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战争中,三国时期武将会阵前“单挑”吗?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骑兵是绝对的陆战之王,在战场上是碾压级别的存在。

而《三国演义》中武将阵前单挑,大战三百回合的桥段更是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战争成了武将之间的交锋,战争的胜负与否取决于武将的个人武艺。经过后世的不断戏剧化以及演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场景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套路化,但是那却并不是真正的战争形态。

中世纪的欧洲骑兵运用广泛,直到地理大发现以后骑兵依然存在,因此他们对骑兵战术并不陌生。在中国,宋朝以后重文抑武的趋向更加明显,大量的武将群体被排挤出主流文化之外,并未亲身经历战争的士大夫处出于自身的想象,对冷兵器战争进行了一些脱离实际的虚构,因此武将的阵前单挑才会那么的深入人心。

在真实战争中,三国时期武将会阵前“单挑”吗?

想要看武将阵前“单挑”的桥段是否在冷兵器史上上演,必须了解汉末三国时代骑兵的转型与发展。这是一个马背上的“英雄时代”,大批优秀的骑兵将领脱颖而出,经受着铁与血的洗礼,构成了三国时期精彩绝伦的战争史诗。

汉末骑兵战术转型的大背景

汉末到三国时期,正处于我国骑兵转型的阶段,骑兵开始由步兵的辅助兵种变为压倒步兵的陆战主力。这种转型从西汉时期汉武帝开始,直到十六国初期双马镫的出现而完成,具体表现为骑兵作战方式从骑射向冲击近战的转变。

战国到西汉初期,骑兵的作用并不十分重要,骑兵作战的典型战术是骑射,就是在马背上射箭以击杀敌人,很少会直接冲击密集的敌方军阵,骑兵大多承担侦查、追击,与敌方小规模机动部队作战等辅助性任务。此时的骑兵大多贴近敌军奔驰,但不正面冲锋,射箭只是为了制造紧张气氛。步兵大量装备长距离武器,并且步兵的强弩也会给骑兵造成大规模杀伤,无马镫的骑兵冲击这种军阵,无异于自寻死路。

在真实战争中,三国时期武将会阵前“单挑”吗?

特殊情况下,战国骑兵会针对敌方骑兵进行冲击陷阵。《六韬》之中骑兵“十胜”第一条,便是趁敌方骑兵正在保护“行陈未定”的步兵时,将其驱散从而击溃正在列队的步兵。但是当士兵“行陈整齐,士卒欲斗”时,最为难攻,骑兵只能依靠马群迅速奔驰制造声势,震骇敌方步兵并使其溃逃。此时的骑兵,几乎没有击败成建制步兵的先例。

西汉时期,草原上的匈奴开始崛起,时常寇边掠夺北部边境。汉高祖以及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才有了和匈奴决战的时机。但是匈奴骑兵往往是“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汉朝步兵很难克制。为了与匈奴骑兵作战,汉武帝组建了成规模的骑兵队伍,但是汉朝骑兵骑射逊于匈奴,依然不能取胜。

为了发挥自身的优势,卫青独创了骑兵的冲击战法,将步兵的战术移植到骑兵身上,用冲击抵消掉匈奴个体的骑射优势。这一改变,赋予了汉族骑兵强大的战斗力,在骑兵军团的冲击下,匈奴人非死即伤。但是,此时的骑兵战术还不完善,马镫以及马槊等便于骑兵作战的装备还未出现,骑兵冲击中落马受伤的概率比较高。

在真实战争中,三国时期武将会阵前“单挑”吗?

到了东汉末年,幽州突骑的出现为刘秀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提高杀伤的威力,长矛开始替代长戟用于骑兵作战,马鞍鞍桥也变得越来越高以提高冲击时间的稳定性。到了三国时期,辅助骑士上马的单马镫已经出现,骑兵对步兵的集团冲锋也已经比较常见。

甲骑具装与马槊的普及

汉末到三国时代,冲击骑兵的主要装备——马铠已经出现。在冶铁工艺发达的古代,制造铠甲并给战马披甲并没有什么困难,春秋时期的曾侯乙墓中,随葬车马坑的战马就穿有皮制铠甲。随着车战的逐渐没落,骑兵的主要技艺转换为骑射,那么机动性就成为了骑兵的核心,给战马披甲不仅不利于提高骑兵速度,更不利于骑射。

在真实战争中,三国时期武将会阵前“单挑”吗?

到了东汉末年,马铠开始广泛应用于战场之上。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见自己马铠数量远不如袁绍,索性连十具马铠都弃之不用。这说明马铠的用途,是为了骑兵冲击步兵时准备的。骑兵在冲击步兵方阵时,会受到密集箭雨的攻击,随后便是长矛的刺杀,战马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受伤,从而让骑士失去战斗力,因此这时马铠才会出现。

在以往的战争中,骑兵很少会冲击步兵军阵,因此不会用到马铠。而骑兵相互作战时,骑兵队列不如步兵密集,弓箭不会那么密集,再加上骑兵处在高速运动中,射箭命中的危险较小。而对于骑兵作战来说,机动性是重中之重,披上马铠会使得战马过早疲倦,影响奔跑。披上马铠会使骑兵机动性降低,由于步兵与骑兵的速度相差甚远,因此披甲对于冲击步兵方阵的影响不那么明显。但是当交战方是骑兵时,马铠对战马速度的影响则是致命的。

三国后期到魏晋时期,是高桥马鞍与单马镫组合的兴盛期。为了给冲击骑兵提供充分的稳定性,马鞍的鞍桥逐步变高,但却使得前后鞍桥之间距离狭窄,给骑兵上马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这时候,单马镫的出现,为骑兵上马提供一些支撑。

在真实战争中,三国时期武将会阵前“单挑”吗?

