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地球深部進軍!

向地球深部進軍!
向地球深部進軍!

好奇是人類最偉大的讚歌

我們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

向地球深部進軍!

1960年,華爾什和畢卡德乘坐“曲斯特號”

潛入最大深度為11000米左右的馬裡亞納海溝

向地球深部進軍!

1961年尤里·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

俯瞰地球全貌

我們已然實現了上天、入海

但下地仍是困擾人類的一大未決難題

地心爭奪戰

01

自工業時代起,縱觀世界大國,紛紛開展各項深地探測計劃,繼太空軍備競賽後,深地探測儼然已成為了當下前瞻性戰略目標點。

地下空間、深部礦產、油氣資源、地熱資源、地震監測等,無一不是與國家、軍事、民生緊密相關,直至今日,地心爭奪戰已進入到白熱化的階段。

向地球深部進軍!

美蘇最早吹響了這場競賽的哨聲,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展開了關於深地探測的軍備競賽,誰先鑽井達到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地殼與上地幔的分界面),就能拔得這場競賽的頭籌。

向地球深部進軍!

1961年,美國開始實施“莫霍面計劃”,第二年,蘇聯也提出了“莫霍鑽探計劃”。

但好景不長,由於鑽探計劃的實際花費和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遠超想象,美國於1966年停止了該計劃,而前蘇聯位於科拉半島的鑽探卻持續進行著,直到1994年停鑽。

其中的SG-3鑽孔創下了12262米的記錄,雖然相比於地殼厚度顯得微不足道,但這已經是20世紀人類力所能及的最大鑽井深度。

直到2011年俄羅斯庫頁島的Odoptu OP-11斜井,完鑽深度12345米,垂深1784m,比科拉鑽井長83米,但科拉仍為世界最深鑽井。

向地球深部進軍!

世界各國主要深部探測計劃(2013)

中國—深地計劃

02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

向地球深部進軍!

結合國家發展需要,我國在2017年提出了“深地計劃”,該計劃由中國地震局牽頭,聯合多個科研單位共同攻關。

以“透視地球、深掘資源、擴展空間”為三大目標,結合多學科交叉融合,立志服務於國家,造福於民生。

地心進軍

03 城市地下空間(0-300米)

目前國家發展以一線城市輻射二、三線城市,人口高密度湧向一線大都市,城市高速發展導致地面可用資源空間快速減少。

而地下空間的利用與開發,地鐵、綜合管廊、地下商業等,作為向深部進軍的前哨站,對穩定城市經濟、促進產業動能有重要作用。

向地球深部進軍!

我國於2017年發佈了《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對地下空間的功能類型詳細分類,以地下管廊為例,將原本一條條單獨鋪設的線纜管線集中起來,統一置於新建的地下管廊之中。

可以使大量懸空“蜘蛛網”式電線集中收納管理,不僅美觀,而且配合上攝像頭實時監控、溫溼度控制、有毒有害氣體控制、煙感探測感應等科技設備加持,相比於地面複雜環境,大大提高了城市線纜的安全性。

向地球深部進軍!向地球深部進軍!

日本首都圈外郭放水路排水設施

再比如地下排水設施的建設,我國部分城市基礎建設設施不足,面臨連續強降雨時便會出現“水淹龍王廟”的尷尬境地。

而日本東京花費20億美元建設的“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可以成為地下城市排水系統的楷模,每秒排水量可達7000立方英尺,這是什麼概念呢?

僅需12秒,便可排空一個奧運會泳池的水量。

地熱資源(500-6000米)

讓我們繼續向地心探索,地核溫度約為6000℃,地殼溫度約為1000℃,故隨著鑽進深度的增加,地層溫度也在連續上升,目前世界平均地溫梯度約為1-3℃/百米。

將這些地熱資源合理利用起來,是深地工程的另一個攻關項目,首先,針對地熱資源不同溫度,其用途各異

向地球深部進軍!

如上表所示,針對一些高溫地熱資源,可用來發電、供暖,所以地熱資源也是一種清潔能源,具有極高的經濟、環境效益。

向地球深部進軍!

