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啟示錄——常識面前,沒有什麼是“大而不能倒”的

網貸啟示錄——常識面前,沒有什麼是“大而不能倒”的

巨人倒下,體溫還是熱的!

隨著某家“大而不能倒”頭部網貸平臺的轟然倒下,作為一個擁有十年金融從業經歷,科班出身的資深人士,筆者也陷入網貸危情之中。

“你的專業在哪裡”?

這個問題一直縈繞筆者左右,輾轉難眠。

網貸啟示錄——常識面前,沒有什麼是“大而不能倒”的

網貸,初衷是幫助在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獲得不了資金的個人和小微企業取得小額資金救助的一種中介平臺。

不過,筆者一直覺得,網貸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存在:一方面對接的是次級債,註定是私募屬性;一方面卻是100元起投的公墓基金屬性。並且不需要備案,平臺自身就是交易所,可以任意發標。

網貸因為年化利率較高(年化6%-20%不等),以及良好的購買體驗(金融科技加持),獲得中小投資者的青睞。

然而,問題的關鍵是,這個高收益的風險在哪裡?我們似乎已經不再關心——如果按時還款,我就對平臺有信心。

暴雷的開始是資金鍊斷裂,然後是逾期,最後蔓延整個平臺。

按道理,項目的逾期不會蔓延平臺,為什麼網貸無一例外的引發平臺暴雷呢?

實際上,這是典型的自融資金池造成的。不過,筆者因為接觸眾多內幕人士,受到感染,並沒有相信常識,感性戰勝了理性,僥倖戰勝了謹慎。

《灰犀牛》一書有這麼一句話,“我太相信依賴那些證明一切都將變好的信息,排斥那些違背自己信念和願望的信息”。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這碗雞湯,不知道毒害了多少人。憑什麼相信?

金融的核心是信用,信用是可以變現的,具有資本屬性,我敢於借給你1萬元,是因為我對你充分了解或者你有充分的擔保物。

解決信息不對稱性的前提是信用,如果你給我的財務報表是假的,我如何判斷你的公司經營真偽?

老話說,“從南京到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貸款人的信用是金融得以運行的基本保障。

債,以前筆者一直覺得“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可是,親身經歷其中,才真正體會債的風險有時候遠高於股票投資甚至期貨——畢竟後者虧的明明白白。

為何?

因為債務的底層本質上都是人,而最不確定的就是人這個因素,“道德風險”,當利潤足夠大,或者說窟窿足夠大,沒有人不會選擇鋌而走險的!

拿網貸平臺的金交所定融產品來說,大體上原理是供應鏈金融模式,以應收賬款融資居多。

本來結構性融資是很好的借款模式——既不增加借款人的資產負債率,又能有效提高投資人的無風險收益率。

然而,你唯一不能保證的是,供應鏈金融模式底層應收的造假以及提供擔保方的企業“道德風險”——比如,擔保方自身就是借款方。

諾亞財富34億與京東的應收產品是典型的第一種模式;而筆者踩雷的是第二種模式。

也有人說,網貸平臺暴雷,完全是咎由自取,這種觀點,筆者也不認同。

在筆者看來,網貸,恰是抵禦金融危機的第一條防線,只是它是一堵馬奇諾防線——看起來似乎是那麼回事,然而基本上不推自倒。

說到網貸暴雷,核心問題還是債務危機。而債務危機的產生是經濟運行的週期性結果——曲終人散,埋單的人終究是要的。

問題是誰來當這個劊子手?

債務,是一箇中性詞,本質上是向未來的自己借錢。

債,是一種憑空就可以製造出來的購買力。想一想,你去留下購買一瓶啤酒,並對老闆說,先記在賬上。

當下你沒有這個錢,不得不向未來的自己透支,這就是債務的本質。

而債務的存在就是信用的體現,信用的底層是信心——借款人相信貸款人有信用還錢,貸款人相信自己未來能賺更多的錢還錢。

當經濟上行的時候,企業運營良好,個人工資提高,工資的增長完全可以抵禦債務的增加,相安無事。

但是,一旦經濟下行,企業倒閉、工人失業,那麼債務就會有風險,特別是那些中小企業和城市白領,無力償還,不得不違約,這就是次貸危機的起源。

本質上是實體經濟的傳導。

對實體經濟而言,躲不開週期性的侵害。工業時代,經濟的週期性來自“生產過剩”——資本逐利性會無節制的湧入高利潤的行業,直到這個行業產品過剩,賣不出去,於是大量虧損局面產生。

這其實都是常識,但是,我們在常識面前,有時候卻並不算理性。

黑天鵝的作者認為,我們對自己認為熟知的事物確信不疑,我們顯然無法瞭解自己的無知程度,無法確切瞭解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

一切都是有預兆,只是我們如鴕鳥一般,在危險面前選擇將頭埋進沙堆。

2018年4月,央行等機構聯合下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至2020年底的過渡期內打破剛性兌付,金融機構發行的新產品需符合意見相關規定。

這,註定2018-2020年會是中國理財市場的脫胎換骨的階段,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因為沒有比暴雷更好的投資者教育了!

一定意義上看,暴雷,罪在誰?記住,沒有需求就不會有供給!魚兒不貪心誘餌,就不會成為別人鍋中美味!

當投資者發現,這個世界沒有免費的午餐,收益和風險是孿生的一對。這個時候理財產品才真正變得有意義。

意義在於,這個時候理財產品才有可能流入真正的實體,而非資金池式的空轉。

回到常識,你相信現在環境下企業能掙到10-15%利潤嗎?肯定不會相信,至少不會相信賺那麼多會無風險的分給你。

我們違反常識,有時候是因為笨,有時候是因為蠢,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傻!

笨,不懂常識;蠢,違反常識;傻,上當受騙!

其中有一種傻,叫做羊群效應——大家都覺得好,可能是自己錯了。

至少,筆者學到一點:客觀的看到事情,會避免很多很多重大損失!

如果不改變自己,那就真的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