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濫好人”的四大特徵,你中招了嗎?

問你一個問題,在生活中你是一個濫好人嘛?總是過多的為別人著想,忽視自己的利益,不會拒絕別人,已經成為了人際交往當中的習慣,別人會覺得這樣的人很高尚,他們有時候也會覺得自己很神聖,但人際交往是需要平衡的,有付出就應該有收穫,如果只是一味的付出,時間長了,心裡自然就會覺得不平衡,進而產生自責和挫敗感,濫好人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

心理學:“濫好人”的四大特徵,你中招了嗎?


形成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同理心過於發達,同理心就是一種換位思考的能力,同理心過於發達固然能夠體驗到更多的快樂,但也會體驗到更多的悲苦,因為感同身受他人的哀求便會像哭聲一樣砸在自己的心尖上。

第二點,將嬰兒期的自戀帶到了成人之後的生活中,以為一切都與自己有關,一切都由自己負責,大包大攬,來者不拒式的好人行為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定程度的自我中心。

心理學:“濫好人”的四大特徵,你中招了嗎?


第三點,自我界限不清晰,將太多他人納入了自我概念的範疇之中,所以跟濫好人一起生活會很累,他們的連帶關係太多,一個人的背後站立著一籮筐的社群關係,就連表叔的外甥的兒子的鄰居,他們也會認為這是自我意識當中有義務去幫著自己人。


第四點,讓好人在潛意識裡是自卑的,認為別人讓自己幫忙是瞧得起自己,害怕一旦拒絕就會顯示自己能力不足,或者會被群體所拋棄,別人的求助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是它們治療自我,無價值感的藥方,當然這與第二點並不矛盾,因為自卑是伴隨著自大而來的。


那麼怎樣避免成為一個濫好人呢?你可以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是他人的讚賞與認可,餵養了你助人的熱情,那麼如果去掉那些讚賞與認可之後,你是否仍然會有形式的動力呢,為何不脫去那些目光在自我的意志當中塑造出真實的模樣呢?

心理學:“濫好人”的四大特徵,你中招了嗎?


如果你總是在大聲地宣告自己的善解人意,不如偶爾也不住助人一回,像盲人的碗裡輕聲地偷取一枚硬幣吧,他們看不見,我不知道你的存在,可是你的心會知道你做了件好事,如果你總是不問緣由的,就攬下所有的事情,不如偶爾也拒絕一些不必要的幫忙,事事物物歸原位法,把他人的事情還給他人,自己的事情留給自己,當你愈佳適應去扮演一個好人的角色,你就只能依靠別人的目光來確立自己的存在,所以要記住做你想成為的自己,而不是他人想看到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