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張磊:我對投資的思考(下)

D.T.簡評

本週DT君繼續推薦大家精讀的是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的最新作品《價值:我對投資的思考》,由湛廬文化聯合浙江教育出版社9月新鮮出版。

高瓴資本作為一家成立僅15年的投資機構,在國內投資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無論其管理規模還是投資業績,在華人投資界甚至是全球投資市場都達到了令大多數投資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張磊在創建高瓴15週年之際,通過《價值》一書完整的向外界詮釋了自身作為掌門人的投資哲學與理論體系。書中分別詳細闡述了尋找價值的歷程、價值投資的哲學與修養以及價值投資的創新框架三大板塊,全書思想精華和精彩語句不斷,DT君推薦投資人和創業者朋友今年至少要讀上兩遍。

“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變化可能是唯一永恆的主題。作為一名投資人,究竟怎樣才能找到穿越週期和迷霧的指南針?作為一名創業者,究竟怎樣才能持續不斷地創造價值?”在開篇的自序中張磊一上來就拋出了兩個引人深思的經典問題。

對此,張磊在本書扉頁上給出的答案是:“

在長期主義之路上,與偉大格局觀者同行,做時間的朋友。”這裡出現的三個關鍵詞:長期主義、偉大格局、時間朋友,也是張磊對自身投資生涯核心理念的完整詮釋。

“凡盛衰,在格局。格局大,則雖遠亦至;格局小,則雖近亦阻。人生的每一次選擇都是一次重要的價值判斷,而每一次判斷都來源於人們的底層信念。長期主義不僅僅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價值觀。”

限於篇幅,DT君盡力嘗試整理出《價值》一書的精華和要點,分為上下兩篇文章與大家分享。全書更多精彩內容和細節亮點,推薦大家購買正版紙質書仔細閱讀(購買鏈接見文末)。無論你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值得買上一本加入自己的精品藏書架,反覆閱讀、咀嚼、推敲、思考和吸收,逐步形成自己的創業或投資哲學和心法,為自己構造一座前行道路的燈塔。

