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港人出於什麼目的置業內地,只是投資?

  • 粵港澳大灣區的買房人群中,有這麼一個神秘的群體,
    早在一百多年前他們就已經開始了買樓、賣樓,CF賺錢。
  • 1980年,當內地房地產市場起步時,第一個商品房小區--東湖麗苑出現時,他們的房地產歷史已經有了一百多年。
  • 1987年,當內地房地產啟動首次土地拍賣時,他們在1841年便一次賣出了30多幅地,構建完成了土地拍賣制度。
  • 1994年,當內地正式引入他們的“預售制”做法時,他們在上世紀50年代便推出了“賣樓花”銷售方式。
  • 他們就是香港客
  • 其實港人內地買房,由來已久。
  • 上世紀80、90年代已經出現,從早先的深圳羅湖、福田,到周邊的中山、珠海、惠州等城市。
  • 有意思的是,早一批的港人內地買房,切切實實看到了房地產的紅利期,深圳的羅湖、福田是主戰場,賺得盆滿缽滿。
  • 現在港人內地置業,除了純投資外,更看重自身需求,比如去惠州,那裡適合養老,去中山,那裡有產業,去珠海,那裡有交通。


PART.1

早一批的港人內地買房,切切實實看到了房地產的紅利期,賺得盆滿缽滿。


01、


這要從香港房地產發展說起,香港房地產的興盛始於上世紀50年代


當時香港的房子按幢賣,每幢3-5層不等,資金量太大,造成了平民買不動現象。


為了吸引更多人來買,更快回籠資金、降低風險,霍英東首創“分期付款”的銷售方式:交50%的訂金,其它的分5期還清。香港人稱之為“樓花”。


一年時間,霍英東開發的第一個項目——九龍油麻地公眾四方街新樓,100多幢樓銷售一空


於是,“賣樓花”登上歷史舞臺,迅速在香港地產界流傳開來,一度波及東南亞,香港也進入相當長一段時期的“炒樓花”階段。


1955年時,尖沙咀商業區一平方售價已經達到了1800元

,同比漲幅超過50%,這在當時想都不敢想。


02、


進入60年代的香港,正是經濟大好之時,在隨後的三個十年裡,GDP每十年便翻一番。


經濟騰飛帶動香港房地產業一路上揚,此時李嘉誠和鄭裕彤低價收割大量物業,另一個時代崛起。


1969年,港人玩股票的熱情空前高漲,地產業趁勢而動,1972年,超過65家房企上市


這一時期,“長江實業、新鴻基、合和、恆隆、大昌”地產五虎將誕生,其中合和地產1972年利潤高達6070萬元,1973年市值36億,地產業日漸繁榮。


上世紀60年代末和上世紀70年代初,香港房地產走出了第二波大繁榮。


當今港人出於什麼目的置業內地,只是投資?


03、


進入80年代,香港經過了1968年-1973年的經濟復甦,1984年又迎來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在政治+經濟的雙輪驅動下,香港地產業開啟了一輪長達13年的繁榮


此時香港房價一路飆升,到迴歸前夕,房價已是1980年的七倍。


進入90年代,香港樓市依然火爆,1991~1996年間,樓價指數上升了4倍,1996年一年,房價更是再上漲30%


當今港人出於什麼目的置業內地,只是投資?


這是香港房地產的第三波繁榮,從上世紀80年代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末。用一句話說:那時的香港,閉著眼就能穩賺不賠的投資,就是買房子。


也許是看透了這一點,投資客、剛需像脫韁的野馬,衝入樓市。據統計,1996年,香港從事地產業的有64028人,相當於每100人中有1人乾地產,還不包括全民CF


據記載,當時沿街商鋪、住宅,甚至過道、閣樓都被市民搶購一空,大量的公司職員、清潔阿姨、家庭主婦加入投資行列,豪宅平均升幅達到了三到四成,緊接著中小型住宅樓宇、學區房價格攀升20%到25%。


