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年離亂》(1947)民國版海報

《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它是一部以人為中心的電影,它的歷史感現實感,縱貫八年,橫跨千里,多面向的敘述,疏密交錯而不紊亂,一氣呵成。這樣的電影,過了很長時間再看,還是具有相當的魅力。《一江春水向東流》被稱為中國電影史上的鴻篇鉅製,也是毫不誇張的。當時觀看此片,是上、下集分開放映的,上、下午各看一集——因為原片全長七個多小時,1956年方剪裁為三個多小時。可惜那些被減掉的素材不知道還能不能找回來啊!

人們深深地被戰後一個家庭的破碎的故事吸引:《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政治批判色彩與具體的歷史現實有關。其中有民族主義的情感,也有人道主義的批判精神。值得關注的是,導演蔡楚生和鄭君裡通過這個悲劇故事,展示或尋求更高的美。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劇照,劇中的白楊

白楊飾演的素芬,深受奴役與欺凌之苦,原是懷抱希望的。然而,在一個美好的心靈破碎之前,我們看到,存在等於不存在,美好被毀滅,最後,就連希望都被窒息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在貧弱簡陋的物質條件下誕生,代表了當時中國現實主義影片的傑出水平。

當時上海總人口約500萬,首輪放映時,上海連映3個月,觀眾數是712874人,即上海市無論老幼貧富,平均每7人中就有1人看過此片。這樣的成績就是當年的好萊塢大片《出水芙蓉Bathing Beauty》(1944)也無法與之比肩的。劇作家田漢曾評論道:“在中國電影界今天這樣貧弱簡陋的物質條件下,而有這樣的成就,算是電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萊塢華裔攝影師黃宗沾更讚道:“這是我所看到的國產片中最好的一部。”當年的上海媒體以“滿城爭看一江春”為題,報道《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放映盛況。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的特刊封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國時期最賣座的四部影片中,蔡楚生拍攝的影片佔了其中的三部,即《都會的早晨》(1933)、《漁光曲》(1934)、《一江春水向東流》,另一部是蔡楚生的恩師鄭正秋拍攝的《姊妹花》(1933)。

導演蔡楚生和鄭君裡,根據抗戰期間許多可歌可泣的事實,為我們編織成這部氣勢宏大、曲折動人、飽含血淚的影片。片中,人民的英勇抗戰,淪陷區中日寇的罪行;慈母的悲哀與不屈,豪富的自私與貪婪,形成鮮明的對照,幾個階段運用交叉對比的手法,使情節步步深入展開,使整部影片節奏鮮明,疾徐有致,富有韻味。

【愛國青年與三位女性的戀愛婚姻糾葛】

影片社會背景遼闊,事件紛繁,人物眾多,關係複雜,時間跨度大,但脈絡清楚,首尾呼應默契,時空轉換不露痕跡。它既延承了《漁光曲》等影片豐富而富於感染力的電影語言的運用,又吸納了我國傳統藝術,如章回小說及戲曲展開情節的手法,顯現出藝術上的成熟和大師的風範。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劇照,劇中的陶金和上官雲珠

《一江春水向東流》描寫一個純樸英俊、熱情愛國青年在抗戰期間的經歷和思想性格變化的過程。全片以“抗戰”“淪陷”“勝利”三個階段為經,青年與三位女性的戀愛婚姻糾葛渲染襯托為緯,在錯綜複雜的故事中,真實地勾勒出八年抗戰中大後方與淪陷區的社會風貌。

上海某紗廠女工素芬(白楊飾),賢淑善良,在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陶金飾),感情日增,結為夫婦。婚後一年,抗戰爆發 ,孩子(秦龍飾)呱呱墜地,取名抗生。忠良參加救護隊,奉命隨軍轉移。素芬則和婆婆(吳茵)、孩子回到家鄉居住。忠良在南京險遭敵人槍殺,後又被敵人俘虜, 備嘗艱辛。家鄉淪陷後,忠良的弟弟忠民(高正飾)及其在鄉村小學的同事婉華,加入了游擊隊;老父被敵人吊死;素芬帶著孩子和婆婆仍逃回上海。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年離亂》(1947)民國版戲單

