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想飛的鋼琴少年》和《天才少女》,解讀兩位天才孩子的異同

對於天才,誰都心嚮往之。當然,我也不例外。可是自我觀看了瑞士電影 《想飛的鋼琴少年》,我才知道智商超群也不一定是好事,就像《想飛的鋼琴少年》中的維特那是深有體會。《想飛的鋼琴少年》講述的是,少年維特從小具有驚人的音樂天賦,父母逼迫他日夜苦練鋼琴,令維特備受煎熬。無法忍受的他在一次“意外”墜樓後,假裝智力受損,迴歸到普通人的生活。

從《想飛的鋼琴少年》和《天才少女》,解讀兩位天才孩子的異同

無獨有偶,美國電影《天才少女》與《想飛的鋼琴少年》在劇情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天才少女》講述的是小女孩瑪麗從小擁有極高的數學天賦,在舅舅弗蘭克的教育下,每天都快樂無比。外婆伊芙琳為了不讓瑪麗天賦浪費,與弗蘭克上演了爭奪瑪麗撫養權的故事。

從《想飛的鋼琴少年》和《天才少女》,解讀兩位天才孩子的異同

既然維特和瑪麗同樣都是天才,同樣都有著一段不快樂的經歷,那麼這兩位天才孩子在某些方面肯定有著相似點和不同點。今天,我就以維特和瑪麗兩位天才孩子為例,來解讀他們之間的異同。

01、維特與瑪麗之間的相似之處

雖然兩部電影來自於不同的國家,但是同為天才的維特和瑪麗都會因著自身驚人的天賦感到苦惱。那麼透過電影對兩位主角的人物塑造,我從兩位天才孩子的身上發現了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從《想飛的鋼琴少年》和《天才少女》,解讀兩位天才孩子的異同

①、兩個孩子都在某一領域有著驚人的天賦

先從《想飛的鋼琴少年》中的維特說起。6歲的維特在一次家庭聚會時,父母讓他在賓客們面前展示了自己驚人的鋼琴天賦,獲得了所有賓客的高度稱讚。維特父母更是感受了前所未有的得意,他們一致認為,需要給孩子壓力,沒有壓力就不會成功。從那以後,年僅6歲的維特便邁上了日夜苦練鋼琴的困境之路。

《天才少女》中的瑪麗則是繼承了母親黛安的天才基因,從小便擁有超高的數學才能。剛進入學校時,7歲的瑪麗就將自己的數學才能在老師面前展示得淋漓盡致。正是因為瑪麗的“自我暴露”,才讓外婆伊芙琳找到她與舅舅弗蘭克的行蹤,從而打破他們原本寧靜的生活。

在我看來,驚人的天賦確實能讓一個孩子,收穫到前所未有的滿足感和榮譽感,這是每個父母都夢寐以求的事情。然而有時候驚人的天賦帶給孩子的也不盡是好事,例如伴隨著父母或者高強度的培訓下,孩子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完成心理上的反彈,讓孩子陷入心理上的困境。所以說,孩子天賦異稟,作為父母應該做的是,用著正確的教育方法,去培養孩子,而不是隻給壓力。

正如羅曼羅蘭在《歌德與貝多芬》一書中說到:

天才的弱點並不少於普通人,也許更多一些。

從《想飛的鋼琴少年》和《天才少女》,解讀兩位天才孩子的異同

②、兩位孩子都具有敏感心理

在影片《天才少女》中,舅舅弗蘭克與外婆伊芙琳為了爭奪瑪麗的撫養權對簿公堂。伊芙琳為了贏得官司不擇手段,她讓瑪麗所謂的父親到法庭作證,要求奪回瑪麗的撫養權。可是當瑪麗知道了自己的父親並不是真心想要她的時候,她卻顯得非常傷心和敏感,並告訴弗蘭克,自己就是一個沒人要的孩子。

而在《想飛的鋼琴少年》劇情中,少年維特十分敏感。父母逼迫他日夜苦練鋼琴,讓他非常煎熬。有時候,維特用望遠鏡環視周圍,他發現自己只不過是父母炫耀的工具而已。於是他便一度陷入痛苦之中,無法自拔。因此維特便在一次“意外”墜樓中,假裝自己的智力下降到了普通人。可以說維特在成為普通人之後,他享受到了自己想要的快樂。

在我看來,影片中的維特和瑪麗雖然擁有著超強的智商,在同齡人之間可以說是神的存在。但是他們的內心都非常敏感,甚至享受不到一個普通孩子的快樂。他們身邊只要發生一點小事情,便會愛鑽牛角尖,使自己陷入另一種心理困境。然而那些很小的事情,在普通孩子的心裡,也許只是一場遊戲而已,鬱悶一下便會過去。