其中1996年美聯物業金牌經紀人廖玉娟,全年收入超過400萬元,1997年初尖沙咀豪宅嘉文花園發售,一個4號籌以203萬元轉手。足以見得當時樓市有多火爆。


這也讓更多港人看到了房地產造富的機遇,但此時香港房價已達到一定高度,投資門檻高,不是一般財富階層可以玩的起的遊戲,上世紀80年代,港人將目光轉向了大陸。


恰逢建立深圳經濟特區,又因為離口岸近,來往方便,港人內地買房瞄準了深圳的羅湖區和福田區


他們在靠近羅湖口岸的怡景花園、翠華花園等購買了大量的房產,臨近福田口岸的福田保稅區和水圍村

也成為他們密集購房的重點區域,有的樓盤港人佔比高達六七成,皇御苑便是港人集中投資的知名樓盤。


經過了三十幾年的歷史,深圳房價也隨著發展勢頭水漲船高,那些買了房子的香港人,基本上都獲得了可觀的收益,近十倍二十倍的增長。


PART.2


當今港人出於什麼目的置業內地,只是投資?


不可否認,一開始港人內地置業很大程度上是奔著投資來的。


但現階段,大多數港人開始重視自身需求,比如去惠州,那裡適合養老,去中山,那裡有產業,去珠海,那裡有交通。


那麼出於投資+養老等目的,哪些城市很受港人青睞?可以從幾組數據進行觀察。


樂有家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9年8月,港澳居民更青睞深圳、惠州、中山、珠海及東莞5城。


中原地產數據顯示,從2016年1月—2018年4月,中山購房的香港客佔42%,惠州緊隨其後。


當今港人出於什麼目的置業內地,只是投資?


若是以香港為起點畫置業半徑,就可以發現港人買房呈現半弧狀,集中在深圳、東莞、惠州、中山、珠海。


當今港人出於什麼目的置業內地,只是投資?


深圳不必多說,城市發展潛力在那,早一批的港人已經嚐到了甜頭,去年廣深港高鐵開通,又吸引了一波港人置業深圳北站、光明片區,畢竟大家不想錯過“粵港澳大灣區+先行示範區”雙輪驅動下發展的深圳。


相比之下,作為臨深城市的東莞、惠州、中山及珠海幾座城市,性價比更高,結合港人自身置業需求,也更願意去買。


01、


港人置業惠州,多是出於退休養老需求,希望買一套可以休閒養老的房子。


現在香港人口老化程度日趨嚴重,2026年全港長者人口將增至24.6%,將進入世界衛生組織所界定的

“超老齡社會”


惠州土地資源豐富,自然資源優勢明顯,宜居屬性凸出,住房、空氣方面有很大的優勢,這符合港人居住需求。


02、


中山,港人置業的“香餑餑”,自90年代起一直都有香港客人喜歡在中山置業,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光頭警長”劉Sir、老戲骨劉江、女演員肥媽和餘詩曼在中山都有房。


香港人看中了中山什麼?2018年3月29日林鄭月首次訪問中山時表示,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將重點推進幾項工作,中山在其中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現在香港有很多科研資源亟待成果轉化,中山火炬區健康基地等產業平臺對香港很有吸引力,希望今後能與中山深化健康醫藥產業合作


巧合的是,中山與港澳健康產業界保持著長期良好的合作關係。那麼來內地發展的香港“人才”或許已將中山視為置業首選地。


03、


珠海能吸引港人置業,很大程度源於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開通,珠海成了全國唯一一個與港澳陸橋相連的城市,而且珠海與香港的距離前所未有地拉近,

珠海到香港驅車僅30分鐘車程


基於這種情況,香港真正與珠海步入半小時生活圈,在香港工作,在房價相對較低的珠海珠海買房成為可實行方案,越來越多香港人前往珠海投資置業。


珠海中原研究中心數據值得一看,2018年9月~2019年1月,以及2019年2月~2019年6月,珠海置業客戶中香港客佔比從3%上升至8%。


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港人開始在大灣區買房居住,為什麼呢?


