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不能算是评论的评论—— 《鬼吹灯之龙岭迷窟》剧评


写在评论之前

电影于我,是一种最便捷的触达未知的路径,是保留内心深处宁静的一方净土,也因此,“电影”这个名称本身,于我而言,甚至是有些神圣的,是一种内心执着守护的代名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电影世界中的未知总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好奇心,哪怕自己已近中年,见识过不少人情世故,经历过太多油盐酱醋,可是内心深处,对于未知总有一种飞蛾扑火般的执着,每每在那些悠然神往、跌宕起伏的未知世界里,找寻到一种久违的宁静。

可能因为从事文字工作的原因,写作于我,一直介于兴趣与工作之间。人到中年,总是希望将这样一种兴趣,进一步拓展培育,使其成为人生中值得寄托、值得付出心血的选择。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总也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路径。

《龙岭迷窟》的剧评,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尝试,一种打开心门分享感受的尝试,一种对于新的未知探索的尝试,一个新的开始。

《鬼吹灯》现象

一部好剧,总如一顿盛宴,看完之后,久久回味,生无穷之思。《鬼吹灯》系列电影、网剧,近年来可以说新作不断,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对于盗墓系列作品的欢迎。

为什么盗墓类电影,特别是好的盗墓类电影如此受欢迎?

首先,最直观的表现是瑰丽雄奇、惊险刺激,盗墓类的电影总是充满了寻找过程中的种种悬念、历险,满足了平民大众平淡生活之外,对于紧张刺激的一种精神感受。这一点,从《精绝古城》到《龙岭迷窟》中编排的都非常到位:从巍峨壮美的昆仑冰川,到狂沙乱舞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从黄土遍野的八百里秦川,到迂回曲折的龙岭迷窟,从杀人于无形的火瓢虫,到变异凶残的蜘蛛,从诡异华美的尸香魔芋,到暗合周易八卦的悬魂梯,精巧玄奇的想象,加上紧张刺激的表现,让人产生欲罢不能的观后感。在这一点上,感觉《龙岭迷窟》能够更加贴近原著的呈现,是其受欢迎的首要因素。

其次,成功的人物塑造是作品的灵魂。果敢而充满胆识的胡八一,鲁莽而忠肝义胆的王胖子,市侩而见闻广博的大金牙,巾帼不让须眉的雪梨杨,同样是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由不同的演员来表达,能够真正让观众产生认同感的,才是大家心目中的《鬼吹灯》。之前看过不少类似的盗墓电影,但是只要人物形象、神态、言行充满矫揉造作的,哪怕制作再精良,都味同嚼蜡,弃之不看。所有这些人物中,也特别喜欢潘粤明版的胡八一。说实话,在看《鬼吹灯之怒晴湘西》之前,真的没听说过潘粤明,虽然,后来曾经恶补过一段对演员的认识,知道其在《白夜追凶》已经有精彩表现,可是,就是感觉胡八一这个角色特色适合潘粤明,外貌有一种民国时期的近代感,言谈举止自然而言,特别让人产生一种信赖感,把角色给彻底演活了,现在自己都有点分不清是因为演员而去看电影,还是因为电影而去看演员,这是不是就是成功塑造角色的表现!

最后,应该是传统文化的元素增加了作品的厚度。这一点,我想在《龙岭迷窟》中可能表现的更加明显一些,从陈瞎子给胡八一的灵符,到迷窟机关中风水、二十八星宿、八卦六爻,以及在悬魂梯上从“泽水困”到九五变后的“雷水解”,虽然有些编造的牵附,可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周易》文化的神奇。这些精巧而充满想象的机关布置,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奇智慧,虽不中,亦不远。当然,易学之博大精深,其所含的理、象、数包罗万象,确实不仅仅是风水算命,但也毕竟让观众从一个分支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身影,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还是不应该对作品苛求过多。

写在最后

说是最后,其实希望是一个开始。一则,《龙岭迷窟》马上网剧结束,听闻下一步《云南虫谷》正在紧张拍摄中,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潘粤明版胡八一,已经连续签下了五部后续系列,对此充满期待;二则,说是剧评,其实更多是感受,也是一种分享,如果能够在一些观众和读者中产生一点点火花和共鸣,于心已足;三则一个剧评结束了,希望下一个自己能够坚持写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