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根據《史記·夏本紀》及《竹書紀年》記載的信息,公元前2070年左右,禹傳位於子啟,改變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王位之先河。夏代共傳十四朝,十七王,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地順理成章,周人的記載似乎沒有什麼問題,然而,距離夏朝最近的商朝出土的甲骨文卻沒有任何關於“夏”的文字,很是令人費解,難道是周人在撒謊嗎?


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二里頭文化是否為夏朝文化遺存?

二里頭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的文化,該文化以發現於河南省洛陽偃師二里頭命名。時間約為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7世紀。主要分佈在河南中、西部的洛陽附近和伊、洛、潁、汝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帶。

按《古本竹書紀年》,夏朝的持續時間大體上是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斷代工程給出的方案是約前2070-前1600)。文獻上記載夏人的活動區域主要是夏後都邑或者夏後在某個地點,終夏之世屢有變遷,個別如《戰國策》和《史記》則提到夏桀之國的四至範圍。一般理解夏人主要活動區域是在河南黃河沿線地區(豫西,以及豫北、豫東),勢力範圍涉及晉南和山東西部。


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綜合來說,夏朝的持續時間和活動區域大致和二里頭文化吻合。

至於二里頭文化是否達到了史書上記載的夏朝的文明高度,已知的二里頭文化遺址約250處,區域聚落形態所反映了多層的等級管理結構,而遺址的等級-規模曲線則反映了一箇中原地區從未出現過的、高度集中的社會政治系統。

因此很多學者認為代表了一個分級統治的政治實體。在二里頭遺址中有各種層次的建築物共存,從雄偉壯觀的大型宮殿(宗廟)建築,到地面起建的單間或多間貴族住宅,再到社會底層居住的半地穴式“窩棚” 。


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二里頭遺址已發現的青銅器超過200件,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組青銅禮器。在二里頭遺址發現過車轍,轍距為1~1.2米, 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雙輪車的使用痕跡。


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通過以上的考古發掘,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場景,夏朝統治貴族憑藉對先進技術的壟斷獲取自身的顯赫地位,通過青銅資源的貢賦"賞賜等手段形成等級關係,強化統治秩序,並與祭祀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將其神聖化,進而形成青銅禮制,從而使得國家的統治階層得以真正地搭建起來。

而引入更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 ( 比如馬車),這增強了軍事實力和運輸實力,使得貴族的統治權力得到了極大的延伸,形成了遠非酋邦社會所能比擬的早期國家的疆域。


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綜上所述,二里頭文化可以模糊地被辨別為夏朝,但是一些具體的信息,比如夏朝的世系,“夏”文字,並未找到。其實簡單來說,文字還是最關鍵的問題,而夏朝是古書上就記載的名字,想要證明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朝,除非要在二里頭遺址發現文字並破譯,證明那裡的人把自己的政權稱為夏朝;或者從其他同時代或稍晚的遺址中發現可以證明二里頭遺址屬夏朝的確鑿證據。

二里頭遺址也發現一些刻畫符號,但國際並未認證,不承認這是文字。但無論如何,二里頭已經被認為是廣域王權國家的事實是無法否認的。


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夏朝是否存在對考古來說真的重要嗎?

夏朝的問題首先是一個文獻歷史學問題,不直接牽涉到考古學,隨著數十年來大量考古發掘資料的積累,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夏”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在美國學術界,對於“夏”的存在一般持審慎態度,甚至有極端的修正派史學流派不但對“夏”的歷史真實性提出挑戰,而且對“中國”這個概念用於先秦時代也提出懷疑。

艾蘭的《二里頭與中華文明的形成:一種新的範式》,《早期中國歷史、思想與文化 》指出:“歷史的”記載總是有著一定撰寫目的的,不同於後世對待它們的目的。從殷墟所出的甲骨文來看,其中並無能夠證明夏朝存在的確鑿證據。

所以,她假設“商人有一個關於夏的神話建構,並把它當作與自己的信仰相背的早期族群,而這個神話又被征服商朝的周人重釋為一個歷史上的朝代”。她認為,儘管“夏”是否為神話有待討論,但是,如果我們要作歷史的重建,並不應該靠那些具有神話性的材料,而應立足於考古學資料。


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古學者要處理的主要不是文獻中的炎黃、唐、虞、夏,而是裴李崗、仰韶、龍山、二里頭、二里崗這種現代新命名的物質遺存組合,它們有自身相對獨立的話語體系和方法。

對於完全沒有文字記錄、自身也沒有出土文字材料的遺址,考古學也可以從更多維度去判定其是否進入文明社會。

如果參照殷墟為“商朝”的標準,約4000年前的二里頭文化被認為已經進入 “朝”的階段,但族屬還是無法確定。其實我們不需要計較夏朝是否存在,也不需要揣測外國人包藏禍心。

二里頭文化以及更早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毫無疑問都是中華文明的正源,就像許宏先生說的一樣:“肇始於二里頭文化,以祖先崇拜為內核,重王權而把宗教置於適當位置的中原禮樂文明……在嚴酷的社會競爭和人與自然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發展壯大,最終成為華夏文明的主體”。

夏朝是否存在,對中國5000年文明史跨度有影響嗎?

對於5000年文明史的時間也並不誇張,當然不同學者也會有爭論,相對保守的看法是二里頭文化是文明社會(被易中天採信的觀點),相對激進者則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或更早已經進入文明社會。如果是前者,文明史就有三千七八百年,如是後者,則可能有四千年、五千年或更多。


深度思考:夏朝是否存在,究竟重不重要?

文明史長度的伸縮其實取決於不同角度和標準的彈性,而“夏”並非唯一的、更非終極的座標零點。私以為不能完全使用西方的那套標準,完全卡在文字上,其實並不科學,在東方考古學界,冶金術通常作為一條比較重要的標準。

為什麼中國人對夏朝是否如此在意呢,這就要講到民族情感的問題,除了中國人對朝代的特殊情結,還有一種對自己文化與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因為中國文明史一脈相承的,從上古至今,我們依然沐浴在先祖創造的文明之光下,我們有責任去認識他們,去了解他們,這不是一個從事考古的西方學者所能體會的。

1.《竹書紀年》,《史記夏本紀》

2.《最早的中國》許宏

3.《二里頭與中華文明的形成:一種新的範式》,《早期中國歷史、思想與文化 》艾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