高瓴張磊:我對投資的思考(下) |《DT讀經典》

下 篇

精華摘要


價值投資不是投資者之間的零和遊戲,而是共同把蛋糕做大的正和遊戲。

  • 投資一方面是對真理的探尋,探索外部世界;另一方面是謀求心靈的寧靜,觀照內心世界。價值投資是一場不折不扣的修行,這條路有時熙熙攘攘,有時冷冷清清,但一直在這條路上行走的人,實在不多。
  • “要想在一生中獲得投資成功,並不需要頂級的智商、超凡的商業頭腦或內幕消息,而是需要一個穩妥的知識體系作為決策基礎,並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其不會對這種體系造成侵蝕。”沃倫·巴菲特《聰明的投資者》
  • 投資系統的第一性原理不是投資策略、方法或者理論,而是在變化的環境中,識別生意的本質屬性,把好的資本、好的資源配置給最有能力的企業,幫助社會創造長期的價值。
  • 在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投資的本質是投資於變化和投資於人,因此投資的關鍵過程是在一個變化的生態體系中,尋找適應環境的超級商業物種。超級商業物種之所以能適應環境,其根本在於能夠為社會持續不斷地創造長期價值,讓消費者獲益。
  • 我們非常強調長期、獨立的研究:一是每天研究行業的小環境、公司的小環境,把生意與生態、競爭與合作、創新與適應這些要素想清楚、看清楚,瞭解環境的真實變化;二是研究商業物種如何適應環境,就像達爾文研究進化論一樣,不拋棄細節,善於尋找支離破碎但又能相互證明的關鍵證據,看這個物種如何自然地進化和創新,如何跳到第二增長曲線。
  • 3i:理性的好奇能夠驅使人們探究事物的本源,為前瞻性推演奠定基礎;理性的誠實能夠保證人們在探索時不誤入歧途;理性的獨立能夠保證人們做出理智的判斷。
  • 某種程度上,好的投資人應該去找真正正確的“非共識”。往往是與眾不同的視角,少數的、獨立的決策,特別是真正正確的非共識,才有可能帶來超越市場的回報,而且市場給你的回報將是呈指數級的。
  • “投資是一種通過認真分析研究,有望保本並能獲得滿意收益的行為,必須以事實和透徹的數量分析作為基礎。不滿足這些條件的行為被稱為投機,投機往往是奇思異想和猜測。”本傑明·格雷厄姆《證券分析》
  • “儲鐵宜急,勘路宜緩,開工宜遲,竣工宜速”的指導原則:打基礎的事應該著急,把自己的核心能力趕緊儲備起來,而真正看項目做決策時則應該想得透徹和長遠,在關鍵時候再出手,一旦出手就全力幫助創業者創造更多價值。
  • 壓力往往可以通過專注來消解,專注意味著你要敢於說“不”,不要去做對自己的核心目標沒有用的事情。即使有餘力去做更多的事情,或者自認為擁有及時把精力拉回來的自控力,我仍然建議你不要那樣去做。你甚至可以休息來養精蓄銳,等待下一次機會。
  • 怎樣才能避免做機械的價值投資呢?總結起來核心是兩個方面:第一,學會與市場和解,及時看看市場的反饋。第二,學會與自己和解,保持平常心,及時接受自我反饋。
  • 但實踐中發現,很快達成一致的結論往往最後被證明是錯的,總會有一些事情沒有人想到或者想清楚,大家是為了一致而一致。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高瓴逐漸形成了在問題起點就共同討論的決策流程,在選題和搭框架時就讓相關決策人參與進來,在最初就擁有共同的信息基礎,絕不是各說各話;同時,在剛一開始時就充分討論,這樣在最早看這個生意的時候,就有不斷反饋的過程,而不是等到有結論的時候再去反饋,因為有結論了再去反饋則需要克服更多人性的弱點。
  • 投資這個遊戲的第一條規則就是得能夠玩下去(The No.1 rule ofthe game is to stay in the game)。
  • 千里馬不常有,而駑馬常有,相比於日日鑑定駑馬的人,只鑑定千里馬的人就得不到持續的訓練;而反過來,鑑定駑馬多了,自然也就知道何為千里馬。所以,避開成長陷阱的辦法就是保持平常心,堅持第一性原理,不要為了發現成長股而定義成長股,否則很容易被“得道昇天”的僥倖所迷惑。
  • 只要把風險看清楚了,就知道收益是怎麼來的了,這就是所謂的“管理好風險,收益自然就有了”(Focus on the downsideand the upside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 正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規避風險陷阱的辦法之一就是本傑明·格雷厄姆所說的尋求安全邊際。把情況想到最壞,看看最壞的情況發生後還有哪些次生傷害,有沒有反身性,看看災難來臨時有沒有自救手段或者“逃生艙”,始終對不確定性保持理性的謙卑,這些都是安全邊際的內涵。
  • 收集信息形成微判斷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善於識別信息的權重,到底哪些信息已經是市場的存量信息,哪些信息是市場的增量信息;哪些信息在哪個階段是重要信息,哪些信息始終重要或不重要。給信息賦予權重,比做出微判斷要難很多。第三步是用第一性原理把這些微判斷和有權重的信息聯繫到一起,這才形成了真正有力量的東西,才能夠把研究轉變為決策,從研究員變成投資人。
  • 方法論本質上並無高低之分,只是天性的自知、自省與自洽。選擇投資方式就是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出發點是你自己的內心,選擇的是能夠讓你有幸福感的東西。
  • 我在從事投資的第一天就學到一句話,叫作“我寧願丟掉客戶,也不願丟掉客戶的錢”。這是價值投資者不可或缺的自我修養,因為聲譽就是投資人的生命。別人能否信任你、幫助你,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你的聲譽。
  • “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 價值投資者的自我修養,就是在長期追求內心寧靜的過程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道德自律和紀律約束中,重複反思,尊重常識,認知自我。所謂“初有決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進之心,末有堅貞永固之力”,正是長期主義的寫照。
高瓴張磊:我對投資的思考(下) |《DT讀經典》


