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豎筆,當如鶴立!

曹植《洛神賦》有句雲:“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

”文學文本中洛神的絕世風華即便在畫中聖手顧愷之的無上神品《洛神賦圖》中也難以曲盡其妙,“竦輕軀以鶴立”的仙姿逸態又如何畫得出呢?


想想鶴立的樣子,一條細勁的腿,硬挺挺地支撐起整個身軀,鶴足是那麼堅實地扣著地面,穩如泰山,堅如磐石,卻又是極鬆弛、極優雅的,好像不著力似的悠閒的樣子,似乎隨時都可以飄飄輕舉。


王羲之:豎筆,當如鶴立!


在這時,也許,書法比繪畫更能做到“寫實”,王羲之就寫得出“竦輕軀以鶴立”的最微妙的神味,勾魂攝魄,精警動人。


王羲之行書中上下結構或獨體字以豎畫末筆收束者,其豎畫用筆依傳統書學術語來講有懸針、垂露之別。


懸針豎漸行漸輕,收鋒時攏毫抽提;垂露豎勒筆直下,收鋒時戛然頓止,比照一下神龍本《蘭亭序》與《聖教序集王》中的兩個“年”字,懸針、垂露兩種筆勢的各自特點就鮮明地呈現出來:前者以柔婉勝,而後者以剛直勝,屬於“竦輕軀以鶴立”形態的字例皆屬後者。


王羲之:豎筆,當如鶴立!

左:馮承素摹本《蘭亭序》“年”字

右:懷仁集王字《聖教序》“年”字


其實,用“垂露”來形容這樣勒筆直下,收鋒時戛然頓止的豎畫並不十分貼切。“垂露”的意象總嫌太婉約舒緩了些,傳達不出此類豎畫斬截明快的特殊節奏。


《集王聖教序》“帝”、“罕”、“常”、“鼻”、“峰”諸字的“鶴立”豎畫或直或側,或短或長,體勢變化多樣,而其風清骨峻的神氣則是一以貫之的。


王羲之:豎筆,當如鶴立!

王羲之:豎筆,當如鶴立!

王羲之:豎筆,當如鶴立!

王羲之:豎筆,當如鶴立!

王羲之:豎筆,當如鶴立!


王獻之《思戀帖》的“奉”字也取“鶴立”勢,比之王羲之寫的“奉”字,優雅鬆弛的韻味甚或過之,但在強力支撐的內在張力和爆發力方面可就差得遠了。


王羲之:豎筆,當如鶴立!

王羲之:豎筆,當如鶴立!

上:王獻之《思戀帖》“奉”字

右:王羲之《何如帖》“奉”字


相比之下,“小王”的鶴是閒雲野鶴,“大王”的鶴是排空鳴鶴。無論如何,僅就“鶴立”感覺的純正地道而論,“大王”的勝出是沒問題的。


“二王”之後,對“鶴立”筆勢最有心得的行書大家首推米芾,《蜀素帖》“牽”、“畢”、“帶”諸字的豎畫直勒輕重緩急的處理甚至比“二王”還要更加細膩多變,只是仍脫不了炫技的習氣。


王羲之:豎筆,當如鶴立!

王羲之:豎筆,當如鶴立!

王羲之:豎筆,當如鶴立!


《蜀素帖》所錄米芾所作的不甚高明的擬古詩有句雲:“鶴疑縮勁還”,米字的“鶴立”也是這樣的,欠著從容的風致,這也是客觀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