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千佛山观“母抱子槐”,却意外发现百年石刻


登千佛山观“母抱子槐”,却意外发现百年石刻

济南名胜千佛山

今年已经多次登山,但大多都是由“慈云坊”或山南上去的。现在花开花落已经绿树成荫,临近谷雨我便想去看看已被评为济南“十大树王”的唐槐有何变化,所以这次我沿千佛山主道登山,不成想今天却有了意外发现。

登千佛山观“母抱子槐”,却意外发现百年石刻

唐槐

主道在半山下分为东、西两条盘山路。岔路口西侧不远就是唐槐亭,是一处有名的景点。此景因唐槐得名,相传秦琼到兴国禅寺为母亲进香祈福时,将马拴在这棵树上,后来便被称为“秦琼拴马槐”。

登千佛山观“母抱子槐”,却意外发现百年石刻

唐槐

唐槐树龄已有1300余年,因在多年前遭遇雷击主干开裂造成中空,后又有一棵幼槐长出并从南向主干中穿过,一老一少长在一起的这一奇特景象,又被人们称为“母抱子槐”。

登千佛山观“母抱子槐”,却意外发现百年石刻

母抱子槐

唐槐虽然历经沧桑主干树皮脱落,但是每到这个季节新枝嫩叶都会如约展现,今年也不例外。在此稍作停留后我继续上行。虽然是在周末,但上山的人并不多,我过“齐烟九点”和“云径禅关”牌坊,经“兴国禅寺”紧闭的西门继续上行。

登千佛山观“母抱子槐”,却意外发现百年石刻

云径禅关

在乐云亭处指示牌上看到右侧上行有“第一弭化”,我以前对此没有概念,不知道是个什么景点,认为这是个新的发现。但是,当我再次爬到山顶时仍然没有发现这个景点。

登千佛山观“母抱子槐”,却意外发现百年石刻

隐于密林峭壁上的“第一弭化”石刻

我沿原路下行寻找,在距乐云亭不远处有一条在峭壁下平行向西的小路,没有任何指示,我开始以为这只是与西侧上山路相通的一条便道,却在几十米处的峭壁上赫然发现了巨幅石刻,着实让我惊讶不已。前后几十年多次登千佛山,却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壮观的石刻。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知道石刻的存在呢?我想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我走马观花粗心大意,每当爬到此处时都认为即将到达山顶了,没有认真观察;二是路口指示不明显、也不精确;三是对这样有观赏价值的文化景点公园宣传不够。

登千佛山观“母抱子槐”,却意外发现百年石刻

“第一弭化”石刻

回家后我上网进一步了解“第一弭化”石刻,发现有关信息不多。百科介绍位于对华亭上面,陡壁向北,面积15平方米,上刻“第一弭化”篆字。字径2.8米,深0.17米。书写者无考。气势雄伟壮观,是济南的最大石刻。此字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济南道院“统院掌籍”弟子何素璞住持,花一年多时间镌刻的。其义为千佛山佛最多,力量最大,要靠神佛教化人们,平息战争,确保平安。

登千佛山观“母抱子槐”,却意外发现百年石刻

石刻所处峭壁

网上还有两篇关于第一弭化石刻的博文,大体上两个主题,一是提议要加大石刻的宣传,设置更为醒目和精确的提示牌,引导更多的游客来参观了解这隐藏于密林峭壁罕见石刻。二是讨论是“第一弭化”还是“第一大弭化”:一种说法是千佛山公园有关介绍为“第一弭化”四个字,另一种说法是依据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千佛山》记载为“第一大弭化”五个字。我根据博文作者的提示搜索了“一”的历史演化,认可四个字的说法,上面的一个短横不是一个独立的字,而是篆书的一个“”。

登千佛山观“母抱子槐”,却意外发现百年石刻

“一”的历史演化

对石刻“位于对华亭上面”我也进行了考证,对华亭位于兴国禅寺南侧峭壁,由于是和尚修行场所因此不对外开放,故多次游览却不熟悉。

登千佛山观“母抱子槐”,却意外发现百年石刻

左侧即为“对华亭”


登千佛山观“母抱子槐”,却意外发现百年石刻

右侧高楼即为“对华亭”

对华亭,为明代建筑,位置奇绝,是为开山而建。因面对华山,故得名。据《历城县志》载,此亭又名宾化楼、书堂、长白山居等。

来过千佛山的朋友,你见到过“第一弥化”石刻吗?(欢迎您在下方发表评论,关注和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