第三部分 價值投資的創新框架


選擇與誰同行,比要去的遠方更重要。

  • 我們推崇偉大格局觀者,就是因為他們往往能洞察趨勢、深諳本質、擁抱變化、富有同理心,這些將是價值創造的最重要來源。選擇與偉大格局觀者同行,就是持有共同的戰略願景,在深諳行業規律的基礎上,運用最先進的科技手段、最高效的運營方式,打造動態護城河,持續不斷地為社會創造價值。
  • 凡盛衰,在格局。格局大,則雖遠亦至;格局小,則雖近亦阻。想幹大事、具有偉大格局觀的創業者、企業家是最佳合作伙伴,“格局觀”就是我們與企業的接頭暗號。
  • 我發現他們身上有一些被公眾多次提起又常常忽略的共同特質:他們擁有比大多數人更加強大和自信的內心世界,志存高遠;他們能夠大幅度提高資源的產出,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開拓新市場和新顧客群,視變化為常態;他們希望在改變自我的同時,改變世界。
  • 我們對創業者、企業家偉大格局觀的定義:第一,擁有長期主義理念,能夠在不確定性中謀求長遠;第二,擁有對行業的深刻洞察力,在持續創新中尋找關鍵趨勢;第三,擁有專注的執行力,運用匠心把事情做到極致;第四,擁有超強的同理心,能協調更多資源,使想法成為現實。
  • 我對偉大格局觀的首項定義是“擁有長期主義理念”,這源自我所堅持的投資標準——做時間的朋友。對長期主義理念的理解包含三個層次:
  • 對長期主義理念的第一層理解是堅持初心。這個創業者做事情是為了短期目標,還是從自己的初心出發,去完成崇高的使命和夙願。這個初心有多強大?
  • 對長期主義理念的第二層理解是要保持進化。長期主義者能夠意識到,現有的優勢都是可以被顛覆的,技術創新也都是有周期的。因此,長期主義者要做的就是不斷地設想“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每天所做的工作是在增加核心競爭力,還是在消耗核心競爭力”,且每天都問自己這個問題。
  • 對長期主義理念的第三層理解是“終局遊戲”的概念。商業世界的“終局遊戲”不是一個終點,而是持續開始的起點,是一場“有無數終局的遊戲”。換句話說,商業史從來沒有真正的終局,只有以終為始,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高瓴張磊:我對投資的思考(下) |《DT讀經典》

  • 偉大格局觀的第二項定義就是“擁有對行業的深刻洞察力”。對行業的深刻洞察既需要看到長遠的整體,也需要看到微小的局部,關鍵在於對變化與不變的洞察。只有看到變化,才能知道哪些東西不變;也只有看到不變,才能意識到哪些東西在變化。戰略的核心是對變與不變的判斷,只有更深刻的洞察才能形成更好的戰略。
  • 偉大格局觀的第三項定義是“擁有專注的執行力”。在充滿挑戰的管理實踐中,創業者每時每刻都在承受高壓,他需要做的就是專注於表達自己的信念和想法,做好迎接打擊的準備。他們確實是在用一以貫之的勇氣來迎接挑戰,而且義無反顧,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認準的事業中。
  • 偉大格局觀還有一個重要定義就是“擁有超強的同理心”。擁有超強的同理心就是懂他人。同理心是以創造力、洞察力和對他人的感知力為主要特徵的,擁有超強的同理心的企業家能更好地理解不一樣的人,理解消費者、理解合作伙伴、理解員工、理解競爭對手。
  • 如果說創業者、企業家是建構者、成就者,那麼投資人則更像探索者、守護者。許多人在探討投資人與創業者、企業家應該保持怎樣的關係,對此,我認為最好的關係就是超長期合作伙伴關係,讓創業者、企業家坐在主駕駛位上,與其保持非常靈活的合作,投資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創業者、企業家學習,又可以超脫於公司的運營細節,不必介入太深,還可以通過深入研究提供戰略建議。核心是擺正投資人的心態,與創業者、企業家共同創造價值。
  • 做事情、看項目、與人打交道的出發點應該是相互尊重和認可。我經常說“不要和魔鬼做交易”(Don’t make deal with the evil),還有一句是“不要輕賤了自己”(Don’t sell yourself cheap)。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要先做好人預設,即相信對方是個好人,在此基礎上與之開展廣泛而密切的合作;一旦發現對方在道德上存在問題,就果斷拒絕與之合作,永遠不要和壞人做生意。同時,自己必須是個好人,要始終對自己保持極高的道德要求。


