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老人開荒種茶二十年,荒山變金山,老人走了後人進城享清福

失地老人開荒種茶二十年,荒山變金山,老人走了後人進城享清福

上世紀90年代初,因為城鎮建設與發展的需要,年過60的田大爺一家4口被轉成了城鎮戶口,家裡的4畝3分田被國家徵收了,這是老人家一家4口的生存來源之所在呀。當年,村鎮建設徵收一畝地也就三五百塊錢,總共加起來才千把多塊錢,能幹什麼呢,這麼家人要吃要喝要用的,都得花錢。在加上種了一輩子田的人,一下子沒有了田地,大爺心裡落得慌啊!

當時,和田大爺一樣,被徵地的村民有好幾十戶,有的出去打工,有的另找了事做,但也有少數那麼幾個人,把徵地的那點錢吃光花光了,就經常找政府部門和徵地單位“敲槓”。田大爺沒有那麼做,沒有田種了,他把家裡的兩頭牛也賣了,加上徵地的那點錢,賣來上千斤茶種和一些肥料,和老伴一起離開住了幾十年的老家,從集鎮搬到離集鎮很遠的一個荒山上,搭起茅棚,一個年愈花甲的老人,就這樣開始了長達二十餘載的開荒種茶的艱苦創業生涯。

失地老人開荒種茶二十年,荒山變金山,老人走了後人進城享清福

田大爺是吃過苦的人,他不怕吃苦。他發揚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就這樣靠一鋤一鋤的挖,一隴一隴的種;天晴不歇工,下雨不住手;暑來寒往,春去冬來,他放手開墾,精心栽種,終於將一片阿屎不生蛆的荒茅之地變成了綠油油的茶園。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他上山開荒種茶的第六年,他的種茶收入超過了兩萬元,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種茶專業戶和萬元大戶。他也因此獲得過很多的榮譽,市報省報,市臺省臺中央臺都競相報道,還被市裡省裡拍成專題電視片,給以宣傳和推廣。田大爺也被評為市縣各級的勞模。

在田大爺的帶動下,原來一些失地的鄉鄰也受到啟發,紛紛來到這座荒山上開山種茶,這座荒山很快變成了綠色的茶園。後來,田大爺每年都有十多萬的種茶收入,好的年景收入達到一二十萬。條件好了,收入增加了,田大爺把山上的茅草房改建成了樓房,還在城裡賣了房。大爺夫婦倆就一個女兒。前天,我們到茶園參觀的時候,當地的鄉親告訴我們,田大爺老兩口前幾年就去世了。留下一大片綠色的茶園給後人。他的女兒女婿平時住在城裡,只有茶園需要培管或者採茶賣茶的時候才會上山上來一趟。這就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種茶,後人享福。這也算是一種中國式的傳承啊

失地老人開荒種茶二十年,荒山變金山,老人走了後人進城享清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