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何家村:重見天日的大唐遺寶

在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第五集中,平康坊地下城的崑崙奴葛老談到了一個話題:

從前有個男人有郭利仕私宅庫房的鑰匙,他花了兩年時間,用假貨偷換出庫房裡的珍品金器,一件又一件都埋在一個地方。這一千三百五十六件金器,代表著大唐的最高技藝,是世上最美的東西。

解密何家村:重見天日的大唐遺寶

圖片來源《長安十二時辰》

葛老是地下城的城主,與長安有著很深的仇恨,他懂得籠絡人心,利用青樓女子接觸朝中大臣,收買機密,步步為營,他十分迫切地想知道這寶藏的埋藏之處。

那個男人只說過三個字——何家村。

而這何家村,正是埋藏大唐盛世遺寶的地方。

(一)

1970年10月5日,陝西省公安廳下屬的一個收容所正在進行房屋建設,當地基下挖到近一米深時,一個陶甕露了出來。古都西安基建時發現文物並不奇怪,這個普通的陶甕除了體量較大外,也無特別之處。可打開蓋子一看,裡面銀碗、銀盤,金盆、金盃………耀眼的文物驚呆了在場的所有人。

幾天後的10月11日,考古人員在陶甕北側約1米處又發現一個陶甕,緊挨這件陶甕的,還有一個裝滿器物的銀罐。

兩件陶甕大小相若,高65釐米、口徑37.5釐米、腹徑60釐米。將兩甕一罐文物移至室內清點、登記,共有金銀器、銀鋌、銀餅、銀板、錢幣、瑪瑙器、水晶器,玉器、金箔、麩金、寶石及硃砂、石英、琥珀、石乳等文物1000餘件。其中金銀器皿最多,共271件。金器總重量298兩,銀器總重量3900多兩,閃耀奪目,令人驚詫不已。

由於收容所的位置在西安南郊何家村,依考古慣例,遺蹟以發掘地點命名,於是兩甕一罐被稱為何家村唐代窖藏。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安地區發現唐代窖藏文物約20處,可沒有一處在數量、種類和品級上能與何家村窖藏文物相比,它的發現極大地填補了唐代物質文化的空白。

在《花舞大唐春——解讀何家村遺寶》一書中,齊東方教授對神秘的何家村遺寶進行了權威的解讀。

《花舞大唐春——解讀何家村遺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18年7月出版,作者齊東方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出版過《唐代金銀器研究》《隋唐考古》《走進死亡之海》等多部專著,也是《國家寶藏》"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的國寶守護人。

"花舞大唐春"出自盧照鄰的《元日述懷》。

元日述懷

筮仕無中秩,歸耕有外臣。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

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這首詩說的是詩人盧照鄰躬耕田野,於新年的第一天於鄉村父老開懷暢飲的熱鬧景象。尾聯二句,希望大唐江山年年如此繁華,年年都有新的氣象出現。

當我們走近何家村遺寶,大唐盛世的氣象萬千撲面而來,巧奪天工的精美文物讓人不禁陶醉於對大唐盛世的浪漫想象中。

(二)

關於這批珍寶,有太多疑問。

在長安一個居民坊中,誰能將這些不同來源的器物組合到一起?它們的主人究竟是誰?到底是什麼年代何種原因埋藏到地下的?這批文物為何能在地下沉睡1300多年?

到目前,學術界似乎仍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一說為邠王府。當年的發掘報告認為發現地點系唐長安城興化坊,據唐人韋述《兩京新記》興化坊條:"西門之北,今邠王守禮宅,宅南隔街有邠王府"的記載,認為遺寶出土地點是邠王府附近,埋藏時代在盛唐時期;唐高宗孫子、章懷太子李賢的兒子邠王李守禮,有可能是這批文物的主人。

二說為租庸使劉震。劉震作為租庸使,有條件管理官府財務;正是他,在德宗建中四年(783)"涇原兵變"時,將準備運出城外受阻而隨身攜帶的財寶埋藏起來,後來由於受偽命被殺,所以這批遺寶便無人知曉了。

(三)

齊東方教授是何家村遺寶的命名人,這些珍寶原本被稱為"何家村窖藏"。但齊東方認為,何家村窖藏文物數量巨大、種類豐富、製作精美,其他窖藏不可同日而語,使用通常的窖藏名稱,實在有些委屈,反映不出它特有的性質。

唐代文物中,何家村遺寶不僅最為精美,也集中反映了大唐王朝的技術水平、藝術成就和精神面貌。在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認定的的18件國寶級文物中,何家村出土文物就佔4件,分別是鎏金舞馬銜杯銀壺,鴛鴦蓮瓣紋金碗,鎏金鸚鵡紋提樑銀罐和鑲金獸首瑪瑙杯。

