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降低由輕轉重的比例!張伯禮:新冠肺炎為“溼毒疫”,中醫藥介入佔全國91%左右

4月24日,由上海市科協、中國中醫科學院、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上海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上海科技發展基金會主辦的“中醫藥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與傳承創新發展”研討會在科學會堂舉辦。本次研討會採用網絡視頻會議形式,特邀參與武漢、湖北新冠肺炎防控和救治一線的院士和專家,以及有關中醫藥院校的領導和專家從多學科、多角度探討中醫藥在新冠肺炎防控、診治中的臨床實踐和實際效果。

中醫藥降低由輕轉重的比例!張伯禮:新冠肺炎為“溼毒疫”,中醫藥介入佔全國91%左右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4900餘名從全國各地調集而來的中醫藥人馳援湖北。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72歲的張伯禮大年初三臨危受命,飛赴武漢。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表示,我國有三千年的文字歷史,記載了大小很多類疫情,所以中醫藥抗疫從先秦兩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研製了很多有效的藥物,這是此次抗疫的一個基礎。

張伯禮還表示,針對全國僅20家醫院的1000例不同病情分級患者中醫證候信息的分析,得到此次新冠肺炎為“溼毒疫”。

“此次中醫藥介入比較深,中醫藥介入治療佔了7萬多,佔全國91%左右,而湖北介入90%以上,他們都不同程度使用了中醫藥。” 張伯禮用一組數據圖向大家介紹了中醫藥介入情況。

“在中醫藥應用方面,輕症不轉為重症是主要成績。” 張伯禮總結出,中醫在此次救治過程中顯示出的優勢:尤其對於輕症病人的治療,中醫藥可以縮短病人症狀持續時間,降低由輕轉重的比例,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

張伯禮介紹,中醫在實踐中研製了清肺排毒、化溼敗毒、宣肺敗毒三個臨床經驗方。在使用中不斷完善,做成湯劑 、顆粒劑,按照新藥申報的程序進行新藥申報,其中有兩個藥已經獲得了臨床批件。

“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張伯禮表示,當疫情在全球蔓延時,張伯禮認為中國在此次抗擊疫情中的中國經驗值得被國際社會借鑑。

另外,針對現在受關注的無症狀感染,張伯禮表示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從海外回來的這些人,他們處於疾病的潛伏期,具有傳染性;而我們在武漢看到的很多是核酸檢測陽性的無症狀感染者,最多的經過80多天,檢測還是陽性,他們就懷疑這些人攜帶的病毒是活的還是死的?

為此,他們提出來對這些患者進行基因的測序,目前第一批結果已經出來,結果是超過三十天以上很多患者攜帶的病毒是死病毒,病毒死亡以後碎裂的屍體形成了基因的片斷並沒有傳染性,當然現在只檢測了一部分,還要繼續進行檢測,才能得出進一步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