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5分钟,让你和“拖延症”说再见

《自控力》:5分钟,让你和“拖延症”说再见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说,“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提起自律大家都明白是什么,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明明计划这周要读完一本书,可临到周日却发现只读了区区几页;

明明计划明天要早起,可闹钟响起,一个翻身又睡过了头;

年初信誓旦旦制定的年计划,到年头也没有完成几个。

每到这时,我们总是暗暗下定决心,下次我一定会做到,可是下次的我们还是会重蹈覆辙。

总是说,“能控制住自己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此缺乏自控的我们,拿什么来掌握自己的人生?难道拥有自控力真的就这么难吗?

或许《自控力》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接下来,跟着我学习作者提供的自控力方法,早日遇见喜欢的自己吧。

01 意志力就是两个自我的对抗

朋友小米是写作圈的日更达人,每天5点起床码字。我们都佩服他的意志力,纷纷向他取经是如何做到的?

小米却说,“我也有偷懒想放弃的时候,但每次在挣扎的时候,都会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放纵的快乐,还是坚持活成喜欢的自己。”

作者凯利也在《自控力》中提到,“意志力挑战就是两个自我的对抗。”

《自控力》:5分钟,让你和“拖延症”说再见

据神经学家研究,我们只有一个大脑,但我们有两个想法。或者说,我们的脑袋里有两个自我——一个及时行乐的我和一个克服冲动、深谋远虑的我。

我们总是在这两个自我之间摇摆不定。比如,有时你想减肥,而有时却想吃饼干。

要想获得意志力成功,并不是与自我的较量中获得自控,而是弄清自己的欲望,记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就像小米一样,虽然时常有想放弃的时候,但始终记得什么才能真的让自己快乐。

缺乏意志力的你,当下次遇到诱惑时,不妨放慢呼吸,多思考下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正如凯利在《自控力》一书中提到的,“如果你想要更强的自控力,就得有更多的自我意识。”

02 像训练肌肉一样,训练意志力

我们都知道肌肉是有极限的,进行了大量的体育锻炼后,身体会疲惫不堪。可很多人却不知道自控力也像肌肉一样有极限,不仅自控力用得太多会疲惫,而且从早上到晚上还会逐渐减弱。

《自控力》:5分钟,让你和“拖延症”说再见

苏珊是一家大型商业航运公司的大客户经理,每天早上起床后,就开始处理工作邮件,上班后也到处解决大小事宜,到了6点下班,筋疲力尽的她,仍然觉得自己要加班。

但是在苏珊心里,一直有个想创立自己咨询公司的想法。但是她在很多个晚上都会疲惫不堪,根本没有办法去规划自己的事业。

后来,苏珊分析了自己一天的意志力分配。她发现,唯一可能专注自己事业的时候就是在上班之前。于是,她开始用起床后的1个小时筹划自己的公司。

苏珊是聪明的,她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了意志力最强的时候。

既然自控力是有极限的,是不是意味着,当感到疲惫的时候,我们只能屈服?

据研究发现,血糖含量可以影响意志力。当身体的血糖含量低时,为了保存能量,大脑就不愿意给你充足的能量去抵抗诱惑和集中注意力了。

因此,为了增强意志力,更好的方法就是保证你的身体有足够的食物供应。

下次,当你感到疲惫的时候,不妨吃顿健康餐,来增强自己的意志力。

《自控力》:5分钟,让你和“拖延症”说再见

当然,意志力再强大的人,也不可能控制所有的事情。坚持了许久,都有想放弃的时候,但我们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会决定我们到底是放弃还是坚持。

书中参加铁人三项比赛的卡拉,在跑完26.2英里后,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似乎下一秒就要倒下。但尽管疲惫让她觉得双腿和双脚已经不听使唤,但她始终对自己说,“你会坚持下去的,只要不停地把一只脚放在另一脚前面,你就能到达终点。”最后,卡拉成功地完成了比赛。

正如开普敦大学教授诺克斯所说,“疲惫不是一种身体反应,而是一种感觉和情绪。”

当下次你感觉“疲惫”的无法自控时,看看自己是否可以挺过第一波疲惫感,向前迈一步。

03 不要想着今天犯错,明天弥补,要学会打破“那又如何”的循环

想象下面这个场景:今天晚上计划读50页书,可是下班后筋疲力尽的你,把读书推迟到了明天。

为什么会这样呢?据研究,大脑会对能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感到兴奋,它错把可能性当成真正完成了目标。

也就是说,当我们想到未来的选择时,我们总是期望明天能做出和今天不同的选择。

《自控力》:5分钟,让你和“拖延症”说再见

我们总以为,未来的我们会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今天想做的事。

可我们却没有意识到,明天和今天毫无区别。

别用未来乐观的期待来掩饰拖延,始终牢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才能活出喜欢的自己。

还记得自己曾经减肥的经历吗?

在减肥的过程中,曾因为多吃了一口,而情绪低落,还会固执地以为整个减肥计划都泡汤了。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会及时止损,而是抱着“那又如何”,既然破坏了计划,不如再多吃点的心态。

吃完后的我们,感觉更不好了。持续的放纵,带给我们更深切的罪恶感,我们急于寻找发泄口,却发现自己偏离想要的自己越来越远。

心理学家亚当斯和利里曾做过一个打破“那又如何”循环的实验。

他们邀请了关注自己体重的年轻女士,参加糖果味道测试实验。在实验之前,其中的一半人收到了“鼓励自己不要苛求自己,每个人都有放纵自己时候”的特别短信,而另一半人则没有收到。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发现收到特别短信的人吃的糖果远远低于没有收到的人。

研究表明,摆脱自己“犯错”后产生的罪恶感,学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反而让自己更加地坚定了目标。

挫折只是人性的一部分,不能说明我们永远不会成功。当下次遇到挫折时,我们需要原谅自己的失败,不要把它当成屈服或放弃的借口,摆脱罪恶感会让我们更强大。

04 与未来的自己交朋友

上面提到,我们在拖延时,总是想着“明天的我”会去做今天没有完成的事。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未来的我”一定会去做这件事呢?

《自控力》:5分钟,让你和“拖延症”说再见

凯利在书中解释道,“我们总是把未来的自己理想化,希望未来的自己可以做到现在的自己做不了的事。我们像对待陌生人一样对待未来的自己。”

也就是说,我们不了解未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无法明确地预知未来,这就给足了我们拖延不做某事的借口。

记得美国作家吉姆.罗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都得承受二种痛苦中的其中一种:纪律的痛苦或后悔的痛苦。差别在于纪律感觉几盎司重而后悔是几吨重。”

如果我们想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就要更好的理解和支持未来的自己。学会与未来的自己交朋友,始终明白,为现在的行为承担后果的,看似是未来的自己,实际上还是我们自己。

想必未来的自己一定会对我们现在的付出感激不尽。

END

作者简介:傲娇一只羊,90后教书匠,自由撰稿人,专注用脚丈量生活,用笔记录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