英國詩人約翰·德萊頓曾說:

從天才到瘋子,僅有一步之遙

從《想飛的鋼琴少年》和《天才少女》,解讀兩位天才孩子的異同

③、兩個孩子在電影后半段都是不快樂的

天才少女瑪麗從小就失去了父母的疼愛。自從母親黛安自殺去世後,她便跟著舅舅弗蘭克一起居住。在弗蘭克的心裡,瑪麗就是一名普通而又平凡的女孩子,他只想瑪麗不要重蹈母親覆轍,好好享受一個普通孩子的人生。直到外婆伊芙琳的出現,瑪麗明顯感覺痛苦比快樂更多。

影片中,少年維特雖然有著父母的愛和關懷,但是那種愛確實控制的愛,他並沒有感受到快樂。唯一讓他感到快樂的卻是年邁的爺爺,而父母千方百計阻止他和爺爺的見面,直接斬斷了維特的快樂源泉。

在我看來,拋開維特和瑪麗的天才身份,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們都只是孩子。既然是孩子,就應該享受到童年的歡樂和趣味。如果一個孩子連美好的童年都沒有,那麼他們的人生註定是不完美的人生,無論他們是不是天才。很顯然,維特和瑪麗在電影后半段,他們都是不快樂的,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活不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塞-約翰遜曾說:

允許孩子們以他們自己的方式獲得快樂,難道還有比這更好的方法?

從《想飛的鋼琴少年》和《天才少女》,解讀兩位天才孩子的異同

02、維特和瑪麗的不同之處

維特和瑪麗並不是同一個人,我們只是將他們身上具有的共性聯繫在一起。那麼作為不同人之間,他們肯定在某些方面有著不同之處。在我看來,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瑪麗具有超強的同理心和正義感,而維特卻具有早戀的傾向

影片《天才少女》中的瑪麗在進入霍華德學校之後,就顯得與其他孩子有著很大的不同。有一次坐校車去上課時,一名小男孩手捧著自己搭建的玩具動物模型,卻被另一個12歲的男孩伸腳將他絆倒。年僅7歲的瑪麗看到後,便為小男孩打抱不平,將12歲男孩打出了鼻血。而後在課堂上,瑪麗還讓傷心失望的小男孩找回了自尊,臉上重新掛上了笑容。

在《 想飛的鋼琴少年》中,維特雖然年僅只有12歲,但是他卻擁有超越同齡人的成熟。他在去超市購買音樂DVD時,意外認識一個比她大7年的女孩。他看女孩的眼神含情脈脈,充滿著渴望。後來,維特在一家高級餐廳約見了女孩,並向她進行了表白。

仔細想想,瑪麗和維特所具有的品質和特點,並不會給他們帶來多大的壞處,這也恰恰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天賦超群的孩子,他們註定也有著普通人的情感、品質和特徵。而作為父母來說,在教育天才孩子的時候,更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心理品質和情緒,而不是緊緊侷限於施加壓力。

從《想飛的鋼琴少年》和《天才少女》,解讀兩位天才孩子的異同

其次、維特擁有父母的愛,但是那些愛卻是枷鎖。瑪麗卻是被外婆當做彌補缺憾的工具

少年維特的父母知道了維特智商高達180,除了高興和滿足之外,表現出來的全是要給維特施加壓力,好好培養他,並沒有真正在乎維特的感受。父母逼迫維特整日除了練琴,就是練琴,他甚至連一個知心的朋友都沒有。

對於維特來說,父母的愛只是鎖住他自由的枷鎖。

外婆伊芙琳擁有了瑪麗的探視權之後,便將瑪麗接去住了幾天。瑪麗與外婆相處的幾天,除了享受到了外婆給予的優越物質條件,還有就是外婆的冷酷、嚴肅,以及外婆在她腦海中灌輸的成名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瑪麗只是被外婆當做彌補缺憾的工具而已。

從《想飛的鋼琴少年》和《天才少女》,解讀兩位天才孩子的異同

03、《天才少女》和《想飛的鋼琴少年》兩部電影背後隱喻的教育方式

在兩部影片中,能夠讓維特和瑪麗開心快樂,都不是父母,而是另有其人——爺爺和舅舅弗蘭克。其實,這一切都與兩位長者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在我看來,爺爺和舅舅讓孩子感受到快樂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a、維特爺爺將成長的主動權讓維特自己掌握

《想飛的鋼琴少年》劇情的後半段,維特一直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將來他該從事什麼行業。他想了很久,並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於是他跑去問爺爺,爺爺告訴他如果下不決心,那就捨棄一些東西。後來維特捨棄了自己的天賦——音樂。