羊八井地熱電站

我國針對地熱資源非常重視,在發電,採暖、養殖、旅遊等方面應用廣泛。

如著名的羊八井地熱田,就是我國建設的第一座地熱電站。在冬季枯水條件下,地熱發電的優勢顯現,最高地熱發電量可佔拉薩總電量的60%。

向地球深部進軍!向地球深部進軍!

北京通州地熱水煮雞蛋

另外,在國家號召節能減排的政策下,北方冬季的煤炭採暖成為了“藍天計劃”的絆腳石,而地熱資源的合理利用就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

以北京通州為例,目前已有多口高溫、大水量地熱井,部分高達92℃,將雞蛋放在深地抽取的地熱水中,數分鐘後便能煮熟。

經過相關專家測算,若將通州西集地區的地熱資源合理利用,可供300萬平方米建築採暖加熱。

深地原位實驗室(>2000米)

在工程領域中,原位實驗往往最能代表工區真實的地質環境與特徵。

雖然在實驗室通過高溫高壓反應釜可以一定程度上模擬深度環境,但由於尺寸效應的存在,實驗室尺度的岩石樣品並不能代表真實的地層物性,若能獲得深地原位實驗數據。

對我國深地空間的開發利用,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另外,深地的特徵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屏蔽地面射線的干擾,可以在此進行一系列高精尖的粒子、天體物理課題研究,建設我國自主的深地原位實驗室勢在必行。

向地球深部進軍!向地球深部進軍!

2010年,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在四川雅礱江正式揭牌使用,該實驗室上覆岩層厚度約2400米,是目前世界上覆蓋最深的實驗室,也是是世界一流的低輻射研究平臺。

地下如此深的地方几乎沒有什麼微粒可以進入,不像在地面上它們無孔不入。

如果擺脫了粒子,像電子、μ子、π介子等等,就可以探尋物理學的未解之謎,尋找極其罕見的物質。

比如可以輕易穿透山脈的粒子,還可以解釋太空中遍在的暗物質的成分是什麼,或者為什麼宇宙中存在的物質遠遠多於居於平等地位的反物質。

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先後進駐,開展“暗物質”的科研攻關,目前已經在此平臺上取得喜人成果,將暗物質直接探測靈敏度提高到目前國際最高水平。

超深井鑽探技術(>8000米)

超深鑽技術一直是制約深地探測的關鍵所在,隨著埋深增加,高溫、高地應力給套管和鑽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要知道前文所述的科拉半島鑽井(12226米)的最後226米是用了整整10年才掘進完成的,構造錯動會使套管擠壓變形,甚至發生錯斷,有可能使鑽進工作前功盡棄。

向地球深部進軍!

而超深鑽技術又是油氣、礦產資源探測的前提,掌握該技術就是掌握資源發展的關鍵一步,我國雖起步較晚,但目前已趕上深鑽的第一梯隊。

如2019年2月,順北油氣田順北鷹1井,完鑽井深8588米,該鑽井施工過程中,受塔里木盆地斷裂運動影響,再加之高溫高壓的地層特徵和極大的摩阻扭矩,故井眼軌跡極難控制,研究人員打趣說到,“在8000米深度下,鑽具軟的像麵條”。

但最終還是突破各個技術難題,成功完鑽,創亞洲陸上鑽井最深紀錄!

向地球深部進軍!

到這裡,已經是人類目前進軍地心的前沿戰場了,但我們真的成功了嗎?

未來展望

04

即便目前最深的鑽井,跟地殼的厚度比起來也只是九牛一毛。

所以,我們尚處於“向地球深部進軍”的起步階段,仍有一系列難題亟待解決。

向地球深部進軍!

像電影《地心歷險記》那樣,深入到地幔、地核中,真正意義上做到透視地球,或許還需要數十年、數百年的時間。

但這已不是某個國家的任務,而需要全人類的通力合作,打造命運共同體,共同解讀地球的秘密。

美編:杜欣雨

校對:李玉鈐

向地球深部進軍!
向地球深部進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