两汉时期,骑兵的近战冲击武器主要是长戟,到了三国时代,骑兵运用长矛进行阵前搏杀。后来骑兵冲杀多用马槊,马槊属于矛的一种,只不过长度更长并专用于刺杀,形成对穿铠甲敌人的冲击力。长矛的长杆如果完全贯穿敌人,会加剧高速奔驰的骑兵落马的危险,还会丧失掉自己的兵器,在敌人众多的情况下会使得骑手相当危险。因此,在矛锋的后面加一个横档会方便骑手拔出,从而减少强大的冲击力。

骑兵冲锋刺杀的关键——交与合

看完前文以后,我们对三国时期的骑兵作战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步兵相比,骑兵的优势在于奔驰的马匹带来的冲击力,而使用马槊可以更好的在马上杀敌并保护自身周全。相反,如果骑兵处于静止,很容易被杀伤,电视剧中步兵将奔驰骑兵挑下马的桥段显然不能相信。

在真实战争中,三国时期武将会阵前“单挑”吗?

当骑兵相互作战时,最为常见的方式往往是双方向对方发起冲锋,在彼此接近的瞬间用马槊刺向敌人,同时要躲避对方锋利的武器。

奔驰中战马的速度较快,一次交会之后,双方的距离便会拉开,这便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一“合”。在实战中,双方骑兵交战往往不超过十合,那是因为骑兵强大的冲击惯性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并且骑兵往往面对的是敌方步兵或者骑兵小队,在与多名敌人交战的过程中很容易战死。

近距离刺杀对手对于骑手来说比较容易,相比较在行进中的马背上搭弓射箭,用马槊刺杀敌人的技术要求显然要低,但是由于骑兵的高速冲击力,双方冲刺伤亡或者落马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另外,用马槊刺杀对手,刺杀与躲避几乎要在同一刻完成,需要的是对马匹的熟悉以及协同性,而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

此外,当骑兵进行模拟训练时,也都将在奔驰中运用马槊为重点,古代史料中记载的持槊走马,就是方便让马跑起来做刺杀动作。骑兵对战中,会有技艺高超者在两马交会时将对方的马槊抢过来,初唐时期的尉迟敬德就以这种技艺著称。

太宗问曰:“夺矟、避矟,何者难易?”对曰:“夺矟难。”乃命敬德夺元吉矟。元吉执矟跃马,志在刺之,敬德俄顷三夺其矟。元吉素骁勇,虽相叹异,甚以为耻。


在真实战争中,三国时期武将会阵前“单挑”吗?

执矟跃马说明了骑兵在上阵杀敌时必须借助战马的冲击速度,而能够在奔驰的战马中抢夺敌方的兵器,自然是艺高人胆大,不然稍有不慎便会一命呜呼。在《三国演义》中,多次出现双方骑兵在马上对打的场景,是完全脱离战场实际的。

三国时期武将阵前“单挑”是否存在?

汉末到三国时期,骑兵对步兵冲击的战术运用更为广泛,而伴随着骑兵成为陆战主力,一代名将也开始崛起。他们擅长冲击作战,经常率军冲杀在部队的前列,而在此前的战争中,很少有将军披甲上阵,与敌人近身肉搏的画面。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骑兵成为战争主力,战场上的指挥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从战国到东汉的战争,大多是步兵之间的对决,步兵的指挥是通过旗鼓等方式来引导的,因此将帅不能也不会投入到白刃搏杀之中。随着骑兵冲击战术的运用将帅亲自参战的几率便大大增加了,因为骑兵冲锋速度快,在实战中并不能沿用步兵的指挥方式,骑兵统帅只有亲自冲锋才能指挥高速运动的骑兵队伍。而普通骑兵则需要观察并追随将帅的旗帜,以便协调整个骑兵军团的行动。

在真实战争中,三国时期武将会阵前“单挑”吗?

这种高速集群作战方式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得到运用,高速冲击的战车也需要统帅在前进行指挥,这样才能捕捉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战机。六百年后,随着战马成为战场上的主角,这一场面再次出现在了三国的战场之上。

三国的大规模作战中,骑兵将领的马上肉搏战虽然时有发生,但毕竟不是骑兵作战时的主流形态,也不会出现虚构的大战几百回合的场面。为了指挥高速运动的骑兵队伍,确实有大批的骑兵将领,如孙坚、吕布、公孙瓒等人,骑马冲杀在战场的第一线。但是这并不等同于会有两军阵前将领“单挑”的画面,将战争虚构成主帅搏杀虽然能够吸引眼球,但是却不符合真实的冷兵器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