如果說,認識唐代金銀器需要通過一扇神秘的大門,鴛鴦蓮瓣紋金碗就是打開大門的鑰匙。何家村遺寶中有兩件金碗,紋飾造型相同,碗的內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

解密何家村:重見天日的大唐遺寶

鴛鴦蓮瓣紋金碗

金碗將金銀工藝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錘揲、鏨刻兩種工藝發揮到了極致,一件金碗重391克,就唐代純金的器皿來說,超過它大小重量的還未見到。唐人為什麼以極大的智慧、熱情來製作這樣奢華的器物?動力之一也許因為對"長生之術"的崇拜,金銀為食器,可得不死或可益壽。《唐律疏議·雜律》中有明文規定:一品一下,食器不得用純金、純玉。這也似乎暗示了,何家村遺寶的主人應是中央官府甚至皇室。

在《國家寶藏》中,因一句"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串起了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的前世今生。何家村出土的這枚銀香囊,並不能證實曾為楊貴妃所用,但唐朝貴族女性佩戴香囊曾十分流行。

解密何家村:重見天日的大唐遺寶

圖片來源《國家寶藏》

香囊除了用傳統的絲織品製作外,還有一種叫做"薰球",為白銀所制。何家村遺寶中的香囊,外壁鏤刻葡萄花鳥紋,內部設計精巧,無論球體如何轉動,最裡面的香盂總保持平衡狀態。1987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代地宮又出土了兩件相似器物,同時出土的地宮物賬碑上記述銀器時提到"香囊兩枚",原來這種圓形、以為被稱為"薰球"的器物,唐代人叫做香囊。這一名字被糾正後,一下子激活了對以往文獻記載的另一種記憶。

白居易說"拂胸輕粉絮,暖手小香囊。"表明香囊有溫度。

《孔雀東南飛》雲"紅羅覆鬥賬,四角垂香囊。"表明香囊有重量。

唐代女性行動走臥,周圍始終縈繞沁人的芳香。一枚古老的香囊,是芬香馥郁、盛世大唐的真實見證。

解密何家村:重見天日的大唐遺寶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器物造型上每一個微妙的轉折、花紋上每一筆細微的線條,都彰顯出盛唐的朝氣蓬勃,盛唐的大氣磅礴,盛唐的自信從容。齊東方教授認為,那種帝國捨我其誰的傲慢,是難以複製的。

(四)

國際國內,凡有關唐代主題的文物展覽,必選何家村窖藏器物。齊東方教授認為,只有看到這些器物,才能知道唐代具有什麼樣的魄力、什麼樣的精彩、什麼樣的情懷。這些器物鑲嵌在一個特定的空間裡,其本身已不僅僅只是物體,而是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與意識載體,重新勾畫出人們原來不曾想象的大唐盛世。

何家村遺寶反映了宮廷貴族豐富多彩的生活;

晶瑩剔透的玉石作品,展示了當時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魅力;

種類眾多的錢幣是一次空前的發現;

帶文字的銀餅印證了唐代的租庸調製;

一些藥材是中國古代醫藥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

文物中還有外國輸入的物品……

開放的唐代,有著博大胸懷,以追求新奇為時尚。西方的珍玩器皿受到了皇室貴戚的喜愛,胡風一度盛行。何家村寶物閃爍著盛世大唐的光輝,也倒映出世界文化的影子,更是古絲路文明共榮的一個縮影。

寶藏中出人意料地出現了波斯薩珊凸紋玻璃杯、粟特素面罐形帶把銀盃、波斯薩珊銀幣、東羅馬金幣、日本和銅開寶等,還有來源不明的瑪璃獸首杯、不明產地的白玉和水品多曲長杯,至於仿造外來器物的帶把杯,流行於西方的凸瓣紋、海獸水波紋以及凸起的單點動物、"徽章式"的裝飾等,讓人們在視覺上,對文獻中關於絲綢之路的浪漫描述有了真實的感受。

解密何家村:重見天日的大唐遺寶

鑲金獸首瑪瑙杯

輸入而來的器物以新穎的造型和紋樣,激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和創作熱情。外來器物也擔當了文化傳播者的角色,異域風格成為唐代一些器類的亮點,唐人的文化生活和審美價值體系,在中國漫長曆史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改觀。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明碰撞孕育出的一顆明珠,盡顯大唐盛世的雍容華貴。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還附有數百幅全綵珍貴文物圖片。細看這些圖片,彷彿那個綺麗的大唐觸手可及。

解密何家村:重見天日的大唐遺寶

鎏金飛獅紋銀盒

解密何家村:重見天日的大唐遺寶

鎏金伎樂紋銀盃

解密何家村:重見天日的大唐遺寶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解密何家村:重見天日的大唐遺寶

鎏金鸚鵡紋提樑銀罐


分享到:


相關文章: