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給了“公知”們表演的舞臺?從最近幾起事件中說說我眼裡的公知

近期由於眾所周知的一些事件,網絡上許多“公知”都拋頭露面,發出了不少雷人的聲音,讓公眾很集中地認識了“公知”這個群體。而今天我則想就自己近期對部分“公知”們的表演,說說我心中的“公知”們。


誰給了“公知”們表演的舞臺?從最近幾起事件中說說我眼裡的公知

誰給了“公知”們表演的舞臺?從最近幾起事件中說說我眼裡的公知

“公知”本是中性詞,為何卻被汙名化

下面這段文字來自於“百科”解釋

公知:從字面可認為是公共知識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縮略詞,精確定義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是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而在中國社會的實踐中,“公知”一詞更是對那些貌似公正博學,實則搖擺不定,自視甚高,以天下評判為己任,視政府和百姓問題多多,自認擔當啟蒙責任,誨人不倦的一群文化人。尤其在微博等網絡環境中,第三方提到“公知”多含有譏諷的意思。

從這個解釋可以看出,“公知”汙名化不是我的發現,而是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那為什麼一個本來對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高級知識分子的稱謂,卻成為某一類“名人”群體的代名詞呢?而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一部分人。

誰給了“公知”們表演的舞臺?從最近幾起事件中說說我眼裡的公知

他們自認為高人一等,卻不知是誰給了他現在的地位

不能否認,“公知”們都是在各自領域有一定建樹的人,不然雖然“公知”如今可不算好稱謂,但不是人人都能被稱為“公知”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所有的“公知”們都在享受著上等人的生活,享受著地位給他們帶來的優越感。而正是這種優越感,讓他們自我感覺高人一等。

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是誰給了他現在的地位,是誰讓他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也許他們不是沒想過,而是認為自己有今天的地位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但是作為一個自視有文化的人,難道連我們這些生活在基層的小知識分子都能知道的道理他們為什麼不明白?

誰給了“公知”們表演的舞臺?從最近幾起事件中說說我眼裡的公知

沒有國家的蓬勃發展,祖國的逐漸強大,他們還能如此趾高氣揚地說話,他們不應該對過去祖國遭受凌辱,國人夾了尾巴做人的歷史更加熟悉?

誰給了“公知”們表演的舞臺?從最近幾起事件中說說我眼裡的公知

他們總自視文化很高,卻沒有民族文化自信

我想沒有哪一位“公知”不認為自己文化很高,是自己所在領域的佼佼者。不然他們也不會如此趾高氣揚地說話,他們也不會自以為是地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

這些人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總認為自己的國家有太多的缺點,他們眼裡也只能看自己的國家陰暗的東西。但是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時,其他國家卻什麼都是好的。他們嚮往西方國家的所謂“民主、自由”,但他們卻看不清西方國家的“民主、自由”的實質。他們天天也在說中華有5千年燦爛文化,他們卻沒有一點點民族文化自信。

誰給了“公知”們表演的舞臺?從最近幾起事件中說說我眼裡的公知

我也試著分析一下原因。這應該是現在屬於退出或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一批人,在他們小的時間正是祖國一窮二白的時候,而他們成年時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西方文化也隨碰上經濟開放進入了我國,他們就一下子被西方的所謂“自由、民主”所吸引,併成為他們心中刻骨銘心的嚮往。於是不管自己的祖國以後怎麼發展,不管時代在怎麼變化,他們的思想卻永遠停留在那個時候,從沒變過。

我想這也正是當前為什麼是90、00後成為聲討他們主力軍的原因吧。


誰給了“公知”們表演的舞臺?從最近幾起事件中說說我眼裡的公知

他們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卻接受不了別人對他的批評

“公知”們最顯著的標籤就是“批判”,因為在他們的心裡,批判才能體現他們的水平,才能突顯他們的與眾不同。而且在他們的心時,批判才是氣節,頌揚就是媚俗。於是一個怪現象產生了,“公知”們都在為批判而批判,都在強詞奪理地批判,當一抹燦爛的陽光射入他們眼睛裡時,他們就閉上眼裡睛批判。

但是他們這類人卻用著“雙標”對待自己,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批判自己的國家和其他人,但他們永遠聽不得別人的批評聲。自己批判是因為自己是“鬥士”,別人批評他就成為“小人”。

誰給了“公知”們表演的舞臺?從最近幾起事件中說說我眼裡的公知

他們記住了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他們永遠卻不知道還有下一句“俯首甘為孺子牛”。

誰給了“公知”們表演的舞臺?從最近幾起事件中說說我眼裡的公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