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文兴红土地 书写新华章

文兴红土地 书写新华章

——2019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高举思想火炬,照亮奋进之路。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赣州视察,为新时代赣州发展标定了新的历史方位,翻开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新篇章。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条主线,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守正创新、务实增效,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理论武装成为全国先进典型,新闻舆论引导取得历史性突破,文化发展迈上新的台阶,精神文明建设纵深推进,意识形态领域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为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注入了强大精神文化力量。

高扬党的旗帜 筑牢“精神高地”

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思想的引领。

一年来,全市上下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等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

市委常委会带头深入学习,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在全市上下凝聚起感恩奋进的强大合力。中宣部理论局专程到我市观摩总结市委中心组学习经验,先后在中宣部《宣传工作》《每日要情》两大内刊推介我市党委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经验做法,并作为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典型,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作了典型宣传。

去年11月21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江西省委共同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南昌举行,瑞金市黄柏乡龙湖村村民邓大庆受邀,向外国政党政要介绍自己种植脐橙走上脱贫致富路的故事。

从机关干部到基层群众,从乡村社区到园区企业,从网上到线下,赣南涌现了“乡间午话”“名嘴宣讲”“众说舞台”等一大批基层理论宣讲品牌,也处处涌动着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理论研究,肩负着思想引领、精神启迪的重要使命。

去年,我市高质量完成中宣部重大委托课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瑞金溯源:为人民打天下,为人民治国家——中国共产党苏维埃红色政权道路的探索实践与现实启示》,市委主要领导在《求是》《人民日报》刊发理论研究成果文章,进一步巩固了苏区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链条中的重要地位。

长征精神理论研讨会、“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理论研讨会、“第六次苏区精神暨2019年苏区干部好作风”理论研讨会、第二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成功举办……我市理论研究高地效应逐步显现。

礼赞伟大时代 鼓劲美丽赣州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2019年,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唱遍大江南北。

伴随着动人旋律,我市紧紧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条主线,精心组织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7年来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就。

全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公益电影主题放映活动、“壮丽七十年 今朝更好看”赣州市群众文艺晚会、“礼赞祖国筑梦新时代”诵读会……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庆祝活动,激发了全市人民爱党爱国的真情实感。

赣南苏区大型艺术展、市妇联系统群众性广场舞展演、微视频展播、“快闪”……一个个亮点频现的群众性庆祝项目,凝聚起全市人民建功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定南县瑞狮亮相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赣情客韵》登上央视春晚江西特别节目、电影《八子》被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系列丛书和电视文献纪录片推出……在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中,赣州元素更加突出。

讴歌光辉历程,致敬伟大时代。

2019年6月,中宣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于都、瑞金等地启动,500余名记者集聚赣州采访报道,7天时间刊发报道158篇(条),赣南老表感慨“经常在央视《新闻联播》看赣州新闻”。

这一年,日本、印度、瑞士等7个国家新闻记者走进赣州“长征行”,“阳明文化对外交流活动”成功在韩国、日本举办,中央网信办先后两次在我市举办“网络媒体看赣州”大型采访活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赣州好故事越传越精彩,好声音越来越动听,提升了赣州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举办各类高水平主题活动,精心组织脱贫攻坚、主攻工业、扫黑除恶等重大宣传战役,赣州受到主流新闻媒体持续关注,实现市内宣传提质增效,市外宣传突破历史。

据统计,2019年,赣州在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刊发稿件1062条,其中头版头条、版面头条、《新闻联播》等重头稿件153篇(条),创历史新高,以绝对性优势位居全省第一;在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及“两微一端”刊发正面宣传稿件4800余篇,位居全省前列。

突出价值引领 厚植“文明沃土”

“菖蒲乡是一片红色沃土。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这里进入寻乌,赣南工农红军第二十一纵队在这里成立,黄砂战斗等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寻乌县菖蒲乡黄砂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红军后代李兴桃正在给游客讲述着发生在当地的红色故事。

李兴桃告诉记者,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设了文化广场、养老中心、孝老食堂、“学习强国”平台线下学习区、“四点半课堂”等多个功能区,通过开展系列文明实践活动,群众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有很大改变,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不断增强。

去年以来,我市在全省创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三合一”,强化“学习、活动、服务”三大功能,将“实践”贯穿始终,半年时间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站191个,建好孝老食堂152个、“四点半学校”127个,为农村“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提供精准服务,深受群众欢迎。

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榜样的力量直抵心灵。

全国道德模范王必盛、敬业奉献好人徐东华,见义勇为好人罗开斌、罗开剑,孝老爱亲好人廖孝凤,敬业奉献好人黄爽秋、张勇、刘燕辉、何晓峰、张荣科……一年来,赣州2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37人入选“江西好人榜”,年度上榜人数位居全省第一。

今年1月12日,“赣州市乡风文明优秀剧目遴选及巡演活动”获奖节目专场巡演在赣州公园开演,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为深入推进乡风文明行动,去年,我市持续开展乡风文明优秀剧目巡演活动,发布了4期“诚信红黑榜”,常态化开展“扶德扶志、感恩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一年来,赣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进一步健全“路长制”,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参与、全面覆盖的中心城路段管理模式,切实加强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顺利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年度复查。推动《赣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纳入2020年立法计划。大余、于都、崇义获评江西省文明城市。全市志愿者注册人数达88万人,志愿服务打卡时长2405万小时,均列全省第一。

顺应人民期待 共享“文化滋养”

文化繁荣惠民生,文旅相融展新姿。

过去的一年,我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引领,一手抓精品创作,一手抓文化惠民,扎实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步伐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和精神食粮。

重点项目加速推进。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仅用4个多月建成开馆,“革命理想高于天”赣南籍革命烈士纪念雕塑在广西桂林烈士纪念碑园落成,全市首个红色实景演艺项目《浴血瑞京》试运营,福寿沟博物馆、魏家大院正式揭牌,市综合文化艺术中心即将完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阳明文化公园、红都瑞金、江南宋城等重大文化项目扎实推进。赣坊1969文化创意产业园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园。

文化惠民更加常态。第四届文化惠民周活动成功举办,“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开展100余项600余场次,全市院团送戏下乡2848场次,“24小时城市书屋”、图书馆夜间免费开放,让基层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去年,我市在中心城区打造了20个红色文化活动示范点,举办“红色歌曲大家唱”“文明风采·百姓舞台”等周末剧场活动73场,推进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进校园巡演16场,组织《长征组歌》合唱团赴延安等地交流演出,文化惠民常态化展演机制不断完善。《苏区干部好作风》《十七棵松》《寻路》等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戏剧《枫树坳的故事》、歌曲《凤凰飞》入选江西省2019年度文艺精品创作资助项目。

文旅融合开创新局面。我市出台赣州红色旅游专列、包机奖励政策,举办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等3场全国性节庆活动,在北京与遵义、延安联合推介发布长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崇义上堡梯田顺利开园,安远三百山景区完成改造升级,各地文化旅游节精彩纷呈,“一核三区”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接待游客达1.3亿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达1400亿元,均增长20%以上。(记者 温居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