很大原因是,香港樓市現在面臨三個嚴峻問題:土地、房價、貧富差距

,雖然身處香港,但想在此置業成為了他們難以解決的難題。


PART.3


土地、房價、貧富差距,香港難以平衡的三個矛盾。


攤開了說,現在的香港住房形勢真的太嚴峻了!土地、房價、貧富差距這幾大矛盾到了很難解決的境地。


01、


先看土地,去年香港“四大家族”捐地一事,引發強烈社會反響,9月鄭家捐出約合27萬平農地,隨後郭家、李家也紛紛響應,目的只有一個:緩解香港住房壓力。


看似香港擁有1100多平方公里土地,但城市建成區僅265k㎡,已建設土地佔24.3%,其餘75.7%為郊野公園、水塘等,住宅供地僅佔約7%,而且土地儲備大都納入私人地產商囊中,基層住房缺口愈來愈巨大。


香港居民又有多少?2019年年底香港人口的臨時數字為750.07萬人,其中常住居民佔730.35萬人,流動居民則佔19.72萬人。


700多萬人口集中在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密度高,加上2005年後香港土地開發幾乎停頓(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及房屋署數據,2007-2016年,當地平均每年住宅落成量約25700個單位,較前10年下跌超過50%),難以滿足住房需求。


據統計香港人均居住僅面積16平米,這也就很好理解香港出現“籠屋”、“劏房”、“納米房”、“水管房”了。


02、


再說房價,香港土地缺乏也是樓價及租金不斷上升的原因之一,香港已連續九年成為全球房價負擔最高的城市。


放在全球對比的維度下,香港的房價每平米高達20萬+,2019年港島70-100平方的房屋,價格高達20萬港幣/㎡,九龍為19萬港幣/㎡,新界高達13.4萬港幣/㎡。


這樣的房價,顯然不是香港普通家庭所能負擔。


當今港人出於什麼目的置業內地,只是投資?


03、


最後看貧富差距,早先香港房地產操手,多是英商,後出現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郭得勝“四大天王”,財富像滾雪球一樣膨脹,佔據著香港經濟半壁江山,直接結果是: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現在香港前十大億萬富翁的淨資產總和佔其GDP的35%左右,90多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全港最富裕10%住戶:最貧窮10%住戶的每月入息中位數,達到了43.9倍。而香港的基尼係數不斷上漲(數值越高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越嚴重),普通香港人一年的存款在香港只能租房。


為什麼在香港一直有著這麼一群“麥難民”,甚至8.8萬人搶公屋凶宅?香港住房壓力太大而導致的。


當今港人出於什麼目的置業內地,只是投資?

雖然早在1950年代便建立了公共房屋,1972年又制訂了“十年建屋計劃”,但依然無法滿足所有底層民眾的需求。


截至2019年6月底,香港約有14.79萬宗一般公屋申請

,一般申請人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4年,未來10年,香港將欠缺9萬至10萬個公屋單位。


更需警惕的是,香港用地短缺這一問題,到了2047年保守估計將達到1200公頃


可以說,三座大山之下,港人置業內地,已經不是個人主觀意願的選擇,而是被時代洪流的裹挾下,必須作出的選擇


現階段香港與內地聯繫正進一步加強,香港曾提出將租借大灣區30平方公里建60萬港人新城,解決香港居住問題的燃眉之急,惠州、中山、珠海等城市都是潛在的發展目標。


去年11月6日,香港居民又獲得了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房票”,將不受限購條件限制,這對港人來大灣區內地城市買房絕對是一大放寬條件。未來隨著深中通道和深惠城軌開通,交通路網開始互通互聯,一小時生活圈具備,產業轉移見成效,相信香港的投資客、退休養老的中老年人、來內地發展的青年“人才”、生意人,來內地買房數量可能會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