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最偉大的詩人”走向國際

偉大,往往是現代人對歷史人物使用最多的總結概括,就像杜甫。哈佛大學教授、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就盛讚,“杜甫是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他的偉大基於一千多年來讀者的一致公認,以及中國和西方文學標準的罕見巧合。在中國詩歌傳統中,杜甫幾乎超越了評判,他的文學成就本身已成為文學標準的歷史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杜甫的偉大特質在於超出了文學史的有限範圍。”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最偉大的詩人”走向國際

宇文所安

從教科書跨界到BBC紀錄片,很多人打趣說,杜甫很忙。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剛播出不久,杜甫59年的人生,被凝萃到59分鐘的時間軸中。甘道夫伊恩·麥克萊恩獻聲,二十餘首杜詩以英文旁白的形式舒捲,主持人、著名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帶領團隊,循著詩中足印,故地重遊,並將杜甫比作但丁、莎士比亞,試圖將這位遠古的東方詩人,最大程度地介紹給世界人民。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最偉大的詩人”走向國際

“甘道夫”伊恩·麥克萊恩聲情並茂的朗讀

但人從來都不是為了偉大而生,哪怕是杜甫。實際上,杜甫可以說是為“磨難而生”。片中截取了《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碑》中的一段,“甫昔臥病於我諸姑,姑之子又病間,女巫至曰:處楹之東南隅者吉。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是用存而姑之子卒。”雖然出生於名門望族,但他一出生,母親就去世了,出生時還恰逢瘟疫年間,好在姑姑救了他一命,並將他養育成人。成年後也並非一帆風順,知音難覓,仕途失意,安史之亂,顛沛流離,積鬱都被寫進詩裡。紀錄片也遵循時間順序遞進,搭配著如今的城市光景,竟也有他大部分晚年詩作中的“滄海桑田”。

為了更立體、客觀地呈現杜甫,伍德還採訪了中外研究杜甫的專家。比如,關於杜甫當年科考為什麼會落榜,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曾祥波引用了兩種說法,一種是洪業提出的,也是他本人認為更具說服力的說法,即杜甫被牽扯到那一年的“科考風波”中(李林甫暗中做手腳,使所有考生全部落榜),還有一種則認為,杜甫寫文章的才能和他寫詩的才能不匹配。

“詩人有餘而官員不足,這是杜甫當時所面臨的問題”,伍德進而補充道。

就算兩次科舉落榜,杜甫還是渴望做官,並非追求名利,而是希望為國效力。由於出身名門之後,儒家倫理道德觀已經不知不覺紮根於他的血脈中,牛津大學教授李陶陶在談到杜甫和李白的區別時就說道,杜甫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按照儒家倫理來生活,尤其是必須對君主盡忠,然而這種烏托邦式近乎天真的痴誠也是日後造成他淒涼境遇的重要原因。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最偉大的詩人”走向國際

牛津大學教授李陶陶談杜甫

時代脈搏

杜詩無疑是最反映時代的。片子中提到的詩,每一首都可以說是杜甫在不同境遇,不同心態下所作。其中有詩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則代表了他人生中比較重要的轉折期。這首詩寫於天寶十四載,也就是755年,這一年杜甫44歲,已經做官,雖然是小官(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從八品下),但對於已在長安求官十年的杜甫來說,實屬不易。同年十一月,杜甫從長安去奉先縣探家,途中恰逢安史之亂初爆發,而彼時消息還未傳到正在驪山華清宮避寒享樂的唐玄宗耳中,驪山上一派浮光躍金,“中堂舞神仙,煙霧散玉質。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然而現實世界中早已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最偉大的詩人”走向國際

正片一開始,伍德來到西安,大唐都城長安

這種割裂讓杜甫很痛苦,“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杜甫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始終是以一種平視的視角,體察人間疾苦。就像一個優秀的紀錄片拍攝者,始終站在客觀的角度記錄畫面,不論是《兵車行》中“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還是《石壕吏》“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這樣冷靜客觀的記敘就像一記槍聲在空谷迴盪,讓人久久難忘,以至於學者莫礪峰認為,如果讀《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一類的杜詩都無動於衷,那麼這個人一定是沒有同情心的。

“流落人間者,泰山一毫芒。”(韓愈《調張籍》)杜甫一輩子寫了上千首詩,然而流傳下來的已然如毫芒,大部分已經亡佚。但就算是這樣,後人還是能從零零散散的遺留詩作中,感受到他帶來的力量。“年少不懂杜甫,讀懂已是不惑”似乎已經成為一個心照不宣的事實。

