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的古遺址

古厭次遺址

德州的古遺址


厭次古城在今陵縣神頭鎮西一公里,北依篤馬河,南臨厭次河,連綿起伏的漢墓群分佈在篤馬河北岸,東方朔墓、祠坐落在它的周圍。傳說,秦始皇稱帝后巡幸天下至此,見神頭一帶曉氣繚繞,問方士知為天子氣,非常震驚,認為自己已是天子,豈能再出天子。遂在此置厭次縣,意在壓住天子氣。1978年文物普查,神頭鎮先後發現並收集出土文物有佛龕、漢陶罐、耳杯、銅鈁、王莽貨幣“大黃布千”“漢五銖”等文物30餘種。後石莊以南斷崖處有大量的陶片瓦礫,有明顯的灰土層,“大黃布千”、漢陶罐就是在此發現的。為此,把這一帶定為古厭次遺址,漢代是陵縣歷史上的繁榮期,漢遺址分佈較廣,出土的漢代文物也較多。於集的徐莊、滋鎮的沙王村也曾先後發現漢遺址,僅徐莊就曾三次出土過窖藏“漢五銖”和王莽新朝的“貨泉”“大泉五十”及“漢半兩”。在沙王村群眾稱為瓦古寨處,分佈著大量的早期陶片和漢墓,並出土了陶缸、陶灶、陶鴿、耳杯等古器。

唐平原郡故城牆遺址

德州的古遺址

唐平原郡故城即現在陵縣城。唐平原郡故城牆遺址系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人俗稱唐城牆,是唐天寶十二年(753年)顏真卿做平原郡太守時,為防安祿山的叛亂而修建的。當時夯土築成三道城牆,堅固寬厚,易守難攻,城上修築有樓、櫓、女兒牆、炮臺等。牆高約五丈,上寬約二丈,周長20裡,三城環繞,渾然一體,氣勢壯觀。在當時修建的三道城牆中唯二道城尚存兩段,一段在人民公園南側,另一段在縣城西北隅,均呈拐角型,前者長約100米,後者長約400米。據到陵縣考察過的有關專家介紹,國內留存至今的土城牆極為罕見。

德州宋元瓷窯遺址

德州宋元瓷窯遺址坐落於德州市原州城內西北隅一帶。出土的瓷器中多系淺藍釉和白釉,兼有三彩。種類繁多,以碗居首。蒐集到的計達六種之多。

關於窯址年代,該地出土的銅錢,最晚是宋徽宗時期的“崇寧通寶”。瓷器上繪有豔麗的紅、綠、黃彩,屬二次燒製的釉下彩,這類工藝稱為“宋加彩”。在部分瓷器底部雖燒製有“泰和”“正大”等年號,故仍稱其為“宋元瓷窯遺址”。

2006年7月,德州方向機廠拆遷時,在院內地下2米處發現一座早年廢棄的瓷窯。該窯為磚室結構,南北走向,呈橢圓形。由於多年在窯址上從事生產勞動和修建建築,窯址已有一定程度的損毀。發現了保存完整的宋、金、元、明四朝窯基和灰坑紅燒土層一處,以及各種窯具、瓷器殘片、窯磚等。從窯址出土的瓷器種類看,主要有定窯、磁州窯(宋、金五彩)、鈞窯、龍泉窯、耀州窯、明代早期青花瓷等。採集到大量宋元時期瓷盤、瓷碗、畫花瓷枕以及加彩瓷人、執壺、瓷藍等器物。出土瓷片白釉較多,胎質堅硬,厚薄均勻,共出土有價值文物258件。在清理過程中,還出土了多枚鏽蝕嚴重的銅錢,其中有一枚宋代紹聖元寶。根據窯室形制和出土器物及殘存現狀判斷,該窯是一座早年廢棄的宋元時期的瓷窯,也是首次在德州境內發現宋元時期的瓷窯。

