”已經太過空泛了,沒有實際意義。中國巨大的地區差異、財富差距,正在房市上充分體現出來。上海房價的漲跌和鄭州的房價漲跌會分離,上海的豪宅和老破小之間的漲跌也不會緊密掛鉤。不同的人群在房市上分流、各取所需,將是未來的趨勢。

但是,分流不等於分離,市場是有多米諾骨牌效應的,不同層次的需求之間存在微妙的互動。比如上海房市,“新上海人”的購房降級讓“老破小”熱銷,而出售了市中心“老破小”的老人走向了郊區的新天地。

這種微妙的聯繫最後會反映到市場信息中,即便限價之下的價格信息失靈,還是會有微妙的市場表達。購房者要善於讀懂市場信息,從中發掘市場的邏輯。

一線樓市,這次下跌的是上海!

最重要的一點是,03年SARS、08年全球金融危機都阻止不了房價上揚的強勢已經不復存在。

今天中國的經濟形勢和新冠疫情造成的後果,都和當年大不相同。如果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中國經濟造成重創,那麼房價一定會出現波動。

不要指望任何政策救市,包括經濟刺激的貨幣放水。但是,“房價腰斬黨”也不要指望經濟下行中“撿漏”——真出現“房價腰斬”的話,說明經濟運行已經出現大問題了,恐怕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有買房的心情和能力了。

日本所謂“房地產泡沫破裂”後,又有多少人、哪些人買房了呢?買不起的更買不起,受益的只會是少數的幸運兒。

如果說過去購房置業考驗的是資金能力,那麼現在還要附加一定的智力和知識門檻。“隨便買買也會漲起來”的“好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4、給點小建議】

上海的房市分化趨勢會比較明顯,除了宏觀經濟的大背景外,影響比較明顯的是落戶政策尺度、老舊小區棚改力度。落戶尺度放寬、棚改提速都會推動房市,但不會出現短期之內的房價暴漲。政策實施比政策宣示更為重要,務必多多留意。

兩千萬以上的豪宅市場已經從大眾房市中游離出去了,普通購房者不必對其小幅漲跌過於留意,沒有多大參考價值。相比之下,二手房市場的交易結構更為重要,而且比均價指標更為重要。要從市場細分的角度去解讀均價指標,而不是簡單的看漲看跌。

個人買房注意當下宏觀經濟形勢的特殊性,務必量力而行,重在長遠。不是“壕”,就不要有投機獲利的想法,經濟形勢變數太大。

杜絕衝動,每一個納入選擇範圍的樓盤都要認真仔細地分析。相對而言,地鐵沿線的遠郊中高端房源最值得關注(大片拆遷安置房請謹慎),居住價值和投資價值都比較高。而且價格相對較低,長遠的抗跌能力較強。市中心已經有住房者可以作為第二居所的選擇,同時實現資產配置優化。

最後再強調一下量力而行,特別是準確評估自己的收入穩定度,目前可不是透支財力的好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