重視學習和挑戰,把學習作為終身的樂趣和成就。

  • 與傳統的CEO相比,超級CEO意味著什麼呢?我認為超級CEO至少有兩項核心能力:第一,保持自由思考;第二,真正理解並實踐價值管理。
  • 超級CEO應該扮演最先感知外界變化、最有動力帶領企業迎接挑戰的角色。即使企業發展到相對成熟期,保持自由思考、不斷塑造新的企業形態,仍然是超級CEO的主要工作。
  • 在未來的企業管理流程中,超級CEO的管理重心應該始終圍繞價值創造本身,從資產配置、資金管理、運營效率等角度,深刻理解商業模式的本質,讓企業的資源、流程匹配最大化創造價值的全過程,包括精細化運營、資本再配置等。
  • 企業文化是重中之重,它的重要性不亞於創業者本身,既大於商業模式,大於某一產品或服務,某種程度上也大於團隊。流程可以完善、產品可以迭代,唯有企業文化必須在創業一開始時就建立起來,不能出問題,也無法推倒重來。
  • 在高瓴的創業過程中,我們先是提出學院派理念,其實質是持續追求真理的熱忱、磨鍊方法論的堅持以及務實解決問題的穩健。後來,隨著組織規模的擴大,我們又提出運動隊文化,其實質是團結和追求卓越。
  • 擁有運動隊文化的公司具有以下四種特質。第一,有運動員的運動精神和拼搏態度,敢拼想贏不怕輸。第二,有運動隊的協作精神,有同理心,相信團隊是取勝的基石。第三,可以做陪練,又不甘於一直做陪練。第四,用成績說話。不允許任何人有特權,不要認為在公司工作年限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享受公司收益,每個人獲得的回報全憑對組織做出的貢獻和價值。
  • 那如何定義“靠譜的人才”呢?有這樣幾個角度。第一,自驅型的人。自驅型的人尋找事情背後的意義,追求人生的意義感,擁有專注解決問題的最佳效率,而不需要更大的組織規模。第二,時間敏感型的人。時間敏感型的人既是很好的時間分配者,能夠把精力賦予權重,把時間用到最該用的地方,又能夠很好地尊重他人的時間,不拖泥帶水,這種品質能夠決定自身成長的邊界。
  • 第三,有同理心的人。有同理心的人往往習慣於換位思考和通盤考慮,而不是機械地完成任務。他們善於把自己的腳放在別人的鞋裡去想問題,站在工作對象或者合作伙伴的角度去思考整件事情。擁有同理心不僅是一種很好的工作方式,也是一種新型領導力。第四,終身學習者。與具有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的人相比,擁有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人更加重視學習和挑戰,把學習作為終身的樂趣和成就,而不是短暫的、功利性的斬獲。
  • 對於創業組織來說,吸引人才還只是第一步,建立有效的人才培養和考核體系是實現人才“綻放”的核心機制。所以培養人才應有兩個維度。第一是基於公司戰略層面的培養,始終把對公司長遠發展有益的工作技能作為重點培養內容,幫助新人形成好的思維模式和做事習慣;第二是基於團隊執行層面的培養,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磨鍊才幹。同時,培養考核的方式應與外界環境的變化、人才成長的規律緊密相關。最後,在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基礎上,構建適應業務開展需要的動態人才考核體系。
  •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基於底層商業邏輯,建立適合自己商業模式的小宇宙、小生態系統。在我看來,這個小生態系統應該有這樣幾層含義。第一,要以學習為基礎、以學習為取向,而不是為了最大化短時收益。第二,要具有賦能型的機制或載體。不僅要持續學習,還要在學習的基礎上將思考力轉化為行動力。第三,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組織。去中心化的核心是讓聽到炮聲的人來做決策。第四,不斷進化。組織力越強,企業增長或轉型的加速度就越大。擁有強大組織力的組織,能夠主動尋找邊界的壓力甚至是不適感,從而不斷地進化和突圍。
高瓴張磊:我對投資的思考(下) |《DT讀經典》

  •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基於底層商業邏輯,建立適合自己商業模式的小宇宙、小生態系統。在我看來,這個小生態系統應該有這樣幾層含義。第一,要以學習為基礎、以學習為取向,而不是為了最大化短時收益。第二,要具有賦能型的機制或載體。不僅要持續學習,還要在學習的基礎上將思考力轉化為行動力。第三,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組織。去中心化的核心是讓聽到炮聲的人來做決策。第四,不斷進化。組織力越強,企業增長或轉型的加速度就越大。擁有強大組織力的組織,能夠主動尋找邊界的壓力甚至是不適感,從而不斷地進化和突圍。
  • 彼得·德魯克說:“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只有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生命力才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 我們全力打造學習型組織,倡導團隊內部的“傳、幫、帶”文化與跨團隊的交流和分享,創造一切條件促成內部的相互學習。在高瓴,新同學的培養大多要依靠工作中的耳濡目染與逐漸薰陶。週會、雙週會、月會、專題分享、投資決策會對新同學來說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機會。尤其是在投資決策會上,團隊的項目經常會收到首席投資官的直接點評,讓新同學儘早地理解高瓴的研究、思考方式,理解高瓴到底要做什麼樣的投資。
  • 跨團隊分享機制,最典型的體現就是高瓴的年會。我們的年會周,又被稱為“學習周”。每年年會前的那幾天,每一個高瓴人都會收到一份“選修課”大餐——基本上每個團隊都會派出一名“老師”,拿出“乾貨”滿滿的知識與經驗,和其他部門的成員進行交流。
  • 每年的年會周,我們還有一個專門設立的一對一交流環節,形式上就像一次8分鐘約會的相親大會一樣。高瓴人可以提前通過系統儘快下手去選定三個自己“心儀已久”的同事,也可以“佛系”一些,等待命運匹配的驚喜。