德州的古遺址

德州瓷窯址的發現填補了德州地區陶瓷發展研究史上的空白,證明了德州早在宋元時期制瓷業就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輝煌時期。通過對出土瓷器的對比看出,德州古瓷窯是宋元時期十分重要的瓷窯之一。所出土的宋代定窯乳白釉瓷,瓷質如玉、溼潤柔和、胎質細膩、胎薄精巧、紋飾以素白瓷和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為主。到了金代,工藝水平繼續提高,特別是五彩瓷人物塑像等瓷器創造了當時彩瓷技術的最高水平,為研究我國北方陶瓷燒造工藝、窯系分佈和延續狀況,以及運河兩岸經濟文化的發展、城市變遷歷程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明代德州磚窯遺址

明代德州磚窯址在城南(今黃河涯鎮)窯上和伙房村一帶。此磚窯建於明洪武系官窯。據1935年,《德縣誌》載:“洪武三十年,築衛城磚不足,於城南開窯燒磚。今窯上、伙房二村其故址也。”《德州地名志》載:“明洪武年間,德州建城,在此建窯燒磚,形成村落,故名窯上,”“此地系燒磚工人伙房,故名伙房,”“燒磚工人在此聚集,故名齊莊。”


德州的古遺址


另據《德州志》記載:“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在今德城區南黃河涯伙房、窯上村一帶設窯燒磚截斷大運河一段河彎,修築完成了德州衛城。永樂九年(1411年),(德州)州治自運河河西遷至德州衛城內。”現黃河涯的窯上、前倉、伙房等遺址均為“洪武三十年磚不足於城南開窯燒磚”時留下的故址。

德州磚窯系群體窯,窯址範圍南北長約1200米,東西寬約500米,佔地面積900畝,共有磚窯72座。因年代已久,現大部分窯室已毀壞,僅伙房村北尚存殘窯17座,均系原形柴窯。燒製成的磚有方形、長方形兩種,均系灰藍色。方形磚邊長46釐米,厚10釐米;長方形磚長46釐米,寬23釐米,厚10釐米。磚分素磚和印鑑磚兩種。印鑑磚鐫於磚側,現存有“明成化十七年四月××日德州窯造”“明成化十八年德州窯造”“明正德十年德州窯造”等成磚原物。當時燒磚相當講究,燒磚用土選好後,用篩子粗過一遍,細過一遍,再入濾泥池過濾,濾出的泥用腳踩熟後才能製坯,所以,燒製成的磚表面細膩,質地堅硬。德州磚窯除供應本地建城用磚外,還大量供應北京用磚。《明史》載有:“建故宮有德州窯制磚。”《文物天地》雜誌上曾載文說,在古長城上發現有“德州窯制”青磚。

德州的古遺址

明代德州十二連城遺蹟

德州十二連城俗稱十二連營,址在今德城區天衢街道辦事處境內。據1935年《德縣誌》記載:“德州城北二里許,土壘十二所,周方數里,綿亙連峙”,即十二連城也。

德州的古遺址


元末明初,戰爭頻繁,政局動盪不安。明太祖平定天下的第三年,實行分封制,以二十四子分封諸王,慎固邊防,翼衛朝廷。其中太祖的第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而據北平天險,有精兵10萬,並“節制沿邊士馬”(《明史·成祖本紀》),地位顯赫,權傾一時,對朝廷集權統治威脅最大。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病逝。已故皇太子朱標之子朱允炆即位,改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此時,功高權重的燕王朱棣已成為明廷最大的心腹之患。燕王自恃馬強兵重,對新繼位的建文帝屢有不恭之舉,數不從帝命,其謀僭皇位之心已久,其他諸王亦“以尊屬擁重兵,多不法”(《明史·成祖本紀》)。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扶國家”為號召,公開舉兵反叛朝廷。自此,長達近4年的“靖難之役”在德州區域拉開了序幕,“十二連城在城北十里,明建文元年李景隆將兵五十萬眾討燕(燕王朱棣),都督韓觀築十二連城以護北廠倉儲。”這場戰爭,最後以燕軍大勝,明軍大敗,建文帝及其後妃自焚於皇宮而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