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評高學歷“野人”回國避疫:同理心,是孩子行走世界的通行證

眼中只有自己的人,沒有大的格局

現下,我國抗疫已漸入尾聲,但世界各國的疫情仍處於全面大暴發階段。因此,許多海外務工人員、求學的留學生選擇回國避疫。這當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比如:泰國一返華女子抵達重慶機場,以每天都要回家為由,拒絕按規隔離。還辱罵工作人員,撕毀登記表格,大鬧機場。

央視評高學歷“野人”回國避疫:同理心,是孩子行走世界的通行證


央視新聞評論該女子:“‘哪來哪去’,不守防控規定就該享受這個‘待遇’。無視規定,撒潑耍賴,不只是缺少格局,更是破壞疫情防控大局。”

央視評高學歷“野人”回國避疫:同理心,是孩子行走世界的通行證


一名留學生回國隔離,因為隔離酒店沒有礦泉水,又嫌棄燒的水水質差,該留學生對工作人員大吵大鬧,屢次強行闖關。引得網友大為不滿,諷刺該留學生是“豌豆公主”“巨嬰”。

央視評高學歷“野人”回國避疫:同理心,是孩子行走世界的通行證


一位澳大利亞歸國的華人,在隔離期間強行出門跑步,還不戴口罩。面對工作人員的阻攔,她說:“不讓我跑步,我生病了怎麼辦?”還大喊救命,稱工作人員騷擾她,並侵犯了她的人權。

央視評高學歷“野人”回國避疫:同理心,是孩子行走世界的通行證


視頻曝出後,該女子就職的企業——拜耳醫療器械公司,馬上開除了她。

當然,這其中也有許多暖心之舉。比如:美國留學生郭同學回國前特意買了巧克力,在途經山東德州服務區時,又專門買了扒雞,她把這些小心意送給防疫工作人員,稱:“感謝防疫人員,希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央視評高學歷“野人”回國避疫:同理心,是孩子行走世界的通行證


還有,留學生瑤瑤(化名),從意大利輾轉28小時回國。在飛機上,為降低感染機率,她不敢吃飯喝水,連口罩也不曾摘下。在意大利,她已先行隔離20天,並把能申報的途徑全部都申報了一遍,回國後下飛機也是第一時間向機場工作人員報備。這種為自己負責,也為他人負責的“教科書式回國”,讓網友紛紛點贊。

在特殊時期,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格局,格局大小的差別,其實是是否有同理心的差別。

有同理心的人,格局寬廣,願意為他人做出貢獻,也收穫更多的機會;沒有同理心的人,眼中只有自己的事,無法與人開展合作,甚至為了自己損害他人利益,最終影響自己的前途。

什麼樣的行為會毀掉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人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地體會到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站在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上看待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同理心是建立良好溝通、獲得他人好感和信任的橋樑,也是合作的基礎。

央視評高學歷“野人”回國避疫:同理心,是孩子行走世界的通行證


心理學家阿德勒強調過合作的重要性:“所有失敗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缺乏同情和社會興趣,他們在面臨職業、交友和兩性問題的時候不相信可以通過合作解決問題。”那麼,什麼樣的行為會讓孩子缺乏同理心呢?

就是家長拒絕同理孩子,不能換位思考、共情孩子。

在《少年說》第5季裡,有一個叫塗思睿的女孩,她對大家傾吐:“爸爸把我50多本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小說,都給撕了。還把我的所有課外書都用膠帶封了起來。”“我感覺我那段時間就像丟去了靈魂一樣。”