科技不是顛覆的力量,而是一種和諧再造的力量。

  • 面對產業變革,我們提出了“啞鈴理論”。啞鈴的一端,是新經濟領域的創新滲透。創新已不僅僅侷限在消費互聯網領域,而且在向生命科學、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人工智能等領域廣泛滲透。
  • 啞鈴的另一端,是傳統企業的創新轉型和數字化轉型,即傳統企業運用科技創新做轉型升級。這不是一場變革,而是向更優成本、更高效率、更精細化管理的方向持續迭代,幫助企業去創造價值增量。同時,啞鈴的兩端是連接的、相通的,可以隨時彼此借鑑和轉化。價值投資機構應該連接啞鈴的兩端,做提供解決方案的資本,成為兩端的組織者、協調者。
高瓴張磊:我對投資的思考(下) |《DT讀經典》

  • 我們對傳統企業的思考是,要實現創新升級,需要完成三個方面的轉型:第一,要實現資產的動態配置,優化資產負債表;第二,要有精益化管理的思維和能力,提升運營效率;第三,要擁有全球視野,能夠走出去,進行國際拓展。
  • 高瓴希望運用啞鈴理論,實現創新轉型和發展的化學反應:在啞鈴的一端,助力生命科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等原發創新,搭建基礎硬件、基礎算力和開放生態;在啞鈴的另一端,重倉中國製造,幫助傳統企業運用科技賦能、精益管理等方式,實現業務增量,重構商業系統。


真正的“重倉中國”,就是要幫助中國製造業更好更快地實現轉型升級。

  • 在我對價值投資的理解中,“把蛋糕做大”一直是我的重要原則。在這其中,發現價值是第一步,在市場的過度悲觀氛圍裡尋找到真正的價值奇點,需要依託於對產業的長期跟蹤研究和系統性思考;創造價值則是第二步。
  • 在我對價值投資的理解中,“把蛋糕做大”一直是我的重要原則。在這其中,發現價值是第一步,在市場的過度悲觀氛圍裡尋找到真正的價值奇點,需要依託於對產業的長期跟蹤研究和系統性思考;創造價值則是第二步。在高瓴的多年實踐中,我們不斷積累豐富的價值投資工具箱,包括超長期資本、人才支持、技術賦能、精益運營、生態資源、醫療生態、學習平臺。這些積累工具箱的過程,既是不斷把蛋糕做大的過程,也是高瓴涉足實業,幫助實體行業領先者進行價值重估的歷程。
  • 一個商業物種的產生起源於它所處的時代和環境,其積累的生產能力、供應鏈效率和品牌價值,是對那個年代最完美的詮釋,堪稱經典,而經典的價值不可能瞬間土崩瓦解,也不會憑空消失。
  • 從長遠看,中國製造業不應是簡單的生產製造,中國製造業在未來必須完整掌握高知識密度、高附加值、高影響力的價值環節,從生產要素的維度重構產業組合,掌握核心的設計、核心的技術、核心的品牌資源,才能擺脫產業鏈底端的被動性,躍升到產業鏈的高端。
  • 從商業物種的創新,到產業的快速迭代,從早期投資、成長期投資到併購投資,從海外模式的中國實踐到中國模式的海外拓展,價值投資正在經歷更多發展和變化。這其中的核心沒有變,就是是否在為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長期價值,是否在堅持長期主義,是否在做時間的朋友。


後記:做時間的朋友

  • 在中國特有的歷史、社會和經濟環境下發展的價值投資,繼承了西方現代金融投資的基礎理論,又融合了許多東方哲學思考的文化內涵。真正的價值投資應該摒棄通過精確計算的功利方法來實現所謂成功的方式。無論處於怎樣的金融週期、經濟有沒有泡沫,價值投資者都應該依靠企業的內生增長獲得投資收益,不能依靠風險偏好或者估值倍增。
  • 我們要做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事,有些企業堅決不投,有些錢堅決不賺,這是內心的戒律,也是最高的受託人責任。迴歸人文關懷,是我們在價值投資實踐中所必須遵循的最高準則。
  • 從事投資多年以後,我越發覺得大道至簡,無論是面對創業者、消費者還是出資人,我所堅持的都從未改變:追求真理,追求價值創造。天地不言,四時行焉;時光不語,真心明鑑。


全 篇 完



全書更多精彩內容和細節亮點,推薦大家購買正版紙質書仔細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