素芬進難民收容所服務,悉心照管孤兒。忠良逃出日軍的魔掌後,輾轉抵達重慶 ,舉目無親,流落街頭,他去求助於在戰前已認識的交際花王麗珍(舒繡文飾)。她為忠良在乾爸龐浩公(周伯勳飾)開設的公司裡謀得一職。最初,忠良對公司的一切陋習極為反感,但在王麗珍的引誘和奢侈生活的腐蝕下,逐漸隨波逐流,終至與王麗珍同居,當上龐浩公的私人秘書,周旋於商人掮客之間,成了投機老手。  

素芬則日夜思念羈旅在外的丈夫,婆婆又呻吟於病榻,全家擠在一個殘破不堪的曬臺閣樓,忍受著煎熬 。不久,難民收容所因日軍強佔而結束。素芬與婆婆為生活所迫,隨著貧民群眾,頂著朔風去封鎖區販米,為日軍發現後被驅入水塘監禁,歷盡千辛萬苦。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天亮前後》(1947)民國版戲單

抗戰勝利後,張忠良回到上海,住在王麗珍的表姐何文豔(上官雲珠飾)家裡, 又與何文豔勾搭成奸。這時,素芬為生活所迫,去何家幫傭。一日,何文豔舉行家宴,忠良和王麗珍翩然起舞 。當素芬認出忠良時,一陣心酸,不禁失手打落杯盤,四座譁然。素芬從混亂中逃出。

翌晨回家,接忠民來信 ,喜報已與婉華結婚,在根據地工作 ,並向兄嫂祝福。素芬讀信,泣不成聲,始把實情稟告婆婆。老母憤極,即攜素芬母子來找忠良。老母聲淚俱下,力勸忠良不應喜新厭舊。驀地,王麗珍從樓上直衝下來,猛摑忠良耳光,極盡撒潑之能事。忠良懾於淫威 ,唯唯諾諾,不敢吭聲。素芬在絕望中奔至江邊,縱身投進了黃浦江。老母坐在江邊號啕痛哭,一江春水向東流去,愁不盡,恨無休......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在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的攝影棚內,後排左起黃紹芬、鄭君裡、白楊、蔡楚生,前排蹲者朱今明

【創作劇本與籌劃拍攝】  

《一江春水向東流》電影劇本是由崑崙影業公司著名導演蔡楚生於1946年夏創作完成的。蔡楚生創作這部影片源於他本人在抗戰時期的一段親身經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積極投身於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拍攝了反映上海租界愛國青年和特務殊死鬥爭的電影《孤島天堂》(1939),並因此遭到日本帝國主義的迫害。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香港淪陷,日軍到處搜捕蔡楚生。蔡楚生不得不夾雜在難民隊伍中,開始顛沛流離的生活。此後,蔡楚生輾轉桂林、柳州等地,並於1944年到達陪都重慶。在逃難途中,耳聞掙扎在死亡線上嬰兒撕心裂肺的啼哭,目睹倒斃在路上的一批又一批難民,蔡楚生心中充滿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仇恨和對廣大難民的深切同情。他本人也一度因患肺結核病,在貧病交加中差點命喪桂林環湖一間潮溼的破屋裡。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年離亂》(1947)劇照,人物左起為吳茵、白楊和陶金。

到重慶後,嚴酷的現實使蔡楚生更感到悲憤與窒息。在軍閥顯貴的官邸、酒樓、舞廳,達官貴人置國家危亡於不顧,用大肆蒐括的民脂民膏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真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啊!”一種強烈的創作慾望在蔡楚生心頭油然而生,他決心用電影作品來揭露舊中國上層社會的黑暗,喚起民眾抗日救國的激情。

