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众心之所盼,于细微处见真情

中国西藏网讯 秋日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多角乡昌木普村宁静幽谧,普秋河穿村而过,暖阳透过金黄的树叶洒进村落。这个深藏于山沟之中的高海拔村庄在信息发达的现代却因为地处偏远,全村移动网络信号差,连最基本的通话都无法保障,几乎跟信息时代脱轨。村委会经常无法收到乡里面的会议通知,村民想要获取现代化信息、了解外面的世界几乎不可能,一不小心就进入“网络信号盲区”,网络信号差的问题曾经一度困扰着这个小山村。

为群众心之所盼,于细微处见真情

图为捻着羊毛线的村民正在有说有笑地聊着天 摄影:赵耀

下午四点未到,昌木普村小广场上早早地聚满了前来参加乡政府宣讲会议的村民,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捻着羊毛线,聊着家长里短。“今天中午的时候,我在村微信群里发了下午四点开会的通知,现在时间还没到大家都早早地聚在了这里。以前没通4G信号的时候,通知个事情要挨个打电话,电话打不通的就要上门去通知,费时又费力,现在在群里发一个语音,大家都能听到,方便多了。”村主任次仁平措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虽然年龄不大,但工作能力很强,长期以来对昌木普村情况非常熟悉。网络的覆盖,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让曾经向往外面世界的他有了更充足的理由留下来。

为群众心之所盼,于细微处见真情

图为次仁平措正在用微信群向村民发送开会通知 摄影:赵耀

昌木普村,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多角乡,是一个半农半牧村,也是县域内海拔最高的村庄之一。疫情期间由于“网络信号盲区”遍布,学生们的网络直播课是一筹莫展,家长们也只能干着急。想着学生们上网课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网络问题,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第九批驻村工作队从到来的第一天就开始忙碌联系相关部门、请教专业技术人员,一路上不停的了解情况、咨询反馈。回村一个小时的路程都在忙着协调解决问题,探讨网络提升方案。经过多次协调,终于得到中国移动通讯集团公司西藏分公司的大力支持,第一时间安排了专业技术人员赶赴村里现场指导网络升级方案,并加班加点作业,顺利完成了4G网络升级。

为群众心之所盼,于细微处见真情

图为次仁平措向记者展示村里的网络联络群 摄影:赵耀

2020年3月21日,技术人员加班忙碌到深夜,移动4G网络终于无死角全覆盖了整个昌木普村。次仁平措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日的情形,“夜里两点多的时候,我被一连串的微信消息吵醒,拿起手机看到信号已经变成4G了。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第一时间就发信息给充旺尼玛队长表示感谢。孩子们的网课能够及时补上了,村民们种庄稼、日常生活所需的科普知识方便搜索了,随时能搜新闻资讯,也更能了解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真是太高兴了!”

昌木普村里,普秋河缓缓流淌,这个养育了村庄的河流在盛夏时节却一改温顺模样,变得汹涌异常。每年雨季,家住在普秋河畔的晋美一家都是提心吊胆,生怕在睡梦中房子就被冲走了。

为群众心之所盼,于细微处见真情

图为隔在晋美家与普秋河之间的防洪堤 摄影:赵耀

网络的问题解决了,驻村工作队又马不停蹄地开始解决下一个困难问题。在队长充旺尼玛的带领下,他们深入村民之中,了解到村里的防洪堤年久失修、形同虚设。每年夏季洪峰过境时,严重威胁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全村村民提心吊胆睡不着觉,村干部除整日整夜巡逻外,便无计可施。为了村民的生命安全,驻村工作队一刻也不敢懈怠。他们千方百计、争分夺秒地与洪水抢时间,多方筹集资金,在和村民一起努力下修复了水毁防洪堤1130余米。

“今年是不平静的一年,听村里70多岁的老人讲,他这辈子都没遇到过今年这么大的洪水。汹涌的洪峰沿着防洪坝奔涌而下,石头滚落的声音像放鞭炮一样。洪水到来时所有的人一夜无眠,早上看到防洪堤安然无恙,洪峰安全过境,保住了房子和庄稼,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村民们都很感激驻村工作队,幸好在洪水到来之前修好了防洪堤,这既是阻挡洪水蔓延的坚固堤坝,更是阻挡村民返贫的幸福堤坝。”次仁平措激动地说。

为群众心之所盼,于细微处见真情

图为拓宽的昌木普村和那扎自然村之间的道路 摄影:赵耀

修通网络让村民与外界沟通,修筑堤坝保护了村庄和庄稼,驻村工作队为村民解决了两项最大的困难。这也使得村民对驻村工作队更加信任,大大小小的困难都第一时间找到他们。驻村工作队也从不厌烦,照单全收,尽心尽力去解决。

从普秋河溯流而上,一条新拓宽的道路连接了昌木普村和那扎自然村。今年6月,考虑到那扎自然村的交通安全,驻村工作队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注那扎自然村5公里村道修缮,多方筹资。村民们也全力投入到义务劳动中,部分群众还主动提供被征农田以扩宽路面。路修好了、桥架通了,那扎自然村的男女老少出行更通畅、转场也更方便了。

为群众心之所盼,于细微处见真情

图为一名村民从架通的钢桥上通行 摄影:赵耀

那扎自然村里,牧民南木加正从房间的自来水管里接水为驻村工作队一行烧茶。用南木加的话说,这条长长的水管解决了他们家的大困难。“以前的时候,每天的生活用水和人畜饮水都需要下到沟里面的普秋河里背,一天要来回20多趟,4个多小时。路途危险不说还得安排一个劳动力专门背水。夏天还好,冬天河里结冰,用水就更加困难了。现在水管接到了屋里,用水方便了很多,想什么时候用水就什么时候用。”

为群众心之所盼,于细微处见真情

图为南木加正在自家屋里接水烧茶 摄影:赵耀

村民的用水问题解决了,驻村工作队计划着从水上能再多做些“文章”。村内山谷深处有一天然山泉从山腰溪流而下,汇入普秋河。这让驻村工作队十分欣喜,如何发挥好这一难得的资源优势发展饮用水项目?驻村工作队多方联系后邀请专业机构测评水质,经考证确立了以“公司+村合作社”方式,发展饮用水项目。

为群众心之所盼,于细微处见真情

图为昌木普村清澈优质的水源 摄影:赵耀

金秋九月,同仁堂集团的专家团队莅临水源地考察,共商未来合作开发战略,这让村民们对开发优质水源走向市场更有信心。一位70多岁的老人握住充旺尼玛的手激动地说:“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村里好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比我们自己还操心,今后您说怎么干大家就跟着怎么干。”

捐赠防疫物资、背负式收割机、太阳能照明灯、图书,解决就业……第九批工作队驻村以来,一件件为民所想的工作得到了昌木普村村民弥足珍贵的认可。寻资金、找项目,建队伍、聚民心,驻村工作队在日日奔忙中先后争取资金300余万元,推进村农业发展条件改善、基础设施提档、文化建设升级、产业扶贫增效。(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赵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