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樂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文/榮媽

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樂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寫道:“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們親切而敬佩的微笑”。

這大概就是對蘇東坡最好的詮釋。

蘇軾二十歲中進士,可謂少年得志。然而進入中年以後,從北到南,卻是接二連三的被貶,直到被貶到遙遠的海南島。

就是這樣跌宕起伏,四海飄零的一生,卻被蘇軾過得有模有樣,有滋有味。

無論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中,他始終積極樂觀,保持一顆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

這份豁達和修養,不由得讓人一讚三嘆,對這位智者更加的喜歡和崇拜。

正如林語堂說:“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沒有關係。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瞭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

於是便有了《蘇東坡傳》。

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樂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林語堂何許人也?

林語堂,1895年出生於福建,1976年去世於香港,是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發明家。

他是第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他將孔孟老莊哲學和陶淵明、禮拜、蘇東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學作品英譯推介海外,他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於一身的著名學者。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說、散文雜文、教育做、評論文集、傳記作品及譯著作品等。

他於1940年、1950年和1975年三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他著作的《蘇東坡傳》被譽為20世紀四大傳記之一。

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樂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二、揭開蘇軾童年的秘密

《蘇東坡傳》中林語堂說,蘇軾一生的經歷,就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無論遇到任何情況,他都在盡情享受人生,這就是曠古奇才樂天派的奧秘的一面。

在林語堂的筆下,千年前的蘇東坡彷彿就出現在我們眼前,他童年的美好生活,使得他成為這樣一位豁達樂觀的智慧長者,面帶微笑,向我們緩緩走來。

蘇東坡的童年是在宋朝最賢明的君主統治下度過,當時的統治者極力獎勵文學藝術。也正是這個時候,年幼的蘇東坡首次聽到歐陽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當下深受鼓舞。

更更為重要的是蘇東坡童年時期良好的家庭環境,或許他一生秉性難改的樂天派就源於此,而在家庭環境中對他往後一生影響最大的就是母親、父親及祖父。

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樂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1、母親正確的三觀指引東坡先生

蘇東坡的母親是一位溫柔有愛,有學識,有格局的人。蘇東坡8-10歲間,因父親上京趕考,所以都是母親在家管教,他也深受母親的影響。

那時母親正在教《後漢書》,有一天,母親給蘇東坡讀《範滂傳》,讀完之後,

他問母親:“我長大以後若做範滂這樣的人,您願不願意?“

母親回答道:“你若能做範滂,難道我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

母親除了給蘇東坡讀書之外,對他的不良行為也會加以制止。

幼年時,蘇東坡放學後,回家就往鳥巢裡窺探。母親嚴格告誡東坡,不得捕捉鳥雀,傷及無辜。

因此,數年之後,鳥雀知道在這庭園裡不會受害,有的就在庭院中的樹枝上做巢,矮得孩子們都可以望得見。

蘇東坡就記得特別清楚的是,有一隻極其美麗鮮豔的小鳥,一連數日到他家的庭園去。

正是母親的格局和價值觀影響了年幼的蘇東坡,因此在他後期為官的日子裡能夠一身正氣,英勇無畏,愛民如子。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早期生活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個人的生活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個人的一生幸福。

蘇母對他幼年時個人性格的形成,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指引東坡先生樹立了正確的三觀。

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樂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3、父親淳樸的文風、嫉惡如仇的性格影響東坡先生

蘇東坡與弟弟蘇澈正在熟讀大量文學經典之時,他父親趕考鎩羽而歸。

父親名落孫山而歸,心裡必然是懊惱頹喪的。當他聽著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看著孩子的目光時,這位父親相信他們必然成功,因而也恢復了希望,受傷的榮譽心便不藥而癒了。

父親對他的影響最大的是父親一向堅持文章的淳樸風格,力戒當時流行的華美靡麗的習氣。

蘇東坡非常厭惡那種炫耀浮華的文章。他認為那樣的文章,文字與句子各自為政,完全不顧及文章整體的效果,如演戲開場日,項臂各掛華麗珠寶的老人一樣。

蘇東坡的詩詞文章,或一時即興之作,或是有所不滿時有感而發,都是自然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

他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於會招來什麼後果,與自己有什麼利害,他都一概置之度外。

如今我們閱讀他的詩文時,總會感受到他寫的那麼美,那麼字字純真,正是因為那些文字都是他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

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樂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影響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相同和相反。

而蘇東坡的原生家庭對他的性格影響表現大致是相同的。比如,父親的淳樸文風,嫉惡如仇的性格都在蘇東坡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書中提到,蘇東坡的父親蘇洵把自己女兒嫁到他妻子的孃家,結果他女兒在程家(他妻子孃家)並不快樂,不久就去世了,這讓蘇洵很生氣,他寫了一首暗含狠毒字眼的詩給程家,這致使他和這些親戚斷絕來往。

這件事體現蘇洵激烈的性格,並且嫉惡如仇,蘇東坡後來的生活中也展現了這樣的性格。

同時蘇東坡又不侷限如此,他的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不為自身立意而動搖,不因世俗而改變,無人能及。

就像蘇東坡曾對弟弟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這句話用來評價他自己再恰當不過。

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樂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3、祖父—智者的靈魂伴隨東坡先生

蘇東坡降生時,祖父仍健在。

他的祖父是一個不識字,但人品不凡,慷慨大方,且思想開通的人。身上卻有著深藏不露的智慧才華:身心精力過人的深厚,胸襟氣度的開闊,存心的醇厚正直,都在蘇軾的身上光榮燦爛地盛放。

比如,當他們還住在鄉間時,有很多田地,別人家都是儲存大米,而他祖父卻以米換谷。別人都不太理解他的這種做法。

直到後來荒年歉收,他祖父開倉散糧,先給他自己的近族近親,然後才輪到他妻子的孃家人、再後給他家的佃農,最後給同村的貧民。這時別人才知道他當初為什麼廣存稻穀——因為稻穀可藏數年,而稻米天潮時則易黴壞。

他祖父衣食無憂,優哉遊哉,時常攜酒一樽,與親友在青草地上席地而坐,飲酒談笑,以遣時光。

再有一天,老人在大醉之下,走進一座廟裡,把一尊神像摔得粉碎。

因為他早已對那尊佛像懷有惡感,並且全村人都懼怕那尊佛像。還有可能是他對廟裡的廟祝存有敵意,因為他常向信徒們勒索錢財。

而蘇東坡也深受祖父的影響,他享受宴飲、享受美酒,總是熱誠而友善。他自稱生性急躁,遇有不愜心意之事,便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

蘇東坡會因事發怒,但卻不恨人,只是會不喜歡邪惡之人。他認為恨別人,是自己無能的表現。

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分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

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依然活成了樂天派,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寫在最後: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寫道:“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他的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他保持天真淳樸,終身不渝。

一千年來,為什麼中國曆代都有那麼多人熱愛這位大詩人?因為他的魔力,使無數讀書人為之傾倒、所愛慕。

他能夠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始終保持著樂觀又積極的態度,因為他有著美好的童年,童年時的家庭環境和家人形成了他偉大的人格與社會良心。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