為創作這部作品,蔡楚生不顧生活的貧困和身體的虛弱,四處尋訪逃難的人們,瞭解他們的疾苦,積累了大量素材,為電影劇本的創作打下厚重的基礎。在創作視角上,蔡楚生選擇了一個具體家庭作為載體來表現和描述中國抗日戰爭前後的歷史進程,並通過這個家庭的升沉變遷濃縮和匯聚社會的巨大變化。經過兩年多的辛勤耕耘,1946年夏,蔡楚生完成了劇本《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創作。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劇照,劇中的舒秀文

電影劇本寫成後,蔡楚生請著名演員鄭君裡共同執導這部影片。鄭君裡參加過《奮鬥》(1932)、《大路》(1934)、《新女性》(1934)、《迷途的羔羊》(1936)等影片的拍攝,他善於把握角色內在的思想情緒,表演質樸自然,被同行稱為“電影候補皇帝”,他的這種演員經歷對拍好《一江春水向東流》無疑有莫大幫助。

而且,兩人的藝術鑑賞觀也頗為相似,蔡楚生對中國古典詩詞很有研究,鄭君裡也很喜歡古典文學,頗具詩意浪漫的情懷,他倆在影片中的合作真可謂“珠聯璧合”。不僅如此,兩人的工作方式也出奇地相似,在拍攝之前都喜歡用一個類似沙盤的東西在上面佈置機位、燈光,調整拍攝角度。

鄭君里正是通過拍攝《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部影片,走上了電影導演之路,先後拍攝了《烏鴉與麻雀》(1949)、《宋景詩》(1955)、《林則徐》(1959)、《聶耳》(1959)、《枯木逢春》(1961)等一批優秀影片。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合併版海報

【秦怡謝絕邀請 白楊頂演素芬】

由於鄭君裡在表演方面有著較深的功力,且對當時知名演員情況也瞭如指掌,蔡楚生就將選擇演員的任務交給他。事實上,鄭君裡在挑選演員方面的確頗具眼力。

“留守夫人”素芬是劇中的女主角,這個角色鄭君裡本來想讓秦怡擔綱主演。因為秦怡端莊秀麗,寬厚善良的性格特徵也很符合素芬的角色。但秦怡幾經考慮謝絕了邀請。原來,當時鄭君裡確定的劇中男主角張忠良的人選是剛剛和秦怡結束婚戀的“第一紅小生”陳天國。

鄭君裡對此並非不知情,只是他感到由這兩位演員出演男女主角再合適不過。秦怡不願出面,鄭君裡只好起用第二人選白楊。但陳天國拿了定金和預付的大筆片酬之後,到處吃喝玩樂,不知去向。蔡楚生、史東生都不主張用他。於是仍請一向敬業的《八千里路雲和月》(1947)男主角陶金扮演。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拍攝現場

由於當時時局極其混亂,再加上國民黨政府對電影業的嚴格控制,《一江春水向東流》拍攝所需的物資和設備十分缺乏。據《一江春水向東流》攝影師朱今明回憶:“崑崙影業公司設備的破舊當年在電影界是出了名的,拍攝這部影片時,只有一架‘獨眼龍’式的照相機,幾十盞燈和一個破舊不堪的錄音機,攝影棚也是四面透風,用的電影膠片不僅是過期好幾年的,而且還是三本五本地從商人手裡買來的。攝製工作也常常處於等米下鍋的境地,工作人員的生活更是沒有保障,幾個月發不出薪水……”

另外拍攝時經費不足、物資和設備極度缺乏,影片常常因搭不出佈景而停拍。那時一部影片一般兩個月左右即可完工,而《一江春水向東流》拍拍停停,拍攝時間長達一年之久。不僅如此,由於這部影片揭示了舊中國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揭露了上層社會的腐敗墮落,因而在拍攝過程中常常遭到當時國民黨政府百般阻撓和刁難。劇組人員在拍攝時也隨時有被捕的危險。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說明書的反面