“我在年輕的時候不喜歡杜甫,那個年齡很容易‘為賦新詞強說愁’,總是希望句子要像詩,所以不太容易懂杜甫。到某一個年齡,會感覺到有杜甫這樣的詩人,真是非常驚人。他關心人遠勝過關心詩……要了解杜甫,就要了解歷史,瞭解社會,要從個人對文藝文學的愛好,轉到對社會的關懷,這不是年輕的時候可以懂的。”作家蔣勳說,他曾經最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因為情節簡單,覺得沒意思。但後來他明白,這首詩貫穿的,還是杜甫一如既往的“同理心”,他捕捉到那時候大多數人卑微、骯髒、邋遢的生活狀態,甚至願意花筆墨寫一株茅草,“如果不是一個真的有所關懷的人,不可能注意到這些細節。”

不止是蔣勳,作家潘向黎也曾說,杜甫是她人生中的分水嶺。“年少的時候不喜歡杜甫,因為他很滄桑,而你沒有。你是個嶄新的人,喜歡那種意氣飛揚的東西,帶著你一起飛。”然而有一天,她無意中重讀了《贈衛八處士》,“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潘向黎不知為何深受觸動,“人到中年,當生活讓你沉下來以後,你會突然看到這個一點都不意氣飛揚的老夫子的深度。他在很深的地方等著你,你心裡所有的皺褶,他都懂。這就是常說的心會,他從此就成為我的親人。”

他要說的,都在詩裡

加拿大導演穆斯塔法·科什瓦里(Mostafa Keshvari)在接受採訪時曾引用了杜甫的一句詩,來鼓勵那些正在疫情中受苦的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堅持就是勝利。”他還說,這部紀錄片貫穿著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必將有助於進一步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杜甫作為文化象徵,他的詩不僅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珍貴的文化遺產。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最偉大的詩人”走向國際

片子自播出以來收割了一眾好評,理由是對於國外拍攝團隊面向國外觀眾的紀錄片,這已經算是上乘。但對於國內觀眾來說,片中有一些細節問題是值得探討的。首先,用歸化策略將一些漢語名詞用西方概念進行“等價交換”是否準確,比如,將杜甫等同於但丁、莎士比亞,安史之亂比作一戰,長沙比作二戰中的卡薩布蘭卡,李白與杜甫的區別等同於酒神與日神的區別等等,雖說這樣的等同是為了便於西方觀眾理解杜甫以及中國文化,但就像中國人為了學英文而標註拼音一樣,不少觀眾質疑這樣的“強行類比”是否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認知偏差。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最偉大的詩人”走向國際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最偉大的詩人”走向國際

部分豆瓣短評

其次,片中的杜詩英譯以洪業的譯文為藍本,雖理解起來更容易但讀起來似乎少了詩的韻律和音樂性。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詩,洪業本的翻譯是:

The state is destroyed, but the country remains. In the city in spring, grass and weeds grow everywhere. Grieving for the times, even the blossom sheds tears.

而宇文所安的全譯本翻譯為:

The state is broken, its mountains and rivers remain. The city turns spring, deep with plants and trees. Stirred by the time, flowers, sprinkling tears, hating parting, birds, alarm the heart.

稍加比對不難發現,後者的翻譯在用詞上更考究,也更注重詩歌的對仗和意境的塑造。

再者,對於片中出現的公孫大娘的劍器舞表演,詩人流馬認為,可能並非是舞劍。簡單說來,劍器舞和渾脫舞是兩種舞蹈,經常連著表演。劍器舞是一種武舞,渾脫舞是一種文舞,可能節奏上有快慢的區分,氣勢上有剛柔的區別。渾脫舞又叫蘇幕遮,蘇幕遮本是指一種西域氈帽,舞蹈中有用氈帽盛水潑水(真的有水)的動作,也可以叫做潑水舞,而公孫大娘劍器渾脫其實都很擅長。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最偉大的詩人”走向國際

雖然形式上並沒有太大創新,仍然是解說,畫面,採訪,旁白相交,但跟之前的同題中國紀錄片(PPT式山水畫朗誦)比起來,BBC這一版勝在相對客觀與鮮活,片中嵌入詩中地標現有景象,以及現代人對杜甫的追隨,敬仰,讓一個逝去千年的歷史人物有了現代意義。五十九分鐘不太可能呈現出一個真實又深刻的杜甫,但其實杜甫,或許並不需要濃墨重彩的刻意呈現,他要說的,都在詩裡了。

參考來源:

杜甫:最偉大的詩人.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YzNzM3OTM3Ng==

詩的引誘.作者:[美]宇文所安.譯者:賈晉華等.出版社:譯林出版社.出版時間:2019-07

莫礪鋒講杜甫詩.作者: 莫礪鋒.出版社: 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時間: 2019-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