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差點成了普通話?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在民間,人們流傳著這樣一個煞有介事的故事:

民國時,粵語差一點成了官方語言,在投票時,孫中山為了顧全大局,投給北京話一票,才使北京話成了“國語”,也就是現在的普通話。

很多粵語區的人對此津津樂道,並言之鑿鑿。只不過這個故事也就只是故事而已。真實的情況完全不是這樣,也比這個小故事複雜得多。

在鄭子寧的著作《南腔北調》中,專門講述了當時確定官方語言的真實情況。民國初年,民國政府制定官方語言時,和北京話競爭的,不是廣東話,也不是四川話、陝西話,而是人造的老國音。

粵語差點成了普通話?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老國音是啥?沒有語言學基礎的人,大概壓根沒聽過這三個字。原來,近代以來,雖然在方言以外流傳著同行的官話,但官話還分為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和北京官話的區別,非常混亂。於是民國時,1913年召開讀音統一會,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國音”。當時北京話已經相當流行,有成為全國通用語的趨勢,而民國初又定在北京。所以“國音”在京音的基礎上經過了一定的修改(加入了入聲)。但京音仍然勢力龐大,1924年,民國官方決定以京音為國音,連入聲也一併不管了,老的“國音”就被掃入了歷史的塵埃中……

至於投票?那只是民間的想象,根本不存在。

粵語差點成了普通話?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後來的事情都清楚了,新中國成立後,普通話延續了民國的傳統,日益強大,一直到今天,在很多地方已經幾乎取代了方言。

這一切,都和粵語關係不大,粵語在當時也不可能成為全國通用的“國音”。

粵語差點成了普通話?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那麼,粵語真的如同傳說中所說一般,是古漢語的活化石嗎?鄭子寧同樣否認了這個說法。坊間流傳的“普通話是胡語,粵語要用唐詩讀才妥當”之類都“錯得離譜”。

自古以來,粵語區(嶺南地區)都被認為是語音不正,也會受到歧視。如六祖慧能就被五祖質問:“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毫無高僧的涵養。

直到南宋時,大量北方移民進入廣東,帶來了新的語言,幾百年間形成了今天的粵語,粵語保留了中古漢語的六個韻尾,押韻情況比官話也保留的好得多。

但是,粵語也稱不得上是古漢語的活化石。

粵語在保留了大量古漢語詞彙的同時,還有很多詞彙來自侗臺語,比如廣東話“這”說成nil,這個詞在其他漢語中幾乎找不到類比,但卻和壯語、泰語很接近。並且千年的演變,也讓粵語語音發生了變化,很多時候都不能還原古詩的押韻情況,如家喻戶曉的《鋤禾》,韻腳是午、土、苦,但粵語三個字分別都ng、tou、fu,完全不押韻。

可以說,粵語是一門很古老的方言,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也隱藏著廣府族群南遷並融入當地歷史的線索。但粵語和古漢語,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粵語差點成了普通話?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南腔北調》鄭子寧 著 出版社:後浪 | 中國華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