為了躲避搜捕,劇組經常選擇在夜間拍戲。如此惡劣的拍攝條件使當時許多人對這部影片的前景並不看好。有一位文人還為此寫了一副對聯嘲諷拍攝此片的崑崙影業公司,上聯是“八千里路雲和月”,下聯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橫批是“山窮水盡”(《八千里路雲和月》是此前崑崙影業公司拍攝的一部影片)。

【曲折而辛苦的送審過程】

正是憑著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成為忠實記錄時代印痕的一部經典只作,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民族電影的風采。劇作家田漢看了影片後曾感慨地說:“在中國電影今天這樣貧弱簡陋的物質條件下,而有這樣的成就,算盡了電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

《一江春水向東流》拍完後依舊遭到當時當局的刁難,禁止上映。眼看辛辛苦苦拍攝的片子不能上映,製片人夏雲瑚和編導蔡楚生、鄭君裡心裡很是著急。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年離亂》(1947)泰國版海報

情急之中,夏雲瑚根據鄭君裡的建議給檢查官送去一束花,不久影片通過審查了。原來,那束花中放了幾隻金錶。當攝製組全體人員盼來這一消息時喜極而泣,抱頭大哭。其實,類似這樣的事在影片拍攝過程中並非這一次。1979年陶金在接受外國影評人採訪時稱:製片人夏雲瑚在拍片期間曾一路賄賂國民黨官員,這才使影片得以完成並通過審檢。(任何行業真的是可以清水無魚嗎?放眼過去和現在有些時候都是一樣的手段,太陽底下何來新鮮的事物)

現在這種想邁過“雷區”前行的事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這個系統本身對“破壞”以及“詆譭”的故事及形象或“執行人員”的“歪曲”全部都“阻擋”在申報和審查之外了,要看也只能在當天的新聞裡找找,畢竟人的遺忘是隨著新的事物及外在的衝擊隨時更新“自我的系統”。

【演員們的表演真切精彩】

一部影片成功與否,演員表演是否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江春水向東流》上映後之所以能獲得巨大好評,與影片中幾位主要演員的出色表演是分不開的。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天亮前後》(1947)泰國版海報

陶金飾演的張忠良,原本是個比較淳樸的愛國青年,但到重慶後,在混濁的環境裡,從彷徨、頹廢到墮落,終至與反動派同流合汙,變成一個玩弄女性,逼死愛妻,拋棄老母和幼兒,為社會所不齒的人。在表演這個角色時,陶金很注重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及微妙心理,把張忠良這個知識分子蛻變墮落的複雜過程,尤其是張忠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性格的兩重性和矛盾心理展現得絲絲入扣、真實而自然。

在影片中白楊扮演的素芬是一個文雅秀靜、溫良賢淑的女性,在丈夫出走後的八年中,她獨自挑起了贍養公婆和撫養孩子的重擔。然而她苦苦盼來的丈夫卻成了一個拋棄妻兒的“負心漢”,悲憤交加的素芬跳江自殺,以自己的死控訴了罪惡的舊社會。白楊小時家境貧困,11歲時考入聯華影業公司演員養成所,參加影戲演出,並表現出不凡的表演天賦。她的這種苦難經歷對於飾演片中的素芬很有幫助。在影片中白楊出色的表演,深刻、內在地塑造了一個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婦女形象。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美國版DVD封套

白楊和陶金在影片中表演出色,舒繡文、上官雲珠、吳茵所飾演的角色也可圈可點。其中尤以飾演“交際花”王麗珍的舒繡文最為突出。

邵牧君在評論史東山的藝術成就時,談到了白楊在《八千里路雲和月》中的表演:“從少女時代的天真熱情到中年時期的沉靜抑鬱,無不神情並茂,曲盡其趣,連臺詞也一洗拿腔拿調之病。同一位白楊,在相去不遠的時間裡,又主演了《一江春水向東流》,相比之下,表演成績便有明顯差距,惟一的解釋只能是導演的功夫了。”

