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一場刺殺為何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工業革命後,在殖民地和奴隸貿易的經濟推動下,歐洲的文化和經濟異常繁榮,穩定的社會讓人口出現飛速的增長。隨著德國和美國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功,德國和美國超越了傳統的英法成為了工業強國。新的技術電報和鐵路隨著的歐洲殖民者擴張而傳播,世界各地在被新技術推動下,才是了很多新的政治力量。而歐洲的各國之間相互在外交和軍事上的衝突,讓民族主義崛起。但是就算是這樣,誰也沒想到,一次刺殺導致一場世界大戰的爆發?

蝴蝶效應:一場刺殺為何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

歐洲的兩種思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歐洲大陸出現了兩種矛盾的思潮。一種認為,戰爭會讓人類前進,特別是對科技以及經濟還有歐洲統一有推動作用。另外一種,大家都不傾向於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並且當時很多政客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發生的。因為在大家看來,任何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冒著的巨大風險,破壞各國在全球化下的經濟和貿易相互依存關係。

相互之間的軍備競賽

但是實際情況是,當時每個歐洲國家都爆發出一股潮流:各國之間的軍備競賽,歐洲各國搞得軍備競賽,使得歐洲強國付出了巨大而昂貴的代價,特別是英國和德國,它們之間的軍艦競賽最為激烈

,英德兩國都試圖不斷的超越對方,生產出更多和更大的戰艦。各國還有數以萬計的人通過徵兵入伍,使相當一部分歐洲人經歷了軍國思想洗禮。


蝴蝶效應:一場刺殺為何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歐洲的傳統社會結構也在崩潰之中。新的思潮文化挑戰舊有的社會秩序。對於當時歐洲許多人來說,參加戰爭被視為人生一種考驗,一種刺激的遊戲,一種無上榮耀。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人在被軍國主義洗禮後狂熱的結果。

蝴蝶效應:一場刺殺為何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巴爾幹戰爭餘波

當時歐洲的各國為了利用奧斯曼帝國的衰退,幫助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黑山和希臘等獨立,窮途末路的奧斯曼帝國在失敗,失去了很多歐洲巴爾幹地區的土地。在《倫敦條約》簽訂後,多方的衝突停止。但在分割戰利品上歐洲各國卻引發了各種矛盾。導致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並且讓奧斯曼帝國擊敗了保加利亞,隨著戰鬥的結束。塞爾維亞崛起成為了一股強大的力量,這讓奧匈帝國大為不爽。


蝴蝶效應:一場刺殺為何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民族情節的影響

由於奧斯曼帝國衰落,成為了“歐洲病夫”。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黑山等許多成為獨立國家。奧匈帝國要挽回面子,在出兵佔領了波斯尼亞,這樣做引發了塞爾維亞和俄羅斯的反抗。因為這兩個國家的人民是以斯拉夫民族為主體,希望阻止奧匈帝國的擴張。奧匈帝國因為幅員廣闊,管理的國家人口多樣化的問題日益增加,而奧匈帝國認為塞爾維亞是一種存在的威脅。這是因為塞爾維亞人多數是斯拉夫人民。這種泛斯拉夫情節得到了俄羅斯帝國的暗中支持,俄羅斯簽署了一項軍事協議,如果塞爾維亞遭到奧匈帝國的攻擊,將為塞爾維亞提供軍事支持。

暗殺事件

由於巴爾幹局勢非常緊張,塞爾維亞人暗中搞了一項大計劃,刺殺費迪南德大公。費迪南德是奧匈帝國王位的繼承人,他當時打算去薩拉熱窩進行巡視。一支暗殺小組滲透到波斯尼亞。在達尼洛指導下,他們打算在大公乘敞篷汽車遊覽時候實行刺殺行動。當費迪南德躲過了三次暗殺後,幾個刺客被俘虜。刺客中其餘成員無法再採取行動。大公的車隊恢復遊行。

刺客之一加夫裡洛很運氣的碰上了大公車隊。他近距離開槍射擊打死了費迪南德。

蝴蝶效應:一場刺殺為何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暗流湧動

費迪南德的刺殺事件讓歐洲人震驚,不過大多數歐洲政客認為這不會導致世界大戰爆發。刺殺事件發生後,奧匈帝國想迅速佔領塞爾維亞,但是擔心俄羅斯的干預而猶豫不決

。他們的求助盟友,奧匈帝國詢問了德國看法。由於德國的全力支持奧匈帝國。在德國口頭承諾的支持下,奧匈帝國開始了一場對塞爾維亞戰爭的外交活動,向塞爾維亞提交最後通牒。最後通牒包括十項要求,從逮捕同謀者,到允許奧地利人參與調查。這些都是塞爾維亞不會答應條款。但如果塞爾維亞不接受,在兩天內將意味著戰爭爆發。為了避免戰爭,塞爾維亞人希望從俄國人出手幫忙,但沙皇告訴他們最好是接受通牒。

蝴蝶效應:一場刺殺為何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各懷鬼胎

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什麼歐洲大部分國家都參與進來了呢?每個國家的都有自己的理由,而這些理由最後引發了蝴蝶效應:

德國:為了更多的殖民地

當時很多德國人深信,鑑於俄羅斯與巴爾幹之間的土地競爭利益,因此與俄羅斯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爆發戰爭是無法避免的,他們還得出結論,俄羅斯現在的軍事實力比現在的德國要弱得多。但是法國在不斷增加其軍事實力,而德國陷入了與英國的海戰中。德國被歐洲其他各國包圍並且陷入了軍備競賽中,如果任由這樣發展下去,德國將會衰退。而最後得出結論,這場不可避免的戰爭必須儘早進行

而如果戰爭得勝利,還將使德國能夠統治更多的土地,並擴大德國帝國的野心。德國相對由於在歐洲算是非常年輕,缺乏其他歐洲帝國一樣廣大的殖民地

。當時英國擁有世界大部分地區,法國也擁有許多領土,俄羅斯擁有亞洲很多殖民地。其他實力比德國弱的歐洲國家也擁有自己的殖民地,德國垂涎這些額外的資源和權力。他們渴望獲得殖民地。德國政府認為,戰爭的勝利將使他們獲得一些競爭對手的殖民地。德國還決心使奧匈帝國成為他們可靠盟友,在必要時支持他們參加戰爭。

蝴蝶效應:一場刺殺為何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俄羅斯:窺視奧匈和奧斯曼帝國的領土

而在當時的俄羅斯看來,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正在瓦解,這些領土將盡早做打算。對於俄羅斯來說,巴爾幹半島是非常重要的區域。俄羅斯許多人都認為應該參與塞爾維亞的衝突,而且相信自己會贏得這場戰爭。俄國擔憂,如果他們不支持塞爾維亞,那麼這個土地的控制權將會給奧匈帝國,那麼將會影響俄羅斯擴張。此外俄國窺視了達達尼爾海峽的幾百年,因為俄國對外貿易的一半通過了海峽出口。戰爭如果獲得勝利將帶來更大的貿易安全

沙皇尼古拉斯二世持其實是保持謹慎態度,而溫和的派系建議他不要參與戰爭,因為他們怕俄國爆發革命。但是另一派認為如果俄國不參與戰爭,會讓人感覺俄國好欺負的樣子,這將會影響俄國在歐洲的形象。

法國:復仇和征服

當時的法國覺得它在普法戰爭中蒙受了屈辱,首都巴黎被包圍,法國皇帝被迫投降。法國為恢復自己的聲譽而戰鬥,至關重要的是,戰爭如果勝利,將會重新獲得了阿爾薩斯和洛林豐富的工業地盤

英國:全球霸主

在所有歐洲國家中,可以說英國是最不摻和歐洲事務的國家。在19世紀末期,英國將精力放在全球帝國上,對於歐洲各國更多的只是關注力量平衡。但是德國對英國的全球帝國提出了挑戰。德國和英國開始了一場海軍競賽,在這場軍備競賽中,還有媒體新聞的引導下,雙方領導人爭相建立越來越強大的海軍。

