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穩脫貧 扶貧扶志扶孝心

(通訊員:黃才友)扶貧扶志扶孝心,真情溫暖全家人。他自強不息、克難奮進,通過精準扶貧不僅扶了智,還扶起了志氣和“孝心”,已由穩定脫貧轉化為人們傳頌的“孝道扶貧”;他多年如一日,五尺漢子變身全職太太,在家用心孝敬兩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照顧一名精神殘疾的兒子,實現了脫貧與精神的“雙贏”,他就是安康市漢濱區天池村脫貧戶汪洋,有人稱他“老汪”。

筆者到老汪家發現:老汪並不老,看上去中年模樣,略顯憔悴,但充滿自信,其全家共6口人,曾居住在大山溝裡,因交通條件不便,全靠種地、務工為生,加之大兒子患二級精神殘疾,母親患有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腦血管後遺症,現已偏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庭一度陷入困境!自2014年國家實施精準扶貧後,老汪因交通條件落後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地政府為他安排了異地扶貧搬遷政策,於2019年度搬至安康市恆口示範區(實驗區)雷河社區,住房有了安全保障,同時享受著殘疾人補貼、慢病簽約服務、產業獎補等後續幫扶政策,讓老汪家有了穩定脫貧的保障。

勤勞務實的老汪在扶貧政策的激勵下,意氣奮發、志氣倍增,很快瞅準了致富的路子,可就在關鍵時候遇上了挫折:2017年下半年,遠在漢中市鎮巴縣吊鐘村的岳父去世,其家中唯一的兒子下落不明,剩下言語殘疾(啞巴)的岳母無人照顧。老汪在徵的當地政府同意後,毫不猶豫將岳母接到了自己身邊贍養。家中本身就有一個重病母親和一個殘疾兒子,加上岳母三個病患在家。老汪為孝敬好兩位老人、照顧一個殘疾兒子,擔心妻子身體吃不消,安排另外兩個兒子和妻子外出務工,自己在家充當全職太太,堅持每天給癱瘓母親洗漱、護理大、小便,給三個殘疾人洗衣、做飯,安排就醫服藥、生活起居,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老汪用真心詮釋著人間孝道、用行動抒發著無私大愛。

如今,脫貧攻堅“四個不摘”加上幫扶幹部始終堅持“三送”上門(送服務、送政策、送健康)服務,給老汪吃了”定心丸”,讓他對持續永久脫貧信心百倍。但筆者從老汪的眼神中看出了心事:隨著老汪肩上的擔子逐漸加重,他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雖然家中有三人在外務工、國家脫貧不脫政策,從表面上看收入不成問題,但存在的變數較多。兩位殘疾病患老人身體每況愈下,病情持續加重可能性較大,隨之帶來的醫療費用不可估算;兩個孩子均未成家立業,目前只有一套106平方米住房;勞累奔波的老汪已年滿51週歲,身體也逐漸開始走下坡……

儘管如此不幸的家庭,老汪從無半點怨言,始終勇敢面對。曾有人問他“你一個大男人呆在家裡伺候兩個老的、照顧一個小的咋划得來嘛?尤其是丈母孃管她做啥,不有政府嗎?你們的家庭將來咋的喲……”。他總是認真的說:“無論怎樣,孝敬父母天經地義,是我應盡的義務,生了一個殘疾孩子,不能讓他吃虧,影響社會,也是我的義務;我非常感謝黨和政府,不僅解決了我一家的住房問題,特別是通過扶貧給了我致富的信心和克服困難的志氣,我已經脫貧了,現在要盡好孝道,決不能因任何原因而返貧,給社會增添負擔,也絕不會向命運低頭,一定會自強不息,刻苦努力,在孝敬老人、照顧家人的問題上不打任何折扣、不找任何理由,只希望得到社會的關注、在政策範圍內,得到政府更多的幫助,自己會竭盡全力讓自己的小康路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百善孝為先,扶貧先扶“孝”,孝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扶貧力量,弘揚孝道文化是實現貧困老人脫貧的根本,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堅持物質幫扶與精神幫扶同在,扶貧與扶德共進,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法治意識引導,激發子女養老意願,力求實現貧困老人物質、精神“雙脫貧”是扶貧工作的重點之一。貧困戶汪洋由家庭生活脫貧轉向孝道脫貧,真心贍養病患老人,盡善敬孝、大愛無私,不僅溫暖了全家,也溫暖了社會,是對脫貧攻堅成果的昇華,為脫貧攻堅豎起了一面旗幟,值得讚揚和傳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