央視評高學歷“野人”回國避疫:同理心,是孩子行走世界的通行證


她強壓著情緒,還故作輕鬆,但眼淚還是止不住,聲音也變的哽咽。而這位爸爸嚴厲教育的手段下,暴露的就是同理心欠缺。


女孩熱愛閱讀寫作,文科成績也因此很理想,而爸爸卻按照自己的標準,要求女孩理科成績也必須優秀,還簡單地把女孩理科成績不佳歸罪於寫小說。


央視評高學歷“野人”回國避疫:同理心,是孩子行走世界的通行證


女孩從三年級開始寫小說,到現在已經寫了56本,累計30多萬字,全部是一筆一劃寫完的,這位爸爸沒有看到孩子對寫作的熱愛,甚至也不讀讀小說去了解孩子,而是粗暴地摧毀孩子心愛的東西。

央視評高學歷“野人”回國避疫:同理心,是孩子行走世界的通行證


如果不是女孩有機會向外表達,她的爸爸可能一直都無法體察到孩子“像是丟失了靈魂”一般的傷心。

女孩委屈地傾吐,也提醒著我們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忽略同理孩子?


央視評高學歷“野人”回國避疫:同理心,是孩子行走世界的通行證


當孩子犯錯時,是直接批評:“怎麼這麼不小心!”“告訴過你多少次了,怎麼還是記不住?”還是去體諒孩子的挫敗。


當孩子傷心時,是簡單敷衍:“不哭了,這有什麼好哭的?”“為這麼小的事哭,不是男子漢!”還是去撫慰孩子,共情他的難過。

我們是以自己的標準,給孩子提各種各樣的要求:考試必須考多少分,見人必須問好......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他的困難,幫助他解決問題。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映照出家長的行為。被充分看見的孩子,自然能同理他人。

培養有同理心的孩子,從小處做起

對孩子的同理心教育,體現在生活的時時處處。如果我們能在一些特別的時刻,給予孩子好的引導,那麼,孩子的共情能力、合作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

1、當孩子摔倒時

在《媽媽是超人》綜藝節目中,霍思燕的兒子嗯哼不小心被玩具紮了腳,疼的嚎啕大哭,把弄痛他的玩具重重地扔了出去。

央視評高學歷“野人”回國避疫:同理心,是孩子行走世界的通行證


霍思燕看到後,馬上給嗯哼一個擁抱,幫他吹吹腳掌。嗯哼的情緒平復後,霍思燕並沒有責罵那件玩具,而是自己用腳輕輕踩了踩,告訴嗯哼,踩到確實是挺疼的,所以不應該把玩具扔到地上,這樣就很容易讓自己和別人踩到。

央視評高學歷“野人”回國避疫:同理心,是孩子行走世界的通行證


這種做法,很符合“給小板凳揉揉疼”的理念,我們認為當孩子撞到石頭、板凳時,不必為了安慰孩子而責罵這些物件,而是引導孩子,一起給小板凳揉揉疼。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意識到“碰撞”是雙方的事情,應該互相體諒。

對小板凳的體諒也會延伸到其他方面。會給小板凳揉疼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也會更懂得換位思考,處事更為靈活變通。

2、當孩子和夥伴發生衝突時

謝楠的兒子吳所謂,有一次因為不願意分享玩具,跟小夥伴起了小衝突。謝楠沒有強求,她肯定了兒子有拒絕的權力:“你可以說不。”又說:“不過大家一起分享的話,沒準可以研究出新的玩法,我們要不要試一試?”吳所謂一聽,馬上高興起來,和大家一起分享玩具,投入到玩耍中去。

對於孩子社交,提出“三不原則”:不生氣,不介入,不怕吃虧。當孩子們一起玩時,發生些小矛盾很正常,家長無需干涉。如果孩子之間爭執變嚴重,家長簡單拉開,或者建議孩子用更靈活的方式解決即可。

沒有必要氣勢洶洶地找對方孩子或家長討要說法、鬥狠比倔。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知道衝突是常有的事。孩子在衝突中,會學會互相體諒、協調關係、更好地解決問題。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在心態上不苛刻的孩子,長大後他的處事態度會更自如,人際關係會更和諧,會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機會。”格局大的孩子,道路自然也寬廣,讓我們都把同理心這件寶物送給孩子吧!

#養育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