英國最擔心,一場大戰的勝利將給德國帶來統治歐洲的機會,這將破壞歐洲地區的力量平衡。英國還肩負著援助法國和俄羅斯的義務,因為他們都簽署了條約,並且在英國人眼裡有一股信念,認為他們必須贏得戰爭才能保持強大的權全球力和地位。

蝴蝶效應:一場刺殺為何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奧匈帝國:夢想的領土

日落西山的奧匈帝國迫切希望,將更多的注意力引導到巴爾幹半島,而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所造成的權力真空使民族主義運動得以爆發。而奧匈帝國最看不慣塞爾維亞,因為塞爾維亞的泛斯拉夫民族主義正在發展,奧匈帝國擔心這會導致俄羅斯在巴爾幹地區的統治。

塞爾維亞的戰爭的勝利將對保持奧匈帝國的至關重要。

奧斯曼帝國:為領土而戰

奧斯曼帝國與德國進行了秘密談判,並與英法宣戰。他們急切想奪回在高加索和巴爾幹失去的領土,並夢想從英國那裡搶到埃及和塞浦路斯的地盤。

蝴蝶效應

第一階段:

隨著最後通牒的臨近,俄國還是幫忙說情,要求奧匈帝國延長最後期限或更改條款,英國人還專門建議召開一次會議以防止戰爭。塞爾維亞最後答覆是,它只接受9項條款,但不允許奧匈帝國在自己的領土上亂來。奧匈帝國肯定是不滿意塞爾維亞的回覆,開始集結軍隊,俄國人此時也已經為戰爭做好了準備。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同一天,俄羅斯軍隊逼近奧匈帝國領土

。兩國大戰一觸即發,而此時的德國人,也蠢蠢欲動想和俄羅斯一戰,但在道義上必須讓俄羅斯人成為背上侵略者的黑鍋。

第二階段

而德國在準備戰爭時,德國的外交官們試圖讓英國保持中立。英國由於在《倫敦條約》中要保護比利時,所以如果法國和俄國與德國開戰,英國將準備在歐洲戰爭中支持盟國,這個消息嚇了德國一跳,德國希望奧匈帝國接受和平倡議,但英國的喬治五世國王保持中立的言論卻使他有判斷錯誤。

俄羅斯開始全國動員,與奧匈帝國帝國一戰。考慮到歐洲局勢的升級,法國總理警告俄羅斯與德國的不要發動戰爭,但是法國被通知,如果俄羅斯的軍事動員不停止,德國將進攻法國。其後,德國對俄國宣戰,德國軍隊開始進入盧森堡,為入侵比利時和法國做準備。結果,法國當天開始軍事集結起來。


蝴蝶效應:一場刺殺為何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三階段

隨著法國通過與俄國的陷入軍事衝突,英國於與法國取得聯繫提出將會保護法國海岸免受德國海軍攻擊。當天,德國與比利時政府聯繫,要求德國士兵

自由通過比利時。比利時國王拒絕了這一要求,德國於是對比利時和法國宣戰。儘管如果法國遭到攻擊,英國不可能保持中立,但德軍入侵比利時,激活了《倫敦條約》,英國被迫加入戰爭

其後幾天戰爭點燃,奧匈帝國對俄羅斯宣戰,法國和英國參與進來。最後,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結論: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內部來說是當時的歐洲各國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崛起,各國之間的軍備競賽,內部各自都覺得自己必然會勝利,並且在勝利的情況下,能夠獲得更多的土地和利益。而各懷鬼胎的歐洲各國劃分出了兩個陣營,在外部是歐洲各國在奧匈和奧斯曼土耳其的衰退中,都想試圖擴大自己的地盤。德國挑戰英國的全球霸權,法國為了復仇和搶回工業重鎮,奧匈帝國確實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俄國是為了自己在巴爾幹的利益,土耳其更想分一杯羹。最後焦點在一次塞爾維亞的一次刺殺行動後,引發了蝴蝶效應。在奧匈帝國與俄羅斯的衝突中,雙方聯盟為了各自的利益,引發了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