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裁员潮?真正的裁员,都是暗流涌动

哪有什么裁员潮?真正的裁员,都是暗流涌动

张志罡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该公司是某上市互联网公司的孵化项目,有将近200名员工。某天,领导找他谈话:“公司的业务探索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近期公司将对人员结构进行优化,涉及管理、产品、开发、销售、运营等所有岗位,不论入职时间长短。HR会帮大家在母公司寻找新的岗位,你们也要积极地与新岗位的负责人沟通,算是一次内部的面试。”

张志罡分析领导这些话,“公司业务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意思是公司的业务探索没有成功,快干不下去了;“近期公司将对人员结构进行优化”意思是公司要裁员了。“在母公司寻找新的岗位”是公司提供的人性化方案,至于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就看运气了。关于裁员,张志罡之前听到过风声,有心理准备,没有很懵,还对领导表示了感谢。张志罡从心里觉得公司做得还算是仁至义尽。

张志罡和母公司的新领导互相欣赏、一拍即合,他在原公司解散前便入职了母公司。但是他在入职后一个月发现,新业务不是自己喜欢的方向。正赶上此时一批不满公司安排的员工去闹HR办公室,为解决矛盾,公司发了封全员邮件表示:“对新岗位不满的员工可以选择辞职并领取N+1补偿。”张志罡选择领取补偿金离开。

上述这家“母公司”是上市企业,上市之后不断探索新业务,先后成立和投资了20多家公司。其中有三家公司取得成功并已上市,其余20家纷纷关闭或者合并。资本就是如此,聚集之后必然散开涌向新的增长机会,对冲风险就是资本体量的力量。这里没有对错,只是其间的员工沉浮难料,漂泊不定。

吴帆所在的公司是一家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估值百亿美金,正在筹备上市。吴帆所在的部门有300人,部门主体架构是收购来的竞争对手公司。收购之后原班人马几乎全部保留,任务是帮公司寻找新的增长点。

新部门业务开展一年的时候,吴帆被通知参加部门全员大会。会上,吴帆没有见到自己的领导,隔壁部门的领导过来做了讲话。隔壁领导表示:“你们部门的业务不太符合公司发展方向,你们将面临优化,一些人我已经有了安排,也欢迎其他人与各负责人去谈,去寻找机会。”意思总结起来就是原先部门不存在了,大家尽快寻找新岗位。会后,吴帆凌乱了,感觉很茫然。

为了不至于无处可去,他主动找了很多部门的负责人去谈。他发现,其实每个岗位都很饱和,很难找到合适的位置。这样大规模裁撤部门引发的岗位调动,大部分员工很难在公司内部找到合适的岗位。在被收购之前,他也是公司里的重要人物,被收购之后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毛巍是某公司的城市运营经理。他所在的公司虽然刚成立不久,但一直处于风口浪尖,可谓风光无限。公司迅速扩张,业务覆盖全国。有一天,总部发来邮件,内容很简洁,大意是:“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努力,公司目前面临危机,将收缩业务范围,优化组织结构,相关员工将获得赔偿。”

毛巍觉得有点悲壮,前两个月公司还在攻城掠地,覆盖一个又一个城市,现在一切都戛然而止。自己亲手建立的区域办公室,又要亲手解散。毛巍跟每个同事讲了公司的安排。毛巍说:“没有很多负面情绪,只是本来要大干一场,很多理想没有实现就草草结束,感觉太可惜了。”

资本是逐利的,这无可厚非。逐利的过程需要有人去实施,资本流动速度比人快,资本发现事情有机会就去尝试,发现做不成就离开,人却需要调整,需要时间,需要逐步适应改变。希望每个人在宏观气象的变迁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微观环境,具备足够的生存技能,适配到生态的链条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