在我看來,很多父母都會認為孩子年紀小,並不懂事。如果讓孩子自己選擇成長的道路,他們肯定會偏離自己的發展軌跡。其實有時候,父母學會放手,給孩子自由,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愛。這種愛無非就是多些擔心而已,只需要在孩子發生偏離的時候,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孩子重新進入自己預定的軌跡。

正如維特爺爺一樣,他將成長的主動權讓維特自己掌握。維特放棄了音樂,試圖在其他領域發展。到最後他才發現原來自己對音樂是真正的熱愛,並重新拾起了鋼琴之夢。相比維特父母的教育方式——控制性教育,實際產生的效果更加能夠讓人接受。

從《想飛的鋼琴少年》和《天才少女》,解讀兩位天才孩子的異同

b、舅舅弗蘭克深愛著瑪麗,他主張真正的愛就是讓瑪麗感受到同齡人的快樂

在影片《天才少女》中,舅舅弗蘭克拒絕天賦超群的瑪麗,走上黛安的舊路,除了枯燥無味的研究,就從來沒有享受為人的快樂。弗蘭克將瑪麗送入普通學校,接受普通人的教育,避免瑪麗過早的陷入痛苦的數學研究中,他唯一的目的就是讓瑪麗如同一個正常人生活,感受到生活的快樂。

在我看來,縱然是天才,也需要感受到快樂,感受到生活的韻味。如果沒有快樂的支撐,那麼瑪麗肯定會走向母親黛安自殺的舊路。其實,這也是弗蘭克一直堅持不讓母親伊芙琳培養瑪麗的原因。

我記得在電影《海蒂和爺爺》中,海蒂雖然貧窮,但在爺爺的陪伴下,她比家庭條件的克拉拉更加快樂。其中的原因就是克拉拉父親只給了優越的物質條件,並沒有讓她感受到生活的快樂。所以說,家庭教育中讓孩子感受到快樂,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從《想飛的鋼琴少年》和《天才少女》,解讀兩位天才孩子的異同

04、基於《天才少女》和《想飛的鋼琴少年》這兩部電影,對我們產生的教育啟迪

兩部影片的背後,結局都是樂觀的。兩個孩子都隨著家人的覺醒,對他們逐漸的放手,讓他們慢慢找準了自己人生的定位。那麼迴歸到現實生活,我認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①、無論孩子聰明與否,我們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孩子,並給孩子始終如一的愛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成長,這期間始終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很多父母總認為孩子聰明,就應該多花一些心思;孩子不聰明,就對他們的學習不管不顧,分數高低都無所謂。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作為父母應該始終如一的在孩子教育的過程,多花精力與時間,無論孩子是否聰明,我們都應該不放棄。

我記得在電影《墊底辣妹》中的沙耶加一開始成績並不好,而且還頑劣成性,將自己打扮成一個“社會人”。沙耶加的母親並沒有因為孩子成績差,就放棄對她的教育,始終如一的相信她、鼓勵她。最終沙耶加在母親愛的感染下,終於成長了起來。

在我看來,每一個孩子都有著不同,包括智力、性格、特長等方面。正是因為這些不同,作為父母應該時刻記住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我們都放棄了他們,誰還會來重視他們?也許正是因為我們的不放棄和對孩子的愛,會讓孩子一步步醒悟過來,並真正的學會成長。

從《想飛的鋼琴少年》和《天才少女》,解讀兩位天才孩子的異同

②、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是學會成就孩子的個性

我記得前不久上映的電影《囧媽》中的徐伊萬,從小便沒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更在媽媽盧小花的控制性教育下,丟失了自己的個性。人到中年的徐伊萬將媽媽的控制慾帶到了自己的婚姻,處處想要改變自己的妻子。結果妻子無法忍受,選擇跟徐伊萬離婚。

著名心理專家郝濱先生認為:

所謂個性,就是可界定為個體思想、情緒、價值觀、信念、感知、行為與態度之總稱

換句話說,每一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成長個性。作為父母不應該利用自己的控制性教育,對孩子的個性進行過分的打壓,迫使孩子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我們只需要給孩子創造適合他們發展的環境,讓孩子成為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結束語:

《天才少女》和《想飛的鋼琴少年》這兩部電影,是從不同的人物視角來傳輸不同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因此我們重視的不能侷限於電影的故事本身,更應該從故事的劇情中看清維特爺爺和舅舅弗蘭克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的路途本就任重道遠,我們只要善於去摸索、去嘗試,終究會找到對孩子有利的教育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