吳茵扮演的張忠良母親也是影片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吳茵擅長扮演老太太,在演藝界有“東方第一老太婆”之稱。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她沒少費心思,常常和左鄰右舍的一些老太太拉家常,在馬路上、電車上遇見老太太就盯著看,跟著學,有時還不知不覺一路跟隨到人家家裡。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劇照,劇中的白楊和吳茵。

看過《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人對影片中江邊張母哭媳這場結尾戲都印象深刻。老母、幼兒跌跪在江邊,眼望著吞噬了素芬的滾滾浪濤,哀告無路,老母哭喊著仰問蒼天:“天哪,這到底是怎麼回呢?”拍戲時,導演對吳茵說:“你是代表千千萬萬勞苦大眾控訴這吃人肉、吮人血的世界,你要哭得痛徹心肺才行!”吳茵沒有讓導演和觀眾失望,她那真切的表演使這場戲成為影片收尾的“點睛之筆”。

【小人物的悲喜引起轟動】

《一江春水向東流》全劇始終強調時代對個人命運的影響,或者這個《一江春水向東流》,已不是在譴責一個人是怎樣地不擇手段,為了向上爬,拋棄了既為他養兒又為他贍養母親的髮妻,它更強調的是一種時代造就的命運悲劇,張忠良終究只是芸芸眾生中微乎其微的一粒沙,他所有的不幸,也只是小人物的悲喜而已。

忠良對於愛情和理想的背叛,實非本意,他為了出人頭地賣身投靠,這種面對現實的態度,也許更像現代人,雖遭人唾棄,亦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年離亂》(1947)民國版戲單背面

最後所有的衝突在侷促的一幕間爆發,這是對劇中一直抱著堅定的信念在等待一家團圓的素芬的一個殘忍的交代,也是對忠良最沉重的一個打擊。

素芬的死和王麗珍的離開讓張忠良再也無法去面對自己,在親眼目睹自己的所作所為對親愛的人造成慘痛傷害的打擊是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身敗名裂的張忠良終於知道既無法做回到原來的自己,也永遠不可能像龐浩公那樣的心狠手辣老謀深算,苦心經營的一切全都付水東流,絕望中飲彈自盡。

忠良的死我不知道是導演刻意的安排還是為了遵循原作,在他扣動扳機的那一刻,彷彿原來的那個張忠良又回來了,曾經那個淳樸善良有情有義的小鎮青年張忠良,他在死前的那一刻找回了迷失的自己。悲劇還是悲劇,但結局還是很完美,一江春水向東流,去的儘管去了,而新的一切恰如漸漸亮起來的黎明的天空,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海報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在公映過程中還有一個細節值得交代。大凡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上集《八年離亂》出品者是聯華影藝社,下集《天亮前後》出品者是崑崙影業公司。上下集作為一個整體合映時,出品者則變為聯華影藝社、崑崙影業公司聯合。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來該片上集是由陽翰笙、蔡楚生、史東山等於1946年成立的聯華影藝社拍攝的。而崑崙影業公司則是由民族資本家夏雲瑚、任宗德等人在抗戰後合資經營的。1947年6月,聯華影藝社與崑崙影業公司合併,仍名為崑崙影業公司。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英國BFI版DVD封套

《天亮前後》由崑崙影業公司繼續拍攝。當時電影公司和電影明星對公司產權、影片創作歷史和個人排名都很敏感,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崑崙影業公司對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上下集單獨放映及兩集合映的宣傳作了上述規定。

不僅如此,影片放映的“緊要附註”中還特地申明:“各戲院放映本片之報紙及一切文字廣告,本片出品名稱,演員排名,製片人及廣告句,務請依照廣告樣本;如因上列事項引起糾紛,其法律上之責任,應由發稿之戲院擔負。”真可謂小心翼翼,一絲不苟。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的悲喜映射時代的傷 秦怡謝絕白楊接演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劇照,劇中張忠良(陶金飾)說:我會變得......是的,任何人都會被時代所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