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有那麼重要嗎?(原創文章)

什麼是社會能力?

對於成人來講,社會能力就包括社會擔當能力、交往能力、領導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會發現身邊有這樣人:社會適應能力差,不會跟別人溝通交流,看不懂身邊人的情緒,不懂得恰當安排自己的工作等等……


在幼兒園,有的孩子不會跟大家一起玩,不遵守班級秩序,總是喜歡打架,搶東西,解決問題方法比較單一,看起來好像有點另類或者唯我獨尊。

其實這些都是社會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鍛鍊。幼兒3-6歲是性格以及習慣發展的關鍵時期,處理問題的方法和習慣就是在此時習得的,通過有效的練習,會幫助孩子學會解決事情方法,理解別人感受,從而增強社會能力。


幫助孩子學會思考問題

一 解決問題

問題:

1 當你的孩子抱怨、強求或者哭鬧的時候,你會怎麼辦?

2 當你的孩子打了其他的孩子或者搶走了其他孩子的玩具時,你會怎麼辦?

3 當你的孩子不聽話或者不按要求做時,你會怎麼說?


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有那麼重要嗎?(原創文章)


我們成年人往往給孩子一個方法,告訴他,或者命令他,就這麼做,甚至不會告訴孩子是什麼原因。要麼就跟妥協、條件交換,止住哭鬧,再專制一些的家長,就會採用武力去解決問題。應該怎麼面對這些問題呢?

當下發生的問題,想馬上有結果,一定辦不到,這需要我們在提前就掌握方法和技能,問題來了,我們會對症下藥嗎?我們家長就像孩子的教練,隨時發現問題,隨時會指導。

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是尤為重要的一點。

目標是: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能夠初步解決問題的孩子,鼓勵他發展自己的技巧。


二 學習使用字詞遊戲


有時候孩子不會解決問題的原因,是不會正確表達。在幼兒園中,三歲左右的孩子是發生爭搶玩具、打鬧、咬傷最高發的班級,原因就是孩子們表達能力有限,遇到問題時,不會表達。

如何在生活中學會表達?

教給孩子學習一些有用的詞彙,並在生活中找場景不斷練習。

基本詞彙包括:是/不(沒) 和/或者 一些/所有 之前/之後 現在/以後 相同/不同

例如:這是小魚,不是小貓。/ 我想要桔子,或者蘋果。/ 你是要一些玩具,還是所有玩具?/ 我在寫完作業之後看電視……

為什麼要學會使用這些詞彙呢?

就在剛才,我和兩歲的女兒一起看書學習,她要在我的本子上畫畫,我把另外一個她自己的畫本遞給她,她不高興有點要哭,我說:“這是你的書,不是媽媽的書。而這些是媽媽的,不是歐米的。”我指著我自己的這些,她顯然明白了,拿著自己的書開始塗塗畫畫了。類似的小事經常在家裡發生,我們學會用一些詞彙,慢慢教給孩子使用,慢慢孩子就學會用“我能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了。


三 理解他人的感受


曾經有人做過一些實驗,在幼兒園中,小霸王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別人的情緒,看不出別人是高興的、生氣的、悲傷的表情。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不顧及別人的情緒,照顧不到周圍人的感受,給人的感覺是情商低。

我們要教給孩子的第二件事,就是理解他人感受,養成考慮他人感受的習慣,而不是在發生問題時,朝孩子大喊大叫,或者打罵孩子,當孩子學會了家長的喊叫方式解決問題,自己也會使用這個方法解決問題。

如何練習?

1要讓孩子掌握的感覺字詞:開心、傷心、生氣、驕傲、沮喪

2 玩看圖遊戲。初步學習時,可以看一些有表情的圖片,讓孩子猜圖上的人心情是怎樣的:(這個相當於幼小銜接的看圖說話)


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有那麼重要嗎?(原創文章)


3 練習的途徑:

講故事:通過講故事,在某一個地方停下來,討論故事中每個人的感受,看看錶情。

畫畫:年齡大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可以畫出孩子的表情,讓孩子自己畫,並講述畫上人物的心情。

玩偶遊戲:也就是我們自己通過一些小玩偶,玩一個角色遊戲,在遊戲中,表達不同的心情,讓孩子說說,玩偶怎麼了?4歲左右的孩子,可以非常好的和同伴一起玩此類遊戲了。

看電視:看到一些情景,提示孩子關注這個主人怎麼了?討論一些情節。這個方法比較適合大一些的孩子,並且鼓勵孩子用“我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考。


四 尋找多種解決辦法

幫助孩子認知,一件事情發生了,一定有多種解決辦法,鼓勵孩子想出多種辦法解決問題。

過程如下:


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有那麼重要嗎?(原創文章)

孩子的球被搶走了,怎麼辦?


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有那麼重要嗎?(原創文章)

他不想和你輪流玩滑梯怎麼辦?


1 家長提出問題,或者孩子提出問題。

2 告訴孩子有好多方法可以解決問題。

3 把想出來的問題都記在紙上。

4 孩子說出了跟問題相關的答案,要肯定這個答案,並且啟發孩子再思考有沒有其他解決辦法。

如果孩子是中、大班以上的,可以創設一些問題,讓孩子思考如何解決,例如:

1 你想玩滑梯,但是滑梯被另外一個孩子佔著,不讓她玩。

2 你想和一個孩子玩球,但是那個孩子不想跟他玩。

諸如此類的事情,在班級中經常發生,可以問問孩子,用多少種方法能解決這些問題。


五 考慮事情的後果


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有的孩子因為作業多、玩手機、吵架等一些事情就輕易的自殺,造成了一個家庭的悲劇。這類事情現在越來越趨於小齡化。讓我們當家長的看起來十分痛心!追根究底,背後是家庭教育的失敗,孩子缺乏解決事情和處理情緒的能力,不知道事情的後果如此嚴重。我們當下培養孩子社會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助孩子建立社會責任感,知道做什麼事都會有後果。


如何學習認知後果呢?

1 在之前提到的詞語遊戲中,運用到的“之前、之後”“如果、那麼”這些關聯詞,就可以幫助孩子聯想事情發生的後果。

2 孩子往往不會想到做一些事情引發的後果,比如帶來的人際關係的後果,比如對事情結果的預判。那麼我們要教給孩子,現在就認識到考慮事情的後果。比如:你搶了她的玩具,她心情會怎樣啊?(幫助孩子考慮他人感受)她以後還會和你一起玩嗎?(考慮事情的後果)我們接下來要怎麼做呢?還有哪些辦法可以用?(引導孩子想出更多的辦法,而不是簡單直接的告訴孩子,要學會“分享”,事實上,好多孩子不願意分享,不理解分享的含義。)

3 因果思考的步驟:

提出問題——引導孩子提出更多的解決辦法——探討一下通常解決的辦法比如:搶、打等方式會帶來什麼後果——記下來。


總結:學會解決問題,就是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的一個過程,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在外遇到事情,不是唯唯諾諾,也不是莽撞衝動,而是有智慧有方法的去解決問題。並且能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帶來良好的人際關係。幼兒期培養的能力和習慣以及思維方式,會影響終身,希望我們家長能把自己當成教練型家長,在生活中,通過點點滴滴的小事,教給孩子受用一生的道理。


好書推薦:《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書中會有一些實操